牛頓第三定律教學設計及反思
牛頓第三定律教學設計: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均無關;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或分別作用在一個物體的兩部分上.這兩個力之間不存在平衡的問題,兩個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樣變化、同一性質的力.
(6)能區分相互平衡的兩個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綜合運用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綜合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先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分析,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過小實驗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并討論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教法建議
1、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礎.教學中要利用實驗、視頻資料或課件,多舉例子,讓學生觀察、體會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并讓學生描述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養成在分析問題時選取誰做研究對象的好習慣.
2、通過典型例子的分析,讓學生總結出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之處,能夠很好的區別它們.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
教學難點: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
示例: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1、舉例并分析:
例1、實驗:水槽中兩個軟木塞上的鐵條和磁鐵的相互作用.(視頻資料)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象?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實驗: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會感覺到桌子也在推我們.(具體體驗)
問題:感覺到什么?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讓學生看書上的例子或舉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義.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實驗:做書55頁實驗,讀出彈簧秤示數,看兩個彈簧秤示數是否相等?
結論:兩個彈簧秤示數相等.改變手拉彈簧的力,兩個彈簧秤示數也隨著改變,但兩個示數總相等.說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頓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1、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用公式表示為
2、區分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
例題:粉筆盒靜止在講臺上.請分析粉筆盒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誰身上?(畫出示意圖)
在學生能夠正確回答后,繼續提問:粉筆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筆盒與桌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點?有什么不同點?(以上問題根據學生情況設問)
相同點 | 不同點 | |
相互作用力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 兩力必性質相同; 同時出現,同時消失; 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互為施力物和受力物); 與運動狀態及參考系無關. |
平衡力 | 同上. | 性質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時消失; 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研究對象) |
3、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根據學生情況處理.
提供直升機螺旋槳轉動的視頻資料.
探究活動
題目:如何在拔河比賽中獲勝
組織:以自然組為小組
方式:研究方案并進行比賽
評價:可操作性、引起興趣、與實際結合.
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反思:
牛頓第三定律是反應物體之間存在的一種規律,而掌握規律的最好辦法是在實驗中探索。因此,本節課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通過實驗以及視頻展示生活中利用牛頓第三定律的事例,讓在觀察和體驗中,由淺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從比較的角度進行分層探索。當學生對于基本知識掌握之后,加上對應聯系,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及應用。方法是:從學生自主實驗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探究實驗中特意加了一件實驗器材就是兩根橡皮筋,它可以很好的展示出作用力和反作用方向的共線性,突破了只是用彈簧秤無法實現的探究結果。根據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總結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然后讓學生熟背內容。然后讓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接著利用視頻演示生活中利用牛頓第三定律的事例,從而使學生理解力牛頓第三定律。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異同。方法是:學生小組探討結合實例,通過對最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分析得到研究對象受力情況,并找出每個力的反作用力,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認識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一對平衡力之間異同,從簡單的問題中歸納出規律,并推廣到一般情況。本設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方法的教育,重視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本設計要堂清的內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牛頓第三定律內容。教學中完成了這兩項內容。
本設計要訓練的內容主要是對概念以及定律的內容。通過簡答,選擇題等形式進行,課堂中有90%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
在教學過程中,很好的利用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學生自學積極,探究實驗充實,探討熱烈,基本達到了教學設計的要求,可以說做到了物理課堂也能很好的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課堂模式。
本次教學活動的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中有點緊張;
2、語言再簡練些;
3、增加點微笑,從而增加親和力
4、在教學過程中有趕時間的感覺,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再增加點實驗效果應該會更好。
5、對于難點的突破沒有更好的組織學生小組舉例分析,多數同學在一個人單干。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