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的復習計劃
課本是專家、學者們創造的研究成果,經過長期、反復的實踐和修訂,已經相當成熟。我們在復習中應該勤翻課本、勤積累。切實做好課本基礎知識的查缺補漏工作,形成堅實的知識體系。透析近幾年的高考化學實驗題,可以發現幾乎所有試題均來自課本上的學生演示實驗及課后學生實驗。因此,在老師指導下,將十幾個典型實驗弄清原理,反復拆開重組,相信你定會大有所獲。
講究課內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課內學習的方法:認真聽課;記好筆記。筆記要詳略得當,抓住要領來記。不記筆記、記多少算多少、只顧記,不思考;這些習慣都不好。復習課上,主要記下老師引導提煉的知識主線以及老師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的分析。習題講評課上,主要記下老師指出的屬于自己的錯誤,或對自己有啟迪的內容。此外,對于課堂所學知識有疑問、或有獨到的見解要做上標記,便于課后繼續研究學習。
課內學習是搞好學習的關鍵,因為同學們在學校學習最主要的時間是課內。如果利用不好,會制約學習水平的發揮。
落實課后復習鞏固課堂所學
后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需要。常有同學這樣說:課內基本上聽懂了,可是做起作業時總不能得心應手。原因在于對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真正或全部理解。這便是課后復習的意義所在。
課后復習的方法如下:
⑴再閱讀:上完課再次閱讀教材和課堂筆記,能夠“學新悟舊”,自我提高。
⑵“后”作業:閱讀教材之后再做作業事半功倍。在做題時,要訓練自己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每次做完題都要回顧解題過程、審視解題方案,方法是否恰當,過程是否正確、合理,是否可以優化,檢查語言表達是否規范,是否合乎邏輯。對典型習題、代表性習題要多下功夫,不僅要一題一得,更要一題多得。這樣不但能使知識得到不斷的彌補、完善,而且能舉一反三,從方法上領會解題過程中的審題、破題、答題的策略,以此培養同學們良好的思維習慣。
⑶常回憶:常用回憶方式,讓頭腦再現教材的知識主線,發現遺忘的知識點,及時翻閱教材相關內容,針對性強,效果好。
⑷多質疑:對重點和難點知識多問些為什么能夠引起再學習、再思考,不斷拓展對知識的理解水平。
⑸有計劃:把每天的課外時間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學習的內容加以復習強化,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用好糾錯筆記,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錯題代表自己沒有掌握好的知識。因此,錯題需要我們警醒,最好的方法是記下來。收集錯題渠道很多:
①上課回答問題錯誤;
②作業錯誤;
③測驗中錯誤等。
糾錯筆記構建方式也多種多樣:
①批注法。
②粘貼法。
③錯因歸類法。
④卡片法等。
平時做起來好象費時費力,但整理的過程其實是你再認識、再疏理知識的過程。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一次成果總結,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頑癥”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從而消除化學復習中的疑點和盲點。努力在復習的過程中達到會做的保證對、錯過的不再錯。
善于總結,把握知識網絡
有人說,化學難學,要記的東西太多了,這話不全對。實際上,關鍵在于怎樣記。化學學習,重在掌握規律。高三復習要總結歸納、經常聯想,找出同類題解法的規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我們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內容時,可以以“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含氧酸及其鹽”為線索;學習具體的單質、化合物時既可以“結構→性質→存在→用途→制法”為思路,又可從該單質到各類化合物之間的橫向聯系進行復習,同時結合元素周期律,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有機化學的規律性更強,“乙烯輻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條線”,熟悉了官能團的性質就把握了各類有機物間的衍變關系及相互轉化;理解了同分異構體,就會感覺到有機物的種類繁多實在是微不足道……這樣,通過多種途徑、循環往復的聯想,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有助于思維發散能力的培養。高三復習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把各部分相應的知識按其內在的聯系進行歸納整理,將散、亂的知識串成線,結成網,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之中,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
高三化學復習知識點
1、羥基就是氫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組成的一個整體,其實,羥基是一個基團,它只是物質結構的一部分,不會電離出來。而氫氧根是一個原子團,是一個陰離子,它或強或弱都能電離出來。所以,羥基不等于氫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羥基,不會電離出來;硫酸中有兩個OH也是羥基,眾所周知,硫酸不可能電離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離子,能電離出來,因此這里叫氫氧根。
2、Fe3+離子是黃色的
眾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黃色的,但是不是意味著Fe3+就是黃色的呢?不是。Fe3+對應的堿Fe(OH)3是弱堿,它和強酸根離子結合成的鹽類將會水解產生紅棕色的Fe(OH)3。因此濃的FeCl3溶液是紅棕色的,一般濃度就顯黃色,歸根結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導致的。真正Fe3+離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黃色的。將Fe3+溶液加入過量的酸來抑制水解,黃色將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發現不少人都這么說,其實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為“—”就認為是遇水分解,其實不是的。而是AgOH的熱穩定性極差,室溫就能分解,所以在復分解時得到AgOH后就馬上分解,因而AgOH常溫下不存在。和水是沒有關系的。如果在低溫下進行這個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這個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體是幾元酸看酸中H的個數。
多元酸究竟能電離多少個H+,是要看它結構中有多少個羥基,非羥基的氫是不能電離出來的。如亞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個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結構中,是有一個H和一個O分別和中心原子直接相連的,而不構成羥基。構成羥基的O和H只有兩個。因此H3PO3是二元酸。當然,有的還要考慮別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來解釋。
5、酸式鹽溶液呈酸性嗎?
表面上看,“酸”式鹽溶液當然呈酸性啦,其實不然。到底酸式鹽呈什么性,要分情況討論,當其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時,呈酸性,當電離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時,則成堿性。如果這是強酸的酸式鹽,因為它電離出了大量的H+,而且陰離子不水解,所以強酸的酸式鹽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鹽,則要比較它電離出H+的能力和陰離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陰離子的水解程度較大(如NaHCO3,NaHS,Na2HPO4),則溶液呈堿性;反過來,如果陰離子電離出H+的能力較強(如NaH2PO4,NaHSO3),則溶液呈酸性。
6、H2SO4有強氧化性
就這么說就不對,只要在前邊加一個“濃”字就對了。濃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體現在整體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電子,所以它有強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幾乎沒有(連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還弱得多。這也體現了低價態非金屬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
高三化學復習方法
一、繼續讀好課本、用好課本,正確處理好課本與練習題的關系
在多年的高考化學復習中,發現有的同學在高三復習時完全丟開課本的知識體系,不在課本的知識點和重點知識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練了大量的練習題,但對課本上的知識還存在不少問題。這只能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大家都知道:課本是復習的依據,更是教師編、選一切練習題、測試題的依據。因此在高三復習階段,仍然要繼續讀好課本、用好課本,還要正確處理好課本與練習題的關系,因為任何練習題、任何參考資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課本。
二、對化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使普遍的知識規律化、零碎的知識系統化
高三復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加工,使之規律化、網絡化;對知識點、考點、熱點進行思考、總結、處理,從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識更為扎實、更為系統,更具有實際應用的本領,更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把握復習備考的重點和方向
化學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高考化學問題的基本依據。研究課程標準和考綱,對照近五年的高考試題,有目的地找出課本上的知識點和考點,把課本知識進行適當的深化和提高,有針對性地選適量的不同類型題進行精練,切忌搞題海戰術。許多教師的經驗表明,高考復習階段使用400個左右的題目就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訓練效果,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讓每一個訓練題都落到實處;而傳統的“題海戰術”往往是“水過地皮濕”,學生整天泡在“題海”中疲于奔命,過后卻收獲甚微。
如何高效復習化學
1、首先明確,任何化學反應,從元素周期表角度考慮
化學的反應原理都是最外電子層是否“飽和”的問題,物態的化合價基本符合元素周期表分規律,只有少數多化合價的,要抄下牢記。做一個專門學化學的筆記本,把“非常規”的記錄,包括所有反應的特殊顏色、氣體、沉淀、變價等值的注意的特殊反應和元素。
2、其次重點記錄,特殊元素,一定要牢記分清
特殊元素就是反應能產生特殊氣體、沉淀、顏色的元素,還有變價元素、組合元素(酸根)等,這些都高考化學的考點與解題入手點。在本博有歸納化學解題入手點大全,里面全都是特殊反應、易混知識點。希望大家自己總結,而不是認為有了這些內容,就高枕無憂。
3、運用比較,同中求異
在元素化合物中有一些元素化合物之間存在著相同點、不同點和相互聯系,容易引起混淆,對于這些物質,可采用比較法,進行綜合分析,一一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找出其共性和差異,以獲得牢固、系統、準確的知識。
4、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在復習中,應盡可能將元素化合物與生產、生活、環境、自然、能源等實際問題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化學知識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學習化學知識不僅僅是用于考試的,而是有實際意義的。
高三化學選擇題解題技巧匯總
例題1:在100mL0.10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0.010mol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最終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
B.最終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質的量的兩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質的最為0.02mol
D.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1mol·L-1
解題技巧:通過溶液中的離子進行整體分析。
答案:題中n(Ag+)=0.1L×0.1mol·L—1=0.01mol,n(Ba2+)=2.08g/208g·mol—1=0.01mol,n(Cl—)=0.02mol,n(Cu2+)=0.01mol,n(SO42—)=0.01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生成AgCl、BaSO4兩種白色沉淀,它們物質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0.02mol—0.01mol=0.01mol,Cu2+未參加反應,所以溶液顯藍色,反應后溶液的體積大約為200mL,所以C(Cu2+)=0.05mol·L—1。以此正確的是B。
例題2:把0.05molNaOH固體分別加入下列100mL液體中,溶液的導電能力變化最小的是()
A.自來水B.0.5mol·L-1鹽酸
C.0.5mol·L-1HAc溶液D.0.5mol·L-1KCl溶液
解題技巧:導電性強弱決定于什么?是解答出此類試題的關鍵。一般說來,金屬的導電性決定于單位體積內自由電子數,電解質的導電性決定于單位體積內自由移動的離子數,也即自由離子的濃度。
答案:溶液的導電能力變化最小,也即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變化最小。選項A、C均有弱電解質變成強電解質,離子濃度增大。選項D由于加入NaOH固體,增大了離子濃度。B中NaOH與含等物質的量HCl的鹽酸反應后,溶質由HCl變成NaCl,離子濃度不變,導電性幾乎不變。故選B。強弱要分清、濃度是關鍵。若不注意強弱電解質問題,此題極易誤選答案C。
例題3:相同溫度、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四種溶液:①CH3COONa②NaHSO4③NaCl④C6H5—ONa,按pH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④>①>③>②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D.④>③>①>②
解題技巧:溶液pH的大小由兩種情況決定,一是電解質本身的電離,二是水的電離,而水的電離程度的大小又決定于鹽類水解程度的大小。此類試題要求準確把握酸堿的相對強弱,充分依靠水解規律判析。
答案:四種溶液可分成三組,②NaHSO4,電離顯酸性,pH<7;③NaCl為強酸強堿的正鹽,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7;①④是強堿弱酸鹽,水溶液均呈堿性,因CH3COOH的酸性較C6H5OH強,故pH值應為④>①,以此得答案A。
高三如何強化訓練,提高自己的答題技巧
1.查缺補漏
查缺補漏是高三最后復習階段十分重要的工作。通過最后這段時間的綜合練習,特別是經過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后,基礎知識的問題會一次又一次暴露出來,這完全是正常現象,而且是一件好事,這時段的主要工作是查漏補缺。通過一道道高三模擬試題,通過一題題的得分特別是失分,一科科、一張試卷一張試卷檢查一下知識的漏洞,這叫“補網”,把基礎知識網絡中的漏洞修補上,試卷中的錯誤,疏漏進行仔細認真的分析和訂正,并總結此類題所涉及知識點,解題規律、領悟解題思路。
不懂的及時翻書或問老師把它搞懂。這就是通常給高三同學們將的基礎知識要做到零缺陷。其實你解決一個問題,高考當中就少一個問題,就多了一個機會。現在不求一口吃個胖子,而要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當解決了一個問題,這就多了一次機會。
2.加強表述能力和解題格式的訓練
表述不規范少得分和不得分的現象在歷年高考中都存在,所以高三學生在復習中應自覺提高表述能力,注意規范化解題(特別是語文)。答題的基礎問題是把字寫清楚,句子寫明白,現在閱卷全部是計算機閱卷,這種閱卷方式對高三考生最大的要求是書寫方式規范和書寫要清楚,不連成一大片,不要涂涂抹抹,閱卷老師不好看、不好找關鍵詞。
3.培養答題技巧
高三復習做題時,特別是做綜合卷時要限時完成。考試也是一門學問,應試的策略因人而異。比如基礎好的學生做填空、選擇題可以控制在45分鐘左右,基礎較差的可能需要1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主要是看怎樣處理效果最好。在考試中要注意:
(1)審題形成自己的審題速度和習慣。審題要慢要準。
(2)講求答題順序培養良好的應試心理。
(3)摸索節奏與掌握速度。
發揮自身優點,提高高三備考效率
一些高三同學喜歡采用‘補弱’的辦法。其實對很多學生而言,‘補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有的時候無論怎樣用功,‘弱勢’科目仍不見好轉。因此,建議我們高三同學要學會揚長避短,確定與自身優勢相關密切的內容,采用多點(優勢)進攻、分割包圍的戰術,充分發揮自己優勢,提高備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