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基礎知識點總結
(1)原子構造原理是電子排入軌道的順序,構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
(2)原子構造原理是書寫基態原子電子排布式的依據,也是繪制基態原子軌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據之一。
(3)不同能層的能級有交錯現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軌道的能量關系是:ns<(n-2)f<(n-1)d
(4)能級組序數對應著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數,能級組原子軌道所容納電子數目對應著每個周期的元素數目。
根據構造原理,在多電子原子的電子排布中:各能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次外層不超過18個電子;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電子。
(5)基態和激發態
①基態:最低能量狀態。處于最低能量狀態的原子稱為基態原子。
②激發態:較高能量狀態(相對基態而言)。基態原子的電子吸收能量后,電子躍遷至較高能級時的狀態。處于激發態的原子稱為激發態原子。
③原子光譜:不同元素的原子發生電子躍遷時會吸收(基態→激發態)和放出(激發態→較低激發態或基態)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產生不同的光譜——原子光譜(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利用光譜分析可以發現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譜線鑒定元素。
高考化學必考實驗室知識點
實驗中溫度計的使用分哪三種情況以及哪些實驗需要溫度計
1.測反應混合物的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需要測出反應混合物的準確溫度,因此,應將溫度計插入混合物中間。
①測物質溶解度
②實驗室制乙烯
2.測蒸氣的溫度:這種類型實驗,多用于測量物質的沸點,由于液體在沸騰時,液體和蒸氣的溫度相同所以只要測蒸氣的溫度。
①實驗室蒸餾石油
②測定乙醇的沸點
3.測水浴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往往只要使反應物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熱,溫度計則插入水浴中。
①溫度對反應速率影響的反應
②苯的硝化反應
常見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實驗有哪些
熱KMnO4制氧氣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別是:防止KMnO4粉末進入導管;防止實驗中產生的泡沫涌入導管;防止氨氣與空氣對流,以縮短收集NH3的時間。
化學實驗操作中的15個“不”
1.實驗室里的藥品,不能用手接觸;不要鼻子湊到容器口去聞氣體的氣味,更不能嘗結晶的味道。
2.做完實驗,用剩的藥品不得拋棄,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潑金屬鈉、鉀等例外)。
3.取用液體藥品時,把瓶塞打開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標簽應向著手心,不應向下;放回原處時標簽不應向里。
4.如果皮膚上不慎灑上濃H2SO4,不得先用水洗,應根據情況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沖洗;若眼睛里濺進了酸或堿,切不可用手揉眼,應及時想辦法處理。
5.稱量藥品時,不能把稱量物直接放在托盤上;也不能把稱量物放在右盤上;加法碼時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體時,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試管)或接觸筒壁(試管壁)。
7.向酒精燈里添加酒精時,不得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也不得少于容積的1/3。
8.不得用燃著的酒精燈去對點另一只酒精燈;熄滅時不得用嘴去吹。
9.給物質加熱時不得用酒精燈的內焰和焰心。
10.給試管加熱時,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試管口對著自己或旁人;液體的體積一般不要超過試管容積的1/3。
11.給燒瓶加熱時不要忘了墊上石棉網。
12.用坩堝或蒸發皿加熱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應用坩堝鉗夾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熱時,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燈芯接觸,以免容器破裂。燒得很熱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沖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過濾液體時,漏斗里的液體的液面不要高于濾紙的邊緣,以免雜質進入濾液。
15.在燒瓶口塞橡皮塞時,切不可把燒瓶放在桌上再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燒瓶。
高考化學復習要點
通過課堂教學科學而巧妙的設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老師應努力挖掘教材的內涵,創造條件,啟發誘導,培養學生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例如,在進行氨氣性質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NH3的分子結構特點,然后指出設問:它們與NH3的性質有何關系?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相似相溶、配位鍵、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推理出NH3的性質:易溶于水,易與酸反應,具有還原性……通過這樣長期有目的的訓練,讓學生自己動腦、分析、思考、推理,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通過新穎靈活的習題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有它的廣闊、靈活、敏捷性,同時又有求異性、發散性、獨創性。在高一化學教學中,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適當通過靈活的習題探索解題技巧,逐漸提高分析和應變能力。例如,學習鹵素后練習氰、硫氰的性質時,通過新題型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通過實驗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認真完成每一個演示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抓住現象,逐個推理,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例如,在講述鈉的性質時,補充演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根據反應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此現象和鈉與水的反應有何不同?藍色沉淀是什么物質?為什么不析出紅色物質?黑色物質是什么?此反應的本質是什么?這樣使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分析、歸納的思維加工,實現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在加強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習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高考化學易錯知識點
1.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也不一定是純凈物。因為可以是同種元素組成的幾種單質的混合物。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等同素異形體的混合物。
2.用同一化學式表示的物質不一定是純凈物。因為同分異構體的化學式相同,它們混合時則是混合物。如正丁烷與異丁烷的混合等。
3.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因為溶質可能不同,如KNO3的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因KNO3的溶解度較大。
Ca(OH)2的飽和溶液濃度很小,因Ca(OH)2微溶于水。
4.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因為溫度沒確定。
5.飽和溶液降溫后不一定有晶體析出。如Ca(OH)2隨著降溫溶解度增大,其飽和溶液就變成不飽和溶液,故沒有晶體析出。
6.能電離出氫離子的物質不一定是酸。如NaHSO4、H2O、苯酚等。
能電離出氫氧根離子的物質不一定是堿。如Mg(OH)Cl、H2O等。
7.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__氧化物,Na2O2是過氧化物,Fe3O4是特殊氧化物。
非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等。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Mn2O7CrO3等。
8.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有機酸的酸酐:乙酸酐等有三種元素組成,不是氧化物。酸酐不一定都是非金屬氧化物。如Mn2O7、有機酸酐等。
9.堿不一定都有對應的堿性氧化物。如NH3·H2O以及有些含氮元素的有機物堿就沒有相應的堿性氧化物。
10.酸分子中的氫原子個數不一定就是酸的“元數”。如CH3COOH不是四元酸,而屬于一元酸。
11.鹽不一定都是離子化合物。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離子化合物。如AlCl3是鹽,不是離子化合物,屬于共價子化合物。
12.能透過濾紙的不一定是溶液。如膠體可透過濾紙。
13.常溫下收集的NO2氣體不一定是純凈物。因為氣體中存在化學平衡:2NO2N2O4,故所收集到的是混合氣體。
14.由不同原子組成的純凈物不一定是化合物。如HD、HT等則是單質。
15.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機物。如CO、CO2、H2CO3以及碳酸鹽等均含有碳元素,屬于無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