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地理測試題及答案
時間:
焯杰2
地理備考
高中地理測試題練習,是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種方式,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地理測試題,供同學們課后練習。
淡水資源日益緊張,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的1﹪,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資源則是十分有限的?;卮?~3題。
1.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豐歉程度的主要指標是 ( )
A.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B.多年平均降水總量
C.多年平均蒸發量 D.多年降水量與徑流量之和
2.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是 ( )
?、俳铀、诤吹、郾ā、軠\層地下淡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赤道附近的島國新加坡年降水量達2 000 mm以上,但嚴重缺水,主要原因是 ( )
A.用水量大 B.年徑流量小
C.污染嚴重 D.河流流程短
下表為“我國長江流域以南、以北地區水資源、耕地資源數據”,據此回答4~5題。
4.從表中數據看,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之一是 ( )
A.水資源南多北少
B.耕地資源北多南少
C.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匹配
D.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5.珠江三角洲雖處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但存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的現象,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業發達,需水量大?、诩撅L氣候區,降水量不足 ③污染浪費嚴重?、苌迟|土壤,水分滲漏嚴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2010·全國文綜Ⅱ)下圖示意某河流入海徑流量和輸沙量的逐年變化。讀下圖,完成6~7題。
6.圖中信息表明該河流( )
A.1950~1969年輸沙量與徑流量年變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輸沙量和徑流量變化趨勢相反
C.1950~2005年輸沙量的變化率高于徑流量的變化率
D.高徑流量年份與高輸沙量年份逐一對應
7.比較1984年以來徑流量和輸沙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流域內( )
A.氣候變暖、變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顯著
C.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資源總量呈波動式下降
(2011·濟寧質檢)下圖是某流域水量收支平衡示意圖(單位:億噸)?;卮鸬?題。
8.該地區利用水資源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 B.擴大水庫庫容,增強調蓄能力
C.改進灌溉技術,節約用水 D.植樹造林,增加地下水滲入量
(2010·江蘇樣題)讀下圖,完成9~10題。
9.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最大的年份是 ( )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
10.2000年較1990年水位變化減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內 ( )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圍湖造田
C.植被覆蓋增加 D.水土流失加劇
(2009·福建畢業質檢) 下圖為“中國東部沿海12個省(市、區)耕地、水資源比重對比圖”,讀圖完成11~12題。
11.影響東部沿海各省(市、區)水土配合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
A.降水量、地形 B.氣溫、降水量
C.耕地類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12.我國北方東部沿海省(市、區)農業缺水更嚴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田種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冬季農業用水需求量大
C.蒸發量大,復種指數高
D.徑流總量小,耕地多
(2009·重慶文綜)下圖是“我國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13~14題。
13.最適合形成天然綠洲的地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4.該區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
A.夏季流量小 B.補給以降水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徑流年際變化小
下圖是“某地地下水水位(虛線)和地面沉降(實線)的變化圖”。讀圖完成15~16題。
15.對該地地下水水位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該地地下水水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持續下降
B.從水位變化看,虛線代表的是承壓水水位
C.該地地下水水位變化和地面沉降始終呈正相關
D.該地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與該地地表水缺乏有關
16.當地面沉降超過100毫米時,這時的地下水水位稱為警戒水位。該地警戒水位和出現的時間大概是 ( )
A.20米;1983年 B.30米;1985年
C.40米;1989年 D.20米;1990年
海水淡化的裝置由一個透明的倒置的漏斗和一個底盤組成。首先將海水倒入底盤內(步驟一),然后將漏斗倒扣在底盤上,太陽光透過漏斗來加速內部的海水蒸發,而淡化的水蒸氣則會在漏斗壁上凝結成水滴,并順勢流到漏斗四周的凹槽中儲存起來(步驟二);等儲存了適量的水之后,把漏斗倒過來,將凈化過的海水直接倒入容器即可(步驟三)。結合下圖完成17~18題。
17.該海水淡化裝置運用的地理原理或規律是( )
①溫室效應的原理?、谔栔鄙潼c的回歸運動規律
?、鬯h的原理?、芎K\動的規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關于該海水淡化裝置的設計的敘述,正確的是( )
?、俨A┒返脑鰷刈饔门c蔬菜大棚的保溫作用原理是不同的
?、诤K舭l,水汽上升遇玻璃冷卻,凝結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水槽
?、酆K舭l的熱量來源于太陽輻射 ④該裝置的使用不受時空限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兩幅圖表現了雨水的兩種不同處理方式,左圖利用雨棚收集雨水,右圖將雨水直接引入地下。讀圖完成19~20題。
19.左圖表現的雨水處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贉p緩城市澇災?、诰徑獬鞘腥彼、蹨p少雨水和污水的匯流?、苡欣趯崿F雨水的資源化?、萃晟瞥鞘袇^域的水循環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態環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0.右圖顯示的雨水處理方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下滲
B.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徑流
C.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蒸發
D.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蒸騰
二、綜合題
21.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但是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種種困境,圖甲為“我國東部地區春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等值線分布圖”,圖乙為“某年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土地、人口及耕地占全國總量百分比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最大的地形區是 ,分析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
(2)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的特點是 ,試用水循環的觀點解釋說明。
(3)A地降水的季節分配特點對當地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4)圖乙中人地矛盾突出的是 地區,并說出判斷的理由。
22.廣東省地下水資源豐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1)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地下水資源形成的重要條件。指出圖7中地表組成物質和地形起伏特點,并分析其對地下水量的影響。
(2)某公司擬在圖8乙地利用地下水設立飲用水生產廠。與甲地相比,請指出在乙地設廠的優勢。
(3)分析乙地大量發展種植業可能對地下水資源的負面影響,并就不同負面影響分別提出一條防治措施。
23.依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某島國人口約500萬(2009年),經濟發達,淡水資源嚴重不足。該國國土面積約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島面積約540平方千米,地形單調,平均海拔不足15米,島上河流最長不足16千米。圖甲為該國主島及其附近地區,圖乙為對應的氣候資料。
(1)簡述該國氣候特征,并分析該國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圖丙為圖甲中M水壩的景觀。水壩能阻擋海水涌入,并通過其閘門調控河流入海流量。說明建壩前后壩內水域水的咸淡變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壩外,請你為該國再提出一種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辦法,并說明理由。
1.A 【解析】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豐歉程度的主要指標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2.C【解析】冰川水主要存在于高山上部或極地地區,不易利用。
3.D【解析】新加坡降水豐沛,但河流流程短,所以水資源嚴重不足。
4.C【解析】由表格中數據可看出,水資源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耕地資源則是南少北多,二者的空間分布不匹配。
5.D【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城市集中,工業發達,需水量大,排放廢棄物多,污染嚴重,導致該地水資源供應緊張(水質型缺水)。
6.C【解析】直接讀圖可知。1950~1969年期間有些年份輸沙量與徑流量變化并不同步;1985年之后輸沙量和徑流量變化趨勢有些年份是相同的;1950~2005年輸沙量變化率高于徑流量變化率;圖中高徑流量年份與高輸沙量年份并不是逐一對應的。由以上分析可知C項說法正確。
7.B【解析】1984年以來徑流量和之前相比變化不大,但輸沙量明顯減少。上游植樹造林和修建水庫等措施都可以明顯減少河流的輸沙量。
8. A【解析】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
9.C【解析】根據該河段水位變化示意圖,從某一年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差的大小變化來判斷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的情況,由此可以得出1990年水位季節變化最大。
10.C【解析】由于植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將使河流水位季節變化減小。
11.A【解析】各省區水土配合差異主要與氣候(降水)和地形有關。
12.D【解析】我國北方地區平原廣闊,但雨季開始晚,結束較早,總降水量偏少,地面徑流總量小。
13.C【解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盆地為我國的一個內陸盆地。天然綠洲應形成于山麓沖積扇上,且土壤肥沃(土壤顆粒較小),故③處最合適。
14.D【解析】內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夏季流量最大,越往下游流量越小;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
15.D【解析】該地地下水水位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地下水位有上升趨勢,A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地下水水位變化與地面沉降不呈正相關,所以C錯;該地地下水水位最初埋藏深度只有幾米深,之后地面在下沉,地下水水位雖然降低,但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并不太遠,即埋藏深度較淺,因此該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應該是由于地表水缺乏,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可能為潛水。
16.C【解析】此題首先要從地面沉降100毫米處引直線,找到與地面沉降線相交的A點,然后從A點出發,作垂線與橫坐標年份相交找到對應的年份為1989年,與地下水水位線相交于一點B,從B點再向左引直線,找到此時地下水水位深度為40米。如右圖所示:
17.C 18.D【解析】太陽光透過漏斗能加速內部的海水蒸發,用的是溫室效應的原理;海水蒸發,水蒸氣在漏斗壁上冷凝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是水循環的原理。由于太陽輻射是海水蒸發的熱量來源,所以該裝置的使用要受到天氣的影響,玻璃漏斗的增溫作用與蔬菜大棚的保溫作用原理相同。
19.B【解析】左圖采用雨棚收集雨水,實現了雨水的資源化,既能減少地表徑流,又能緩解缺水狀況,這種模式和洪澇災害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20.A【解析】把雨水引入地下,有利于增加雨水的下滲。
二、綜合題
21.【解析】第(1)題,此地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大,可以從鋒面雨帶推移和地形兩個角度來考慮。第(2)題,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小,水循環不活躍的地區水資源缺乏。第(3)題,降水對農業的不利影響主要是旱、澇兩個方面。第(4)題,人地矛盾主要表現為人口與水、耕地之間的矛盾。
【答案】(1)東南丘陵 春季我國雨帶推移到此地,降水豐沛;東南季風受到地形阻擋,形成了地形雨。
(2)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原因:我國南方和東部地區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量豐富,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西部和北方相反。
(3)春旱、夏澇。
(4)黃淮海 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少。
22.【解析】(1)本題考查地下水的形成條件。地表水經過下滲形成地下水。根據圖示判斷該地地表組成物質以松散風化物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緩。對地下水的影響是地表組成物質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滲;厚度大,地形和緩,有利于延長地表水下滲的時間;最終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補給增加。
(2)本題考查工業區位??梢詮耐恋貎r格,水源,勞動力成本方面考慮。乙地區土地價格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護;勞動力成本低。
(3)本題考查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導致地下水補給量變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容易導致地下水污染。采取的措施應從產生問題的原因入手。針對水土流失應加強水土保持工作;農藥化肥的使用應提倡生態農業等。
【答案】(1)特點:地表組成物質以松散風化物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緩。
影響:地表組成物質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滲;厚度大,地形和緩,有利于延長地表水下滲的時間;最終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補給增加。
(2)土地價格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護;(或遠離城市密集區,環境污染小)勞動力成本低。
(3)負面影響:消弱了土層的涵養水源的能力,對地下水水源補給能力降低。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嚴覆蓋率);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農藥,使用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
23.【解析】通過試題文字信息和圖中經緯線,可以判斷該島國為新加坡,該國為城市國家,地域狹小,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通過圖示的降水柱狀和氣溫折線,所表達的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其特點是高溫多雨。試題材料給出該國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從淡水資源問題設問,要求考生針對新加坡的國情分析淡水資源不足的原因及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答好此題,就要求考生能回憶起淡水資源的相關概念,可利用水資源的類型以及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相關原理和知識。從圖示信息可以看出,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大面積的湖泊,河流短小,且平均海拔不超過15米,地下水資源不足,淡水資源的儲存條件有限,且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水資源的需求量大,因此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新加坡在其較大河流入??谔幮藿ㄋ畨?,通過攔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使壩內的水逐漸降低鹽度,由咸變淡。此外,新加坡還通過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淡水,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行海水淡化,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措施解決其水資源問題。
【答案】(1)(10分) 氣候特征:終年高溫多雨。
主要原因:國土面積小,地勢低平,四周環海,陸地上儲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條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經濟發達,生活、生產對淡水需求量大。
(2)(12分)水壩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緩,海潮(頂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壩修建后,水逐漸變淡(改善)。 原因:攔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過閘門調控蓄水和排水,逐漸使偏咸的水換成淡水。
(3)(6分)①從鄰國(馬來西亞)購買淡水。鄰國(馬來西亞)面積較大,高溫多雨,有較多淡水。兩國之間的海峽狹窄,輸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該國經濟比較發達,四周環海,可選適當地點,建海水淡化廠,生產淡水。
③廢水(污水)回收利用。該國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生活、生產廢水(污水)產生量大。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淡水資源日益緊張,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的1﹪,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資源則是十分有限的?;卮?~3題。
1.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豐歉程度的主要指標是 ( )
A.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B.多年平均降水總量
C.多年平均蒸發量 D.多年降水量與徑流量之和
2.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是 ( )
?、俳铀、诤吹、郾ā、軠\層地下淡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赤道附近的島國新加坡年降水量達2 000 mm以上,但嚴重缺水,主要原因是 ( )
A.用水量大 B.年徑流量小
C.污染嚴重 D.河流流程短
下表為“我國長江流域以南、以北地區水資源、耕地資源數據”,據此回答4~5題。
占全國的百分比 | 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 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
水資源 | 80% | 14.7% |
耕地資源 | 35.2% | 59.2% |
A.水資源南多北少
B.耕地資源北多南少
C.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匹配
D.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5.珠江三角洲雖處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但存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的現象,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業發達,需水量大?、诩撅L氣候區,降水量不足 ③污染浪費嚴重?、苌迟|土壤,水分滲漏嚴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2010·全國文綜Ⅱ)下圖示意某河流入海徑流量和輸沙量的逐年變化。讀下圖,完成6~7題。
6.圖中信息表明該河流( )
A.1950~1969年輸沙量與徑流量年變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輸沙量和徑流量變化趨勢相反
C.1950~2005年輸沙量的變化率高于徑流量的變化率
D.高徑流量年份與高輸沙量年份逐一對應
7.比較1984年以來徑流量和輸沙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流域內( )
A.氣候變暖、變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顯著
C.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資源總量呈波動式下降
(2011·濟寧質檢)下圖是某流域水量收支平衡示意圖(單位:億噸)?;卮鸬?題。
8.該地區利用水資源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 B.擴大水庫庫容,增強調蓄能力
C.改進灌溉技術,節約用水 D.植樹造林,增加地下水滲入量
(2010·江蘇樣題)讀下圖,完成9~10題。
9.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最大的年份是 ( )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
10.2000年較1990年水位變化減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內 ( )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圍湖造田
C.植被覆蓋增加 D.水土流失加劇
(2009·福建畢業質檢) 下圖為“中國東部沿海12個省(市、區)耕地、水資源比重對比圖”,讀圖完成11~12題。
11.影響東部沿海各省(市、區)水土配合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
A.降水量、地形 B.氣溫、降水量
C.耕地類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12.我國北方東部沿海省(市、區)農業缺水更嚴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田種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冬季農業用水需求量大
C.蒸發量大,復種指數高
D.徑流總量小,耕地多
(2009·重慶文綜)下圖是“我國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13~14題。
13.最適合形成天然綠洲的地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4.該區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
A.夏季流量小 B.補給以降水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徑流年際變化小
下圖是“某地地下水水位(虛線)和地面沉降(實線)的變化圖”。讀圖完成15~16題。
15.對該地地下水水位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該地地下水水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持續下降
B.從水位變化看,虛線代表的是承壓水水位
C.該地地下水水位變化和地面沉降始終呈正相關
D.該地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與該地地表水缺乏有關
16.當地面沉降超過100毫米時,這時的地下水水位稱為警戒水位。該地警戒水位和出現的時間大概是 ( )
A.20米;1983年 B.30米;1985年
C.40米;1989年 D.20米;1990年
海水淡化的裝置由一個透明的倒置的漏斗和一個底盤組成。首先將海水倒入底盤內(步驟一),然后將漏斗倒扣在底盤上,太陽光透過漏斗來加速內部的海水蒸發,而淡化的水蒸氣則會在漏斗壁上凝結成水滴,并順勢流到漏斗四周的凹槽中儲存起來(步驟二);等儲存了適量的水之后,把漏斗倒過來,將凈化過的海水直接倒入容器即可(步驟三)。結合下圖完成17~18題。
17.該海水淡化裝置運用的地理原理或規律是( )
①溫室效應的原理?、谔栔鄙潼c的回歸運動規律
?、鬯h的原理?、芎K\動的規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關于該海水淡化裝置的設計的敘述,正確的是( )
?、俨A┒返脑鰷刈饔门c蔬菜大棚的保溫作用原理是不同的
?、诤K舭l,水汽上升遇玻璃冷卻,凝結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水槽
?、酆K舭l的熱量來源于太陽輻射 ④該裝置的使用不受時空限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兩幅圖表現了雨水的兩種不同處理方式,左圖利用雨棚收集雨水,右圖將雨水直接引入地下。讀圖完成19~20題。
19.左圖表現的雨水處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贉p緩城市澇災?、诰徑獬鞘腥彼、蹨p少雨水和污水的匯流?、苡欣趯崿F雨水的資源化?、萃晟瞥鞘袇^域的水循環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態環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0.右圖顯示的雨水處理方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下滲
B.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徑流
C.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蒸發
D.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循環中的蒸騰
二、綜合題
21.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但是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種種困境,圖甲為“我國東部地區春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等值線分布圖”,圖乙為“某年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土地、人口及耕地占全國總量百分比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最大的地形區是 ,分析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
(2)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的特點是 ,試用水循環的觀點解釋說明。
(3)A地降水的季節分配特點對當地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4)圖乙中人地矛盾突出的是 地區,并說出判斷的理由。
22.廣東省地下水資源豐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1)充足的水源補給是地下水資源形成的重要條件。指出圖7中地表組成物質和地形起伏特點,并分析其對地下水量的影響。
(2)某公司擬在圖8乙地利用地下水設立飲用水生產廠。與甲地相比,請指出在乙地設廠的優勢。
(3)分析乙地大量發展種植業可能對地下水資源的負面影響,并就不同負面影響分別提出一條防治措施。
23.依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某島國人口約500萬(2009年),經濟發達,淡水資源嚴重不足。該國國土面積約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島面積約540平方千米,地形單調,平均海拔不足15米,島上河流最長不足16千米。圖甲為該國主島及其附近地區,圖乙為對應的氣候資料。
(1)簡述該國氣候特征,并分析該國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圖丙為圖甲中M水壩的景觀。水壩能阻擋海水涌入,并通過其閘門調控河流入海流量。說明建壩前后壩內水域水的咸淡變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壩外,請你為該國再提出一種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辦法,并說明理由。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測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1.A 【解析】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豐歉程度的主要指標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2.C【解析】冰川水主要存在于高山上部或極地地區,不易利用。
3.D【解析】新加坡降水豐沛,但河流流程短,所以水資源嚴重不足。
4.C【解析】由表格中數據可看出,水資源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耕地資源則是南少北多,二者的空間分布不匹配。
5.D【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城市集中,工業發達,需水量大,排放廢棄物多,污染嚴重,導致該地水資源供應緊張(水質型缺水)。
6.C【解析】直接讀圖可知。1950~1969年期間有些年份輸沙量與徑流量變化并不同步;1985年之后輸沙量和徑流量變化趨勢有些年份是相同的;1950~2005年輸沙量變化率高于徑流量變化率;圖中高徑流量年份與高輸沙量年份并不是逐一對應的。由以上分析可知C項說法正確。
7.B【解析】1984年以來徑流量和之前相比變化不大,但輸沙量明顯減少。上游植樹造林和修建水庫等措施都可以明顯減少河流的輸沙量。
8. A【解析】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
9.C【解析】根據該河段水位變化示意圖,從某一年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差的大小變化來判斷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的情況,由此可以得出1990年水位季節變化最大。
10.C【解析】由于植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將使河流水位季節變化減小。
11.A【解析】各省區水土配合差異主要與氣候(降水)和地形有關。
12.D【解析】我國北方地區平原廣闊,但雨季開始晚,結束較早,總降水量偏少,地面徑流總量小。
13.C【解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盆地為我國的一個內陸盆地。天然綠洲應形成于山麓沖積扇上,且土壤肥沃(土壤顆粒較小),故③處最合適。
14.D【解析】內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夏季流量最大,越往下游流量越小;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
15.D【解析】該地地下水水位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地下水位有上升趨勢,A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地下水水位變化與地面沉降不呈正相關,所以C錯;該地地下水水位最初埋藏深度只有幾米深,之后地面在下沉,地下水水位雖然降低,但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并不太遠,即埋藏深度較淺,因此該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應該是由于地表水缺乏,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可能為潛水。
16.C【解析】此題首先要從地面沉降100毫米處引直線,找到與地面沉降線相交的A點,然后從A點出發,作垂線與橫坐標年份相交找到對應的年份為1989年,與地下水水位線相交于一點B,從B點再向左引直線,找到此時地下水水位深度為40米。如右圖所示:
17.C 18.D【解析】太陽光透過漏斗能加速內部的海水蒸發,用的是溫室效應的原理;海水蒸發,水蒸氣在漏斗壁上冷凝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是水循環的原理。由于太陽輻射是海水蒸發的熱量來源,所以該裝置的使用要受到天氣的影響,玻璃漏斗的增溫作用與蔬菜大棚的保溫作用原理相同。
19.B【解析】左圖采用雨棚收集雨水,實現了雨水的資源化,既能減少地表徑流,又能緩解缺水狀況,這種模式和洪澇災害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20.A【解析】把雨水引入地下,有利于增加雨水的下滲。
二、綜合題
21.【解析】第(1)題,此地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大,可以從鋒面雨帶推移和地形兩個角度來考慮。第(2)題,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小,水循環不活躍的地區水資源缺乏。第(3)題,降水對農業的不利影響主要是旱、澇兩個方面。第(4)題,人地矛盾主要表現為人口與水、耕地之間的矛盾。
【答案】(1)東南丘陵 春季我國雨帶推移到此地,降水豐沛;東南季風受到地形阻擋,形成了地形雨。
(2)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原因:我國南方和東部地區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量豐富,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西部和北方相反。
(3)春旱、夏澇。
(4)黃淮海 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少。
22.【解析】(1)本題考查地下水的形成條件。地表水經過下滲形成地下水。根據圖示判斷該地地表組成物質以松散風化物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緩。對地下水的影響是地表組成物質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滲;厚度大,地形和緩,有利于延長地表水下滲的時間;最終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補給增加。
(2)本題考查工業區位??梢詮耐恋貎r格,水源,勞動力成本方面考慮。乙地區土地價格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護;勞動力成本低。
(3)本題考查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導致地下水補給量變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容易導致地下水污染。采取的措施應從產生問題的原因入手。針對水土流失應加強水土保持工作;農藥化肥的使用應提倡生態農業等。
【答案】(1)特點:地表組成物質以松散風化物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緩。
影響:地表組成物質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滲;厚度大,地形和緩,有利于延長地表水下滲的時間;最終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補給增加。
(2)土地價格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護;(或遠離城市密集區,環境污染小)勞動力成本低。
(3)負面影響:消弱了土層的涵養水源的能力,對地下水水源補給能力降低。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嚴覆蓋率);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農藥,使用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
23.【解析】通過試題文字信息和圖中經緯線,可以判斷該島國為新加坡,該國為城市國家,地域狹小,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通過圖示的降水柱狀和氣溫折線,所表達的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其特點是高溫多雨。試題材料給出該國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從淡水資源問題設問,要求考生針對新加坡的國情分析淡水資源不足的原因及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答好此題,就要求考生能回憶起淡水資源的相關概念,可利用水資源的類型以及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相關原理和知識。從圖示信息可以看出,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大面積的湖泊,河流短小,且平均海拔不超過15米,地下水資源不足,淡水資源的儲存條件有限,且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水資源的需求量大,因此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為解決這一問題新加坡在其較大河流入??谔幮藿ㄋ畨?,通過攔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使壩內的水逐漸降低鹽度,由咸變淡。此外,新加坡還通過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淡水,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行海水淡化,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措施解決其水資源問題。
【答案】(1)(10分) 氣候特征:終年高溫多雨。
主要原因:國土面積小,地勢低平,四周環海,陸地上儲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條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經濟發達,生活、生產對淡水需求量大。
(2)(12分)水壩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緩,海潮(頂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壩修建后,水逐漸變淡(改善)。 原因:攔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過閘門調控蓄水和排水,逐漸使偏咸的水換成淡水。
(3)(6分)①從鄰國(馬來西亞)購買淡水。鄰國(馬來西亞)面積較大,高溫多雨,有較多淡水。兩國之間的海峽狹窄,輸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該國經濟比較發達,四周環海,可選適當地點,建海水淡化廠,生產淡水。
③廢水(污水)回收利用。該國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生活、生產廢水(污水)產生量大。
自然界的水循環高中地理測試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