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賦選科分制是什么意思
其實綜合性來看,新高考模式的賦分制還是相對較為公平的。它可以起到一種促進的作用,對學生之后的高考成績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學生之間的分數(shù)有了更直觀的展示。
賦分制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它本身就是一個分數(shù)的轉化問題,在基于固定的公式表格之后,將考試的成績做出了一些改變。大家可以與之前的訓練分來進行比較,根據(jù)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賦分規(guī)則,成績也是會有高低之差。
如果自己想要分數(shù)排名靠前的情況之下,還需要看自己的賦分結果。比如地理和化學,同樣是100分的情況之下,如果其中一人的地理卷面分得到了90分,而化學卷面分得到了86分,那么從實際數(shù)字來看,地理比化學高出了四分。
但是再套入賦分制之后,地理的90分和化學的86分分別排列在15%和4%的位置成績,這樣再換算之后,化學將會拿到百分的分數(shù)值。
有的地方賦分制會將百分之幾的學生成績直接換算出一個數(shù)字,這樣的換算制度在換算之后,如果自己考試零分,那么也是可以有一部分成績,在總成績方面也會提高一些。
新高考賦分制是如何計算的
新高考改革后,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其中“3+3”模式高考省份,第1個3為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統(tǒng)考科目,采用原始分,第2個3為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3+1+2”模式高考省份,3為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統(tǒng)考科目,采用原始分,1為物理或歷史,也采用原始分,2為另外兩門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
選擇性考試科目滿分值各為100分,物理、歷史以卷面分直接計入考生總成績,也就是說你實際考了多少分高考成績就是多少。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以等級分計入考生總成績,各100分,劃分為A、B、C、D、E這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shù)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也就是說你實際考了多少分還要換成等級分才算到最終的高考成績。
新高考賦分制的好處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最大的目的,也就是這個制度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為什么這么說呢?政、史、地、物、化、生六科學習的內容、難易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每科得到的分數(shù)有不同,一般來講文科的科目評卷多采用采分點制度,也就是說在答案中只要包含采分點或者意思相近就可以得到分數(shù),而理科的科目是按照步驟按照結果得分。所以從難易程度和得分標準上導致一些科目的得分普遍就很高,在普通高考中文科生和文科生進行競爭可以忽略這個問題。但是在新高考自由組合中,這種現(xiàn)象就會影響高考錄取的公平性,所以實行賦分制度,根據(jù)學生每個科目的排名來進行賦分,分數(shù)有所變動,但是排名沒有變動,競爭力也就沒有變化。
所以,新高考實行賦分制的優(yōu)勢,就是保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為什么我要說是一定的公平性?因為選課不慎,依舊會存在這種不公平性。所以這一制度并不是保證了完全公平,想要完全借助賦分制保證自己的競爭力,還是要謹慎選課的。
新高考賦分與選科人數(shù)的關系
等級賦分制雖然和選科人數(shù)有很大關系,但是選擇的人越多,賦分反而更占優(yōu)勢。
等級賦分計算公式:(原始分區(qū)間最高值-原始成績)÷(原始成績-原始分區(qū)間最低值)=(賦分區(qū)間最高值-等級成績)÷(等級成績-賦分區(qū)間最低值)
以浙江高考的等級賦分制為例,假設全省共有20000人選擇了歷史,10000人選擇了地理,甲選擇了歷史,甲得A5賦分值是88分,排名在2200-3000名,乙想要也拿到88分,就需要排名在1100-1500名,在高考才能和甲一樣有競爭力,需要前進1000多名,顯然難度更大。
學科之間關聯(lián)極大,互相印證、互相促進。
新高考模式下怎么選科
1、歷史+化學+地理
這一組合可報高考專業(yè)比例為88.6%,這種選擇其實是一種文科中比較偏理的選擇,適合與物理實在沒有緣分,但邏輯思維較為清晰,不擅長純文科記、背的高考考生。
2、物理+化學+政治
在各省份的考生選擇中,這種組合覆蓋率非常高。優(yōu)點就是這三門學科之間可以互補,物理比較考察做題和邏輯思維,化學雖然有很多計算題,但也會考察記憶能力,和政治搭配在一起學起來不會太累。
3、物理+化學+生物
這種選擇方案是最標準、最傳統(tǒng)、最純凈的“理科生”方案。此組合可以覆蓋97.4%的專業(yè),不能選擇的2.6%專業(yè)基本為哲學類、歷史類專業(yè)。這種組合方案優(yōu)點是記背內容最少,理解內容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