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遁山人歸蜀原文及翻譯賞析
《送何遁山人歸蜀》原文
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
遠壑杜鵑響,前山蜀客歸。
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
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
《送何遁山人歸蜀》注釋
①何遁:作者友人,生平未詳。山人:山居者,多指隱士。
②童稚:小孩子。柴扉(fēi):柴門,泛指簡陋的房屋。
③壑(hè):山谷。杜鵑:鳥名。傳說為古蜀帝杜宇魂魄所化,啼聲凄切,如曰:“不如歸去!”
④社燕:指春社時飛來的燕子。社:指社日,古代祀社神之日。漢以后,一般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為秋社。
⑤浣(huàn):洗滌。征衣:旅外遠人所穿的衣服。
⑥息機:擺脫世務,停止活動。
《送何遁山人歸蜀》翻譯
春風吹綠了樹木,孩子們盼待你守候在柴門。古詩百科
遠處山谷杜鵑聲聲啼鳴,前山已歸來了你這出行的人。
到家正是燕子飛回的春社,下了馬立即洗凈旅衣的征塵。
終日徜徉你臨水照影,擺脫一切世務,心境水一般澄靜。
《送何遁山人歸蜀》賞析
這是一首送隱者歸鄉的詩。一個春日,作者送友人歸蜀,詩人先以想象之筆,寫出友人的孩子們倚門候望父親歸家的情景。“遠壑杜鵑響,前山蜀客歸”一聯,為“尋常語,用之送歸蜀者,獨覺自然穩切”(陳衍評語),因杜鵑本為蜀地產物,其鳴聲類似“不如歸去!”方遠山杜鵑啼鳴之際,何遁已返回鄉里,此情此景,意味深長。后四句寫友人歸鄉的時間與日常生活情景,且點明友人本為超然塵外的隱士,終日優游,臨水照影,人與水一樣清澈明凈,更見淡泊寧靜之致。
《送何遁山人歸蜀》作者簡介
梅堯臣(公元1002—1060年),字圣俞,行二,又稱梅二十五。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父梅讓務農,叔梅詢進士及第,歷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梅堯臣因以“門蔭”補太廟齋郎。歷桐城、河南、河陽三縣主簿,及建德、襄城知縣等職。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賜同進士出身,為國子直講,累遷至尚書都部員外郎。任河陽主簿時,受到錢惟演賞識,為之延譽,又受到歐陽修、尹洙等人推重,并與歐成為莫逆之交。梅是北宋詩__新的主將之一,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或“蘇梅”。《宋詩鈔·宛陵詩鈔》引龔嘯語稱其“去浮靡之習于(西)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于諸大家未起之先”。多有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的篇章。詩風平淡含蓄。藝術上提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著名主張。詩間有雄奇險怪之作。不少詩作過于古硬質樸,較少文采,亦多議論化、散文化傾性,平淡有余而情韻不足。《宋史》本傳稱其“善談笑,與物無忤,談嘲刺譏托于詩,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織文乃堯臣詩也,名重于時如此。”他對宋詩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有《宛陵先生集》。
猜你感興趣:
1.送何遁山人歸蜀閱讀答案
2.山中原文及翻譯賞析
3.望天門山古詩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4.山行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