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原文及翻譯賞析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原文
憐君負米去,惜此落花時。
想憶看來信,相寬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題解
這是一首送別友人歸揚州(南唐東都)的詩篇。首聯點明時代特點,正值宋太祖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之際,烽煙四起,家國難保,別緒離愁的內涵因之更其深廣,“淚易垂”即為自然而然之事。頷聯一方面贊美友人恪盡孝道,一方面仍抒離愁別恨。頸聯則轉致寬慰之詞,以見大丈夫胸襟。尾聯筆意新奇,特別拈出贈別之柳是向南之枝,亦即矚望對方勿忘故友,勿忘京國,寓意深永。全詩情真意摯,于平易中見深切。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注釋
①海內句: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后,先后用兵攻破荊南、后蜀、南漢等,南唐亦已朝不慮夕。
②負米:《孔子家語·致思》:“子路見孔子曰:‘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后以“負米”作為孝養父母的故實。
③看來信:原作“望來信”,據別本改。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翻譯
四海布滿戰塵兵戈正起,在這令人感傷的離別宴會上,更加容易清淚淋漓。
我敬愛你不顧辛勞去侍奉雙親,還要嘆息落花時節送你北去。古詩百科
想念時只有看看寄來的書信,可以寬慰的是畢竟會有重逢日期。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賞析
這首詩創作于他在南唐為官時期。詩題“送王四十五歸東都”構成本詩不可或缺的要素。送歸是主要事件,也定下了詩篇的基調。徐鉉是送者,王四十五是歸者。東都是當時的江都府,府治在今揚州市。那時候北宋已經開始了統一南北的步伐,南唐政權當然是北宋需要解決的目標,戰火已經迫近江南。在動亂年代,人們最擔心的是親人的安全,首句“海內兵方起”自然引出王四十五為了贍養父母而東歸,第二句“離筵淚易垂”也就意義自明。“負米”是用典,出白《孔子家語·致思》篇,說子路為奉養雙親,“負米百里之外”。為父母盡孝道,當然值得人們羨慕;然而兩人情重義深,如何舍得離別呢?“憐”、“惜”二字是“詩眼”,為詩篇增添了說不盡的意蘊。落花時節是美麗的,杜甫就有“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名句,雖有舊友相逢的喜悅,更隱藏世事滄桑之悲。本詩頷聯是否帶有詩人自己內心的陰影呢?值得讀者體味。
“想憶看來信,相寬指后期”,正是主客想出來解決“憐惜”的辦法。二人互相寬慰,如果想念你了,讀讀來信吧;而且來年的某個時間段,恐怕還有相見的機會。這種寫法從細處著手,寫平常之心,卻猶如一枝輕羽微拂心弦,是一種憂傷的甜美。尾聯也是意味深長。古人因“柳”、“留”諧音,離別時折柳相贈,以表達挽留之心,“此是向南枝”更顯出悠長的情誼,詩意也獲得進一步提升。《古詩十九首》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本句化用此詩而詩意更加含蓄。原句意在不忘本,“南枝”用在本詩中是暗指不忘舊友?不忘父母親人?不忘江南故都?讀者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了。
本詩半易質樸,《四厙總目提要》說徐鉉詩歌“流易有余而深警小足”。這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
此詩表達了朋友間的真摯情意,抒寫了離別時的纏綿情思,但傷別之中有勸慰,并不一味消沉。詩的語言也平易樸實,頗能感人。在送別詩中,是一首上乘之作。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作者簡介
徐鉉(公元916q91年),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書。后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貶為靜難軍行軍司馬,死于貶所。在南唐時,文章與韓熙載齊名,并稱“韓徐”。又精通文字學,長于書法。詩風平易清麗,多于淺切清淡中寄寓落寞悵惘之情。有《騎省集》。
猜你感興趣:
1.祭鱷魚文原文翻譯及賞析
2.錦瑟原文翻譯及賞析
3.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原文
4.早發白帝城古詩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