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原文及翻譯賞析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題解
本詩于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在汴京作,是為僧惠崇所畫的一幅戲鴨圖而題。蘇軾評論王維時曾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題藍田煙雨圖》)這評語也正可用于蘇軾自己的詩畫,他也是一位將詩情和畫意結合得很好的人,這首詩文字本身就像是一幅生動的、有聲有色的春江圖,詩中所寫的竹外桃花、春江浮鴨、蔞蒿蘆芽、欲上的河豚,無不充滿生命的喜悅,無不充滿詩人對早春美好風光的禮贊。“春江水暖鴨先知”句,既點明畫題,興象又極為深妙,令人叫絕。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傳誦久遠的名作。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注釋
①惠崇:淮南人,一作建陽人,宋初九詩僧之一,能詩善畫。《圖繪寶鑒》說他“工畫鵝、鴨、鷺鷥”。《圖畫見聞志》說他:“尤工小景,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王安石《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推尊道:“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晚景,一本作“曉景”。古詩百科
②蔞(lóu)蒿句:王士禎《居易錄》卷十三:“《爾雅》:購,蔏蔞。郭璞注:蔏蔞,蔞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故坡詩云:‘蔞蒿滿地……河豚欲上時。’七字非泛詠景物,可見坡詩無一字無來歷也。”蔞蒿,水草名,也稱蔏蔞,白蒿。
③河豚(tún):魚名,古謂之鲀,又名鮐、鮭。亦稱河 。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翻譯
【譯文一】
竹林外剛開了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溫暖小鴨最先感知。遍地長滿蔞蒿蘆芽還短,正是河豚將要游上來時。
【譯文二】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賞析
一首好的題畫詩,既要點明畫面,使人如見其畫,又要跳出畫面,使人畫外見意,從而既再現了畫境。又擴展和深化了畫境。
惠崇是能詩善畫的僧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稱其“工畫鵝、雁、鷺鶿,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諸,蕭灑虛曠之象”。這首詩所題的惠崇畫,是一幅以早春景物為背景的春江鴨戲圖。詩的前三句寫了六樣景物:竹子和竹外開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鴨子、布滿地面的蔞蒿和新出嫩芽的蘆葦。這些都是畫中所有。分別來看,第一句寫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寫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寫的是岸邊景。從這三句詩,大致可以想見這幅畫的取景和布局。本詩來自古詩百科:http://www.gushibaike.cn
欣賞一幅畫,如果只局限在目所能見的范圍之內,那么,畫筆所描摹、畫面所展示的只是景物的色彩、形態,住置、數量、體積。就惠崇的這幅畫而言,只畫出了桃花之盛開、春江之溶漾、桃枝之在竹外、鴨群之在水上、蔞蒿之密、蘆芽之短,這是畫家在自然界所能見到的,也是欣賞畫的人在畫幅上所能見到的。但是,蘇軾的這首題畫詩,卻還寫了要憑觸覺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維才能想出的鴨之“知”、要靠經驗和判斷才能預言的河豚之“欲上”:這些,無論在自然界或畫幅上,都不是目所能見,是通過詩人的想象和聯想得之于視覺之外、得之于畫面之外的。而這首詩的高妙處,正在于以這些想象和聯想點活了畫面,使畫中的景物變得生機勃發,情趣盎然,不復是無機的組合、靜止的羅列。這生機和情趣,可以是畫幅本身所蘊含而由詩人的靈心慧眼發掘出來的,也可以是畫幅所無而由詩人賞畫時外加上去的。這也就是譚獻在《復堂詞錄敘》中所說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讀者用心之所以然,不應是漫無依據的胡思亂想。其想象的契機、聯想的線索,應當是有端倪可尋的。詩人在欣賞惠崇這幅畫時之所以產生“水暖鴨先知”的想象,是因為畫面本來有水有鴨,更從桃花開、蔞蘆生所顯示的季節而想到江水的溫度和鴨子的感知。至于詩人寫“河豚欲上”,可能是因畫面景物,而想起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詩的前四句“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更可能是從河豚食蒿、蘆芽肥、初生的蒿、蘆又可用以喂魚而生發的聯想。可以與這首詩參讀的有作者的一首《寒蘆港》詩:“溶溶晴港漾春暉,蘆筍生時柳絮飛。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兩詩所寫景物、季節及其思路,都很相似。
題畫詩是題在畫上的,應當做到詩與畫兩相映發,成為珠聯璧合的整體;同時,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它又應當離開了畫仍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盡管后人早已看不到惠崇的這幅畫了,而蘇軾的這首詩卻依然是眾口傳誦的名篇。這首詩所再現的景物美、所創造的意境美及詩人所表露的對大自然、對生活的興會,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子。少年時即“奮歷有當世志”(《宋史》本傳)。十余歲,博通經史。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為主考官歐陽修所賞識、推獎。六年,召試秘閣,復殿試,入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除直史館。次年,父洵逝,護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服除還朝。因不贊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張,自感在朝處境艱危,請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移知湖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其詩句,四次上章彈劾,誣蘇軾“謗訕朝廷”,被捕入御史臺獄,這便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反對盡廢新法,被“舊黨”人物目為“安石第二”,又因與洛黨程頤等發生矛盾,再度請求外任,歷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親政,新黨掌權,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四年,再貶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遇赦,提舉玉局觀。次年,卒于常州,謚文忠。蘇軾一生立朝剛正不阿,以國家天下為重,于新舊兩黨皆無所依違,且“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陸游語)。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愛戴。他思想博雜,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點圓通靈活地加以運用。既積極從政,始終關心國事,又能超脫于個人的沉浮、得失之外,歷盡磨難而不改其樂觀精神與旺盛的創作生命。
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人物,建樹了多方面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韓、柳、歐、蘇之一。詩歌與黃庭堅并稱“蘇黃”,開有宋一代詩歌新貌。其詩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政治詩、抒情寫景詩、詠物詩、哲理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葉燮《原詩》)。
趙翼贊其“天生健筆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達之情,繼李、杜后為一大家”(《甌北詩話》)。創作個性極其鮮明。其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于傳統的婉麗風格外,開創豪放清雄一派,有極高的造詣,為后世所宗。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四大家”,繪畫是以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畫家。蘇軾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中國文藝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他是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猜你感興趣:
1.節南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2.那原文翻譯及賞析
3.敝笱原文翻譯及賞析
4.立春偶成詩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5.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及賞析
6.長發原文翻譯及賞析
7.月下獨酌原文翻譯及賞析
8.相思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