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注釋
[1]涼州詞:唐代樂府《涼州曲》的唱詞。一題作《出塞》。
[2]一片:唐詩習用語詞,常與“孤”連文。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多一層“單薄”之義。
[3]仞:古時的八尺或七尺為一仞。一尺約合23厘米。
[4]羌笛:古代管樂器。因出于羌中,故名。羌:古時西北地區部族名。
[5]楊柳: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古人常吹此曲,以喻離別時的哀怨與憂傷。
[6]玉門關: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唐代亦為邊關要塞。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翻譯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賞析
這是盛唐時期一首非常經典的邊塞詩,當時就廣為流傳,至今盛傳不衰。
在著名的《唐詩三百首》中,被作為壓卷的七絕。
涼州詞:原是古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歌詞,以描寫西北的邊塞風光和戰爭生活。這首詩,就是描寫邊塞蒼涼雄渾景象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詩人一開始就由近及遠,溯流而上,極目遠眺滾滾而來的黃河。波濤洶涌的黃河,在詩人的眼中,宛如一條飄逸的錦帶,曲折蜿蜒,一直延伸到天際的云端。大詩人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將進酒》)的詩句,也是極目遠眺黃河源,但李白主要是順著河水由遠而近,渲染的是黃河之水洶涌澎湃、“奔騰到海不復回”的一瀉千里的氣勢,正如王之渙在上首詩中的“黃河入海流”。王之渙在這里卻是逆流而上,凸顯了萬里黃河的源遠流長,展示了邊塞大漠的蒼茫與壯闊,一種靜穆宏遠的意境,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大漠荒原中。就在“黃河遠上白云間”蒼茫的天宇和蕭瑟的大漠中,“一片孤城萬仞山”,“一片”即一座,“孤城”指的就是“玉門關”。一座孤零零的城堡關隘,雄渾,孤獨,蒼涼,邊塞的風光盡現眼前。而“孤城”,在古典詩詞中,就是離愁別怨的象征,給人心靈上以強烈的震撼。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古典詩詞中,柳經常與離別相關聯,“柳”與“留”諧音,暗含留連之意。北朝樂府有《折楊柳枝》曲:“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詩人常把折柳、吹笛與怨別聯系起來。
唐代,在都城長安送客多到灞橋,折柳贈別更成為一種風俗。被譽為“百代詞之祖”的李白《憶秦娥》詞:“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詩《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以及王之渙另一首詩《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由這些可知,不僅在詩歌里,而且在人們的生活中,“楊柳”、“笛聲”已成為離情別緒的象征。“玉門關”,又名小方盤城,不在今天的玉門市,而在敦煌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就經這里輸入中原,故名“玉門關”。這里是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來往過乘及郵驛之路。北望長城,猶如龍游瀚海;俯視關外,大地蒼茫,人跡罕至。
“玉門關”作為鄉思閨怨的代名詞,可追溯到漢代,《后漢書·班超傳》有班超疏:“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唐人邊塞詩中的“玉門關”,其義多從此出。如唐初駱賓王詩《在軍中贈先還知己》:“蓬轉俱行役,瓜時獨未還。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從高山大川、白云孤城的大漠風光,詩人筆鋒一轉,幽怨而婉綿的笛聲隨之響起,“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伴著耳畔《折楊柳》的如泣如訴的怨曲,折柳寄情已令人心碎,而在這“一片孤城”、荒原大漠中的“玉門關”,因為“春風不度”,草木難生,想折根柳枝以寄托離情也無柳可折,連凄婉的笛聲都在哀怨楊柳,更使人唏噓不已,愁腸百結。常年在這里守戍邊防的將士離家萬里,難以還鄉,其思鄉念親的別愁離怨,可想而知是何等的強烈。但詩人在這里以邊關將士的口吻,自我調解地用“何須怨”,委婉、含蓄、意味深長,蘊藉地表達了駐守將士雖孤苦寂寞,鄉愁難禁,卻深知衛國戍邊的責任重大。整首詩蕭瑟而不凄涼,慷慨悲壯而不悲切愁慘,催人奮發而不衰廢頹唐。
詩人飽含著熱淚,寫下這動人的詩句,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的無限同情和無比崇敬,表現出詩人及邊關廣大將士的廣闊胸襟和泱泱大國的盛唐氣象。
千年的詩壇,有一段“旗亭佳話”:一天,王之渙與高適、岑參、王昌齡一行四人到一旗亭(普通的小酒店)飲酒,恰遇伶人(男女歌者)唱曲宴樂,四人約定,以歌者唱自己詩的多少來判定各人詩的優劣。唱著唱著,其余三人的詩,歌者皆已唱,獨獨沒人唱王之渙的,正在大家哂笑王之渙時,輪到歌者中最美的女子歌唱,一發聲即唱“黃河遠上白云間……”,四人相視大笑。歌手們得知這四人正是四大詩翁,便一同歡聚,盡興而歸,在詩壇傳為千古美談。這故事雖然未必完全真實,但王之渙的《涼州詞》在當時就備受歡迎卻是事實。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這首詩中集中了邊塞詩最常見的“楊柳”、“笛聲”、“玉門關”這些典型意象,使征夫思婦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格外強烈、鮮明、極富感染力,而且整首詩就像一部邊塞風光的紀錄片:先是一個遠景———“遠上白云間”的“黃河”,接著是一個廣闊的畫面———“萬仞山”中的“一片孤城”,隨著悠揚哀婉的笛聲,景象越來越近、越來越近,最后是一個大大的特寫———“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因此,這首詩作為《唐詩三百首》壓卷的七絕,并非偶然。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猜你感興趣:
1.涼州詞的意思是什么
2.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和鑒賞
3.勵志的七絕古詩精選
4.王之渙的《涼州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