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登幽州臺歌》原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注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2、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
3、后:未來。來者: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4、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5、愴(chuàng)然:悲傷凄惻的樣子。涕:古時指眼淚。
《登幽州臺歌》翻譯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登幽州臺歌》賞析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里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污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杰,未來英杰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遠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句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句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登幽州臺歌》評解
這是一首激蕩千古的浩然詩篇。它強烈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千百代志士仁人愛不釋手、誦不離口,總使人蕩氣回腸、感慨萬千。一講到詩,都知道是“吟”出來的,逐字逐句要“推”與“敲”,然而讀這首詩,似乎感到詩人是“喊”出來的,滿腔熾熱的情感噴涌而出、直抒胸襟,詩人沒有,也顧不上,且無須雕琢與修飾。讀這首詩,仿佛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幅博大、幽深的歷史與未來的場景,詩人像一座高大的雕像,孤零零地站立在高臺之上,目光炯炯地凝視著遠方,風雅中透出豪氣,憤激中滲出絲絲悲涼。
陳子昂生長于唐代興盛時期,胸懷大志,才情四溢。二十四歲中進士,官至右拾遺。他熱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多次上書指論時政,提出許多很有見地的主張,切中時弊,利國利民,但卻因“言多直切”,不見采用。不僅如此,反而遭罷官、入獄的坎坷。打擊與挫折沒有動搖他報效國家的忠心,三十五歲那年,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北上御敵,他作為軍事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不懂軍事,剛一接戰,先鋒就全軍覆沒,震撼三軍。陳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諫,并請求率領萬人為前驅擊敵,武不允。陳子昂又一再進諫,武非但不聽,反而把他降為軍曹。陳子昂報國無門,悲憤滿腔。一天登上薊丘,這附近有許多燕國的古跡,喚起詩人對歷史的追憶,特別是這薊北樓(幽州臺),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英雄賢士所筑,更深深地觸動了他郁憤的心。于是作《薊丘覽古七首》,更“愴然涕下”,寫出了這首空前絕后的《登幽州臺歌》。
初讀此詩,很容易為詩人的慷慨悲歌而打動。與此同時,由于詩本身語言的直白,即使今人似乎也不難理解它的含義:古代那些明君能臣、豪客賢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陳跡和佳話供人憑吊追憶;而今后再有那樣的英豪出現,自己怎么也來不及與他們相見與共了;茫茫寰宇,天地是如此博大悠遠,而人的一生是多么渺小短暫啊!雄心壯志來不及實現,雄才大略來不及施展,就將匆匆而去,這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無奈!想到這一切,怎不能讓人愴然涕下呢?
然而仔細研讀時,越來越感到其表義似乎如上所述,但深層的內涵卻很難說清。正如劉逸生先生在《唐詩小札》里說的:“這四句詩很難演繹,也很難解說,詩人胸中包羅廣闊,筆下棄盡町畦,無來無去,無首無尾。”詩的題目是《登幽州臺歌》,詩中卻絲毫沒有幽州臺的具體景象,沒有登臺的任何場景,如果不是詩的題目是《登幽州臺歌》,我們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是什么季節、什么時間,除了詩人這個人,我們不知道任何的其他。這首詩中,詩人沒有用傳統的借景抒情,或詠物寓志,貫穿全詩的主要是詩人內心世界的高速運轉,一會兒在幻想的世界里遨游,一會兒在現實的天地間流淚。起句就平地炸響一聲春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緒帶到了一種高遠、莊嚴、壯闊、浩渺的境界。“前不見古人”,一句囊括詩人之前的全部歷史,三皇五帝、秦皇漢武……正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夫”!“后不見來者”,一句又延伸時間至無限。
“念天地之悠悠”,則表現出空間的博大無垠。在這無限時間、無限空間的巨大舞臺中,人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與短暫,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卻可以無限豐富、無限深邃,“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不正是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嗎?詩人想象著:歷代的圣賢在這蒼茫的大地上演繹過多少威武雄壯的歷史,未來的豪杰也一定會在這無垠的時空中繼往開來。而在這交叉點上的孤獨的詩人,多么盼望當朝者能像當年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使自己能夠發揮才干,做出一番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只好以憂傷的淚水來發泄自己胸中的悲憤與無奈,只能用這感天動地的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壯志與豪情。激憤而有追求,悲哀但不消沉,詩人的思想、人格、理想、抱負,無不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畢全詩,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唐初幾十年,整個詩壇彌漫著六朝以來的輕靡纖弱的余風,是陳子昂開創了提倡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余緒的一代新風,為唐代詩歌的繁榮和發展作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這首《登幽州臺歌》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前兩句仰俯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是眺望遠方,寫出空間的遼闊,在這如此廣闊無垠的背景中,最后寫詩人的孤寂寥寞與悲憤激昂。句式效仿長短參錯的“楚辭”,前兩句音節急促,后兩句以“之”和“而”兩個虛字使節奏舒徐,不僅音節抑揚頓挫富于變化,更以節奏形象表達出詩人郁郁難平又奈何哀嘆的心情。全詩以磅礴的氣勢探索古今,傳達出一位抱奇懷志的有志之士無法實現自己理想的深沉悲哀。詩人那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一掃綺羅香澤之態,一洗纖弱纏綿之風,震撼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陳子昂曾在《修竹篇序》里,稱贊他的朋友東方虬的詩:“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用這幾句來評論他自己的《登幽州臺歌》也極為貼切。讀著它,仿佛有一股浩然之氣激蕩胸中,蘊蓄一種奮發有為的豪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登幽州臺歌》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右拾遺。后世因稱陳拾遺。敢于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于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
猜你感興趣:
1.《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2.初中古詩詞《登幽州臺歌》鑒賞
3.春盡詩詞閱讀原文附答案
4.關于與世無爭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