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春種一粒粟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憫農·春種一粒粟》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春種一粒粟》注釋
1.憫:憐憫、同情。
2.粟:(sù)谷子,脫殼以后北方叫小米。
3. 猶:仍然。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憫農·春種一粒粟》翻譯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或
春天里,農民撒播一粒種子;到秋天的時候,收獲了千千萬萬粒果實。所有的田地都種上了莊稼,可奇怪的是農民到頭來卻仍然遭到要餓死的下場。
《憫農·春種一粒粟》賞析
【簡析】
前兩句的春種秋收概括了農民生產糧食的全過程,以“一粒粟”與“萬顆子”相對,表現了農民勞動的無限創造力。后兩句直接揭示殘酷的社會現實,天下沒有閑田,農民何以餓死?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并為他們鳴不平。全詩語言通俗,內容深刻。
【賞析】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敢凉M」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憫農·春種一粒粟》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唐憲宗元和年間進士,曾因觸怒權貴入獄。唐武宗時拜相,為淮南節度使。與元稹、白居易交往頗密,并共同倡導寫作新樂府。
猜你感興趣:
1.中國經典古詩英文翻譯
2.優秀英語詩歌帶中文翻譯
3.泰戈爾經典詩歌譯文
4.英美文學中經典詩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