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習題帶答案
成都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習題(一)
經雨清蟬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后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約⑵,但覺秋風發上生。
[注](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任職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2)黃花:菊花。
8.詩歌的尾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遠,本詩與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營造和章法結構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6分)
成都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習題答案
8.①滯留他鄉、思歸不得的惆悵(歸鄉的渴望)。詩人病后思歸,遙想故園菊花又開,而自己卻辜負了回鄉賞花之約,心頭更覺悵惘。②凄涼落寞之感。秋風蕭瑟,侵入發膚,讓詩人心中倍感凄涼(如答“秋風吹白了霜鬢,滿是‘白發生頭未得歸’的惆悵”也可)。(5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5分)
9.①意境營造:本詩以清蟬、斜陽、暮鴉、衰草、秋風為主要意象,營造出凄清蕭瑟的意境;杜詩以急風、高天、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為主要意象,營造出雄闊蒼涼的意境。②章法結構:本詩一、三聯寫景,二、四聯抒情,兩者穿插交錯,景情轉換靈動自然;杜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由景及情,層次清晰。
(6分;每點3分,其中分號前后內容答出一方面給2分,答出兩方面給3分)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前面的小序和詩文后面的注解。對于本題,考生可以抓住尾聯中的“故園”“秋風”“負黃花約”“秋風發上生”等內容體會情感。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答此類題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表現手法,也就是藝術手法,即表達技巧,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襯托),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哀景襯哀情);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明確詩中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③結合詩句闡釋是如何使用這種表手法的。④闡明此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即對塑造人物形象,表情達意的作用。對于本題,題干已經指明了答題的方向,“營造的意境”和“章法結構”方面的不同。
成都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習題(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北郭貧居
孟郊
進乏廣莫力,退為蒙瀧①居。
三年失意歸,四向相識疏。
地僻草木壯,荒條扶我廬。
夜貧燈燭絕,明月照吾書。
欲識貞靜操,秋蟬飲清虛②。
注:①蒙瀧,指草木茂盛之地。②清虛,指風露。
8.關于“貧居”,詩中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5分)
9.結合全詩內容,分析作者寫最后兩句有什么用意。(6分)
成都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習題答案
8、答:詩中首先交代了貧居的原因,即沒有力量于仕途進升,雖經多年努力,卻失意而歸,退居北郭;其次寫了居住環境之貧寒,人跡罕至,荒草叢生,屋舍破敗,甚至于需要枝條相扶;最后寫了生活境況之貧,連照明的燈燭都沒有。
9、答:最后兩句表明自己的心志,是對全詩情感的提升。
本詩前幾句都是在描述貧居的情況,最后兩句以秋蟬自比,抒寫自己的志向,要像蟬飲風露一般清貧卻脫俗清高,追求堅貞沉靜的節操。
成都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習題帶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