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課文教案及課后練習
《馬》課文教案:
4.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培養學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能力。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品味文章對馬的人格化描寫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授法、問答法
學習方法:讀寫結合法、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用激情昂揚的語言贊馬,強烈感染學生,引入文本學習。
2.作者簡介: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貴族家庭出身,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 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像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重點字詞音形義;綴詞成句(以挑戰對手的形式進行)
2.概括文章寫作內容:
明確:本文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和天然野生馬的兩種不同生存狀態。
三、精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
1.教師配樂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提出問題:你從老師的朗讀當中聽出了什么?
明確:就所聽到的內容而言,我聽出了家馬的勇毅、馴良的特點。
2.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勾畫出描寫馬的形貌的語句。
明確:被奴役的標志:披著鞍轡 嘴巴變形 腹側留疤 蹄子洞穿;被玩弄的標志:帶黃金鏈條 編項鬣細辮 蓋絲綢錦氈。
3.學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現野馬特點的詞語?
明確:天性:自由自在 精力充沛 精神高貴 品德:豪邁獷野 樂于群居 和平生活
4.快速閱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找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野馬的形貌進行描寫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
明確:身材勻稱優美 頭部比例整齊 眼睛閃閃有光 耳朵不大不小 鬣毛襯托裝飾 尾巴下垂茂盛 皮膚堅實敏感
四、聯系自己實際,體會作者情感
1.假如你是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你會怎樣想呢?
明確: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
2.怎樣看待人類對馬“高貴的征服”?
明確: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3.你體會到文中作者的感情傾向了嗎?
明確:對家馬深深地同情,對野馬由衷地贊美
五、品詞析句,發現亮點
1.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美(修辭美 韻律美 畫面美)
2.品味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
明確:被人工改進的家馬與美麗天然的野馬進行對比野馬的形貌與其它動物的形貌進行對比,作者對家馬的深深同情與對野馬的由衷贊美進行對比。
3.找出你認為有疑難或者蘊含深意的語句,進行解讀賞析。
如:“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拓展延伸,總結存儲
1.拓展延伸:用傾訴性的語言寫一段話,表達你對馬的情感,學生當堂深情朗讀,師生共同分享。
2.總結存儲: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 “供人驅使”的被奴役之馬的深切同情。
七、作業布置
1.收集有關馬的成語、典故
2.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你喜歡的一種動物
《馬》課后練習:
【積累·感知】
一.給加點字注音
剽悍___
駕馭___
窺伺___
束縛___
鞍轡___
闊綽___
瘡痍___
畸形___
眷戀___
獷野___
遒勁___
妒忌___
二.給多音字注音組詞
勁( )___ 伺( )___ 綽( )___ 擻(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形似字注音組詞
氈( )___ 瞻( )___ 妍( )___ 縛( )___
毯( )___ 贍( )___ 研( )___ 傅( )___
四.根據課文內容填上恰當的關聯詞
1. ( )它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 )它不拒絕任何使命,( )它盡一切力量來為人民服務,它還要超出自己的力量,( )于舍棄生命以求服從得更好。
2.人家從來不解除它們的羈絆,( )是在休息的時候,它們( )總是帶著奴役的標志,( )還時常帶著勞動與痛苦所給予的殘酷痕跡。
五.整體感悟課文后回答
1.作者為了突出馬的特點,主要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寫有何好處?
2.人工馴養的馬其“馴良”的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它的命運又會怎樣?
3.野馬的“豪邁而獷野”表現在哪里?它們又有怎樣的命運?
4.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體驗·探究】
六.課內語段閱讀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你們試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吧:它們行走著,它們奔馳著,它們騰躍著,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面;它們不屑于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蕩、蹦跳,采食著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提供的新鮮產品;它們既無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又別無任何庇蔭,因此它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壓縮它們應占的空間而禁閉它們的那些圓頂宮殿里的空氣,要純潔得多,所以那些野馬遠比大多數家馬來得強壯、輕捷和遒勁。它們有大自然賦予的美質,就是說,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妍媚而已。
這種動物的天性絕不兇猛,它們只是豪邁而獷野。雖然力氣在大多數動物之上,它們卻從來不攻擊其他動物;如果它們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它們并不屑于和對方搏斗,僅只把它們趕走或者把它們踏死。它們也是成群結隊而行的,它們一無所畏,原不需要團結御侮,但是它們互相眷戀,依依不舍。由于草木足夠作它們的食糧,由于它們有充分的東西來滿足它們的食欲,又由于它們對動物的肉毫無興趣,所以它們絕不對其他動物作戰,也絕不互相作戰,也不互相爭奪生存資料。它們從來不發生追捕一只小獸或向同類劫奪一點東西的事件,而這類事件正是其他食肉動物通?;幓ザ返母矗核择R總是和平生活著的,其原因就是它們的欲望既平凡又簡單,而且有足夠的生活資源使它們無需互相妒忌。
1.天然馬的最大特點是什么?xkb1.com
2.“這種動物的天性絕不兇猛,它們只是豪邁而獷野。”中的“不兇猛”表現在哪些方面?
3.用一個詞語概括南美各地的馬的處境特點。
4.野馬與家馬有什么區別?
5.你欣賞天然的馬還是人工的馬?為什么?
6.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第①段大意。
課后練習答案: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采用對比描寫的方法,用了許多其它的動物與馬作比較、相互映襯,從而突出馬的特點。
2.喪失了自己的“烈性”,屈從于主人的操縱,按照主人的顏色而行走;它不拒絕人的任何使命,甚至于超出自己的力量,舍去生命為人服務。喪失了自由,處處受束縛。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是披著鞍轡的;它們的身上時常帶著奴役或勞動與痛苦所給予的傷痕;有時,它們的身上蓋著絲綢和錦氈,戴上黃金項鏈,但這一切只是為了滿足主人的虛榮。
3.一切行動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它們不屑于受人照顧,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居無定所,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它們不攻擊其它動物,不屑于與其他動物爭斗。它們比大多數人工馴養的馬強壯,輕捷和遒勁,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并且它們總是和平地聚集在一起,享受群居之樂。
4.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僦格R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
?、谥格R從思想上接受服從人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六.1.自由、強壯;豪邁、獷野
2.不攻擊其它動物;不和別人或同類爭奪食物
3.自由
4.野馬:強壯、輕捷、遒勁、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家馬: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妍媚而已。
5.言之有理即可。如:喜歡野馬,因為它身材高大,優美,它們有大自然賦予的美質,豪邁而獷野,但天性不兇猛,不攻擊其它動物,團結和睦。
6.天然馬比人工馬更美麗。
《馬》課文教案及課后練習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