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考點復習
1. 文章的主線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寫滁洲城總的地理環境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4. 表明“醉”與“樂”之間關系的畫龍點睛之筆:醉能同其樂。
5. 全文的核心命意,為寫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調(點題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6. 滁州的地理環境:環滁皆山也。
7. 自問自答道出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8. 醉翁雅號的由來: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10. 將游玩觀賞的樂趣融于宴飲之中或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山間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12. 山間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春:野芳發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陰;秋:風霜高潔;冬:水落而石出者)
13. “滁人游”的場面: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14. “太守宴”的場面: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15. “眾賓歡”的場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16. “太守醉”的場面: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7. 醉翁的自畫像: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8. 醉罷晚歸: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三、簡答題
1. 列出每段段意。
① 寫醉翁亭四周環境;② 寫山間朝暮、四時的不同景色,以及游山之樂無窮;③ 寫百姓游玩、眾賓宴飲、太守醉倒的場面;④ 寫宴散人歸,點明寫作主旨。
2. 概括全文中心。
本文描寫了醉翁亭周圍的秀麗景色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飲、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派遣憂愁的復雜感情。
3. 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什么?與民同樂。
4. 本文寫法:由景生情,情景交融,“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5. 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哪四幅圖畫?核心又是什么?圖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一、文學常識
1.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
2.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義”,政治上主張“仁政”。
二、理解性默寫
1. 本文的中心論點、主旨、觀點是:舍生取義。
2. 表明本文中心論點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 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5.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惡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8. 承上啟下,從人們熟知的生活現象談起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9. 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11.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2. 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辨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 不辨禮義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簡答題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義”之間要“舍生取義”,在“死”和“不義”之間要痛恨不義而不“避患”。
② 舉例論證,在接受關乎性命的東西時也不能忍受羞辱。
③ 舉例論證,接受優厚的俸祿,也要合乎禮義。
2.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舍生取義。
3. 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實論據證明論點,請寫出這兩個事例:
① 在接受關乎生命的東西時,不能忍受恥辱。
② 在接受那些優厚俸祿時,也要合乎禮義。
4. 文中多次使用對比論證,請舉例說明。
① “魚”與“熊掌”對比。 ② 生與死(義)對比。 ③ 先前與現在對比。
5. 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6.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7. 結合文章內容說說賢者是怎樣的人?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義”)的人。
8. 文章表現了孟子怎么樣的人生態度?
文章表現了“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愿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
9. 作者在文中贊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又告誡了人們什么?
贊揚了那些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
10. 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11. 古今中外有許多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兩位,并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跡:
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朱自清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聞一多怒對反動派威脅而不屈服。
12. “舍生取義”的觀點是怎樣提出來的?作用如何?
① 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活常理為喻,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② 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變得通俗易懂,更有說服力。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語文醉翁亭記考點復習,供大家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