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考點復習指導
3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二、理解性默寫
1.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 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 課文第二段主要闡述要成就大業,必須經受一番苦難磨練的道理。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為;
在生活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4. 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5. 課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6. 課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進一步闡述觀點,其中“人恒過,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亂其所為”而言;“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是承“動心忍性”而言。
7. 列舉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結論的過渡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8. 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9. 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10. 由個人推論到國家,提出判斷的句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1. 國家滅亡的原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三、簡答題
1. 概括全文主旨。
通過一些歷史人物成長,必須經過艱苦磨難的事例,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逆境對成才的作用,進而論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揭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點。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舉例論證,說明人才必須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主要論述了人處于逆境才能奮發向上,國無憂患就會遭受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本題的另一版本見下)
第一段——列舉圣君賢臣起于微賤的事例。
第二段——對所舉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個人成就大業都要經受肉體和精神上折磨的觀點。
第三段——談人論國,進一步闡述觀點。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 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4. 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都經歷艱苦磨難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說明了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 孟子從反面論證亡國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這就是:
一個國君,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也要經受內外兩方面的磨難。
6. 孟子認為國家長久不衰的條件:內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7. 請寫出有關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 今天,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我們來說還有什么現實意義?
首先它提醒我們不要貪圖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勵著我們發憤圖強,爭取更大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無論是發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對于個人來說,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意味著在競爭中處于失敗之地;對于國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語文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考點復習指導,供大家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