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
陳涉世家課文原文
陳涉世家課后練習答案
一、熟讀課文,注意本文敘事的脈絡,回答下列問題。
1、陳勝對當時的形勢進行了怎樣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號?
2、陳勝是怎樣為起義做輿論準備的?又是怎樣發動起義的?
此題意在使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認識陳勝的才略、膽識以及他在反秦斗爭中的作用。
1、陳勝認為當時的形勢有利于發動起義,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臨的嚴重政治危機和楚國人民的反抗要求這兩個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說明全國人民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極其憤恨,處處都蘊蓄著反抗的力量。長子扶蘇“賢”而被殺,二世胡亥 “不當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內部危機,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會矛盾;楚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而當時的楚人又把他們的這種心情寄托在對項燕的懷念上。陳勝抓住了當時這兩個最敏感的問題,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這一情況,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口號,從而掌握了人心動向。
2、輿論準備包括:
⑴ 丹書“陳勝王”于帛,置人所罾魚腹中;
⑵ 吳廣夜之次所旁叢祠中,用篝火裝做“鬼火”,學狐貍的叫聲大叫“大楚興,陳勝王”。這實際是假借鬼神的名義號召眾戍卒準備跟陳勝一同起事。發動起義有三個步驟:首先是要既殺死兩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陳勝使吳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廣”,眾被激怒,然后動手“并殺兩尉”。就在群龍無首的時候,陳勝站了出來,先揭露秦的苛政,曉之以利害,然后用“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堅定抗爭的信念,指出參加起義是士卒們的惟一出路;陳勝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全體士卒的擁護。接著提出策略口號,并“為壇而盟”,一支團結戰斗的農民起義軍宣告組成。
二、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辨析詞義。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古今義的不同。
⑴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⑵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⑶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2、試辨析下面三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思。
⑴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⑵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⑶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關注文言文中古今詞義的差異,使學生養成確切辨析詞義的習慣。
1、⑴ “亡”,人藏在隱蔽處,即逃亡之義。今義:死亡。
⑵ “間”,本作“”,表示月光由門縫射入,這里是“竊伺間隙,不欲令眾知之”之義,可以解做“暗地里”。“之”,去、往。今義:間,中間,一定的空間和時間。
⑶ “往往”,處處。今義:經常。
2、⑴ A、編次 B、臨時駐扎
⑵ A、屢次、多次。 B、幾
⑶ A、寫。 B、字條。
三、讀懂下面一段文字,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陳勝的看法。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
這是《陳涉世家》的結尾部分。司馬遷在高度評價陳涉的同時,也并沒有掩蓋他的錯誤和局限性。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一些文言文段落,逐漸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全面理解文章內容。
陳涉世家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