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高三話題作文1000字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高三話題作文1000字篇1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浩蕩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沉淀,當我們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記憶時,卻總有那么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回蕩……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往事如煙,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回蕩著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發張揚著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游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盡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于后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于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于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云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為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么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于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敢于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于虎。”林語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東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后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高三話題作文1000字篇2
落日的余暉褪盡了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紅,夜像半透明的墨油紙漸漸鋪展開來。皓月初上,如掛在天邊的一個濕濕的暈。“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月色入戶,桌上一杯清茶,茶香和墨香于面前氤氳。我,窗前;他,書中。
我翻開那本《蘇東坡傳》,我和他從此相遇。
他氣度恢弘。“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他的灑脫似瑤宮難留的仙人。滾滾長江是他的硯中墨水,赤鼻磯是他的筆架。他袖口一揮便是一句“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波濤洶涌的長江喝不住他的氣魄,蹀躞于岸邊,張口就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密州的一馬平川是他的獵場,一個被貶的失意太守在此“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縱然被貶也不屈服,保留著最真實的自我,如同那山巖中挺立的青松,扎根巖石中也為所謂懼,笑看山中美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有著寬廣的胸襟和氣吞山河的氣勢,無畏于身邊一草一木的褒貶。這就是他,令我驚嘆。
他灑脫雅致。“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他是個十足的吃貨。一碗糊了的面條便是東坡餅、一塊沒肉的羊脊骨有著蟹的味道、富人不吃的肥肉也可以做成東坡肉,“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官場的失意阻擋不住他對愛情的贊美,“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王朝云的笑靨如桃花般落在他的心上。他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甚至是孩子氣般恣意地吟唱著發著心底的感受。“一枕無礙睡,輒亦得之耳,呵呵”。他的詩意并非遇見窈窕動人的西湖才洋溢。他懷揣著純粹的心靈,這樣灑脫。這就是他,令我敬佩。
他豁達樂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遭讒被貶有何可怕?沙道遇雨又何妨?王安石、司馬光、宋神宗……沒有人可以改變他的心中信念。被貶黃州,便“夜飲東坡醒復醉”;謫官杭州,就去欣賞“水光瀲滟晴方好”。他能夠到處快樂滿足,紹圣四年,他一葉孤舟被貶當時尚為蠻荒之地的海南。那里沼氣瘴癘,且無醫無藥,他卻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癘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難道不是一種淡泊名利,看破人生的大樂觀嗎?“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縱使半生都在被貶和被貶的路上也充滿對生活的期待與樂觀。這就是他,令我崇拜。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充滿才情的他因為一場“烏臺詩案”而壯志難酬。黃州也好,儋州也罷,他在一路坎坷的人生中彳亍著,卻始終不曾放棄,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初心。他既有“料峭春風吹酒醒”的感性,也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正如書的作者所言:“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生活寄予風雨,襟懷奉于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千古僅此一人,我從此努力而渴望地向他奔去,向他學習。
而他,是誰?
“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他是一代謫仙,是林語堂筆下最普通的,蘇東坡。
遇見他,真好。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高三話題作文1000字篇3
對于蘇軾,大部分人都在評論他文學修為方面的貢獻,說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覺不如他們的感悟深、說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談談個人看法吧。我以前對蘇軾了解僅限于詩詞,讀完《蘇東坡傳》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養同樣重要。蘇軾天資聰慧,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環境,父親是大學問家,無論做人、做事都堪稱表率,母親深明大義,處處以身作則,給予了蘇軾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誨。這種生活環境也為他們所擁有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和以天下為已任的家國情懷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我感覺少了一些逆境磨煉,性格中也就少了剛強,我想這可能也為蘇軾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爭中不占上風的原因。
蘇軾一生都在糾結“出世”與“入世”,他一直都想歸隱,但遲遲下不了決心。他也想實現自己的宏大政治報復,但缺乏政治斗爭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從他面對“王安石變法”的作為到對各種政治勢力角逐的態度,他都是持一種厭倦的觀點,自古優秀的政治家必須集救國志與強國法于一身,而蘇軾明顯缺乏后者,雖然他曾經身居高位(當過帝師),影響巨大,但始終沒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實現,而他本人也沒有能力去創造或者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個人命運始終是與國家命運一致的。如果蘇軾兄弟沒有從小立下為國為民的志向,估計他以后的成就不會這么大,詩詞中的意境不會這會高,也不會得到人民真心的愛戴。所以說為民情懷伴隨蘇軾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難的黃州、嶺南及至海南流放時,支撐他以積極態度生活的還是為國效力,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憫人的心腸。從蘇軾的成長軌跡及做人做事風格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妻子真心,對兄弟和睦,對朋友以誠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個地方,都能影響、團結、帶動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王朝,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他兩任抗州,為當地兩修“六井”,斗瘟疫、擴西湖,修蘇堤,筑河壩,任密州時帶領百姓抗蝗災大生產,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園,就連在嶺南、海南地區在個人溫飽情況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還在想著在政策面上為周圍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如果他個人不具備這些素養,他不會被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來幫助他,他的詩詞也不會流傳千古。
最后借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吧:“蘇軾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文學家”。時代造就人物,時勢成就人物。有多大才能,只看能克服多大困難,成多大的”事“!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高三話題作文1000字篇4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
只需靜靜地摩挲一下中國文化,眼前就會出現一個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詩詞、右手書畫,瀟灑從容地漫步在文化長廊里,信手拈來,都是后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就是蘇東坡。
瀟灑,這是我拜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后最強烈的感受,蘇東坡的一生將這兩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蘇東坡的瀟灑首先表現在思想的率性上。無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時常與和尚們談經論佛,也曾潛心于瑜伽與煉丹。可以說從沒有哪一種思想派別在他身上達到統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學處世,又從佛學中體會到生命只是一種表相,進而追求靈魂的永恒,同時還用道家的信念將生命簡化。蘇東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學派,是一種思想上的“逍遙游”,令人歆慕。這種心態使他可以隨時達到“忘我”的境界:在獵場上他“左牽黃,右擎蒼”而望“千騎卷平岡”,在赤壁他憑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發”;他一方面與歌妓共覽夕陽“斜照江天一抹紅”,另一方面又癡情地懷念亡妻而“唯有淚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開花謝也總能惹得他們潸然淚下,但他又確實懷著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興修水利、賑濟災民,造福一方。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而它們只不過是蘇東坡的軀殼,那行云流水、天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蘇東坡傾注其中的情感與靈魂,才是千百年來將人們深深感動、被人們真心崇拜的精神內核。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我想,這也正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蘇東坡遭遇了失意文人無一幸免的貶謫,他在被貶之初就告誡自己:人要“一蓑煙雨任平生”,小人的誣陷、皇帝的誤解,在他眼里都“也無風雨也無晴”,可以說是有“慷慨”而無“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顯豁達。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溫庭筠太輕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蘇軾的樂觀與憂郁卻相得益彰,表現出一種歷盡悲歡、洗盡鉛華后的從容。體驗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蘇軾,迎來了鳳凰涅盤般的脫胎換骨。我相信,他也經歷過精神上痛苦的掙扎,但是,作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蘇東坡經過深刻的自省,終于殺出了一條血路,浴火重生帶來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灑脫自信的步伐。
一個可以著意揮灑真我性情的人,一個可以在世人面前談笑風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這樣兩種素質:天真與單純。從蘇東坡先后與王安石及司馬光集團反目來看,他竟然簡單地把政治斗爭套用到“有是非之辯,無名利之爭”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見其天真到了何種地步。他就像在進行一場一個人的戰爭,為了理想、為了清新的空氣、為了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保留些許單純而戰!同荊軻一樣揮舞著單刀,刺向整個王朝!
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在蘇東坡的身上,瀟灑被詮釋成一種釋然的心態,一種趨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種沒有圓滑的成熟,一種充滿智慧的率性,一種與自然締結的盟約,一種用天性寫就的浪漫。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高三話題作文1000字篇5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并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歡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于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
現在我最為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是一種境界。不過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萬古流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