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我校強基計劃面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等省份試點招生。
各專業招生科類及選考科目要求如下:
招生專業名稱 | 非高考改革省份科類 | 高考改革省份選考科目要求 | |
“3+3”模式 | “3+1+2”模式 | ||
哲學 | 文史類 | 不限選考科目 | 首選科目歷史 再選科目不限 |
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 | 文史類 | 不限選考科目 | 首選科目歷史 再選科目不限 |
歷史學類 | 文史類 | 不限選考科目 | 首選科目歷史 再選科目不限 |
注:考生可登錄報名系統查看各招生省份分科類(或首選科目組)招生計劃具體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強基計劃總體培養方案
學校強基計劃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緊密銜接,堅持“厚重基礎、瞄準前沿、注重個性、強化研究”的人才培養理念,實施“寬厚基礎、學科復合、科教融合、大師引領、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培養機制和培養過程的開放性、研究性、國際性、挑戰性和個性化。致力于培養具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扎實學識和卓越能力、深刻思想和寬廣視野、長遠眼光和創新思維,能夠潛心學術研究,面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卓越貢獻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要點如下:
(一)堅持通專結合,系統構建本研有機銜接的長周期培養模式。實施學分制,靈活學制管理,合理構建本研銜接的一體化培養方案。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設置課程和培養環節,突出學習專業性、創新性和挑戰性。本科公共課程強化思想引領和核心素養、核心能力培養,專業教育強調寬厚基礎、扎實能力培養。實施本研銜接教育,注重學術能力和科研興趣培養,第三學年經考核獲得轉段候選人資格的學生,在第四學年直接進入本研銜接培養階段,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和轉段要求,遵循培養方案,錄取到強基計劃培養單位相關學科或相關交叉學科專業進行碩博培養。實行書院—學院雙主體制,協同開展專業教育,構建跨學科、跨學段的全流程一體化綜合知識體系供給平臺。
(二)配強一流師資,全面實施導師制、小班化創新型教學模式。選聘國內外一流師資承擔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開設全英文國際前沿課程和系列講座。注重大師引領,采取小班教學,實施學術導師組和學術導師相結合的“一對一”學業發展指導制度。通過新生研討課、學術研討班、學術講座等科研實踐訓練促進師生互動,指導學生學業發展和綜合能力提升。
(三)依托高水平、多元化、研究型平臺,常態化參與研究性學習。強基計劃專業開設若干研討(研讀)班,營造研究性、自主性、開放性、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學生可根據興趣持續跟蹤參加研討(研讀)班。依托各相關學科領域的重大科研項目團隊、科研機構和平臺,鼓勵學生進科研項目,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研究為目標,通過學習和研究有機融合的方式,開展科研實踐,實施漸進式學術訓練。學校為學生參與國內外科研項目提供經費資助。
(四)匯聚優質資源,搭建國際平臺,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全球戰略型人才。適應人文學科教育教學規律,切實用好“研學”“游學”機制,在本科階段重點支持學生海外參訪、調研、選修課程等短期游學、研學活動,在研究生階段重點支持學生結合研究方向赴境外交換、學習、研修。加強與境外合作高校和機構交流學習,推薦申報國際學習獎學金,依托國際小學期進行“在地國際化”,搭建一流的國際學習交流平臺。學校為獲得出國交流交換資格的學生提供獎學金。
(五)堅持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科學實施動態考核和進出機制。實施動態考核機制。原則上各專業每學年考核一次。由考核小組依據學業成績、課外研學情況、綜合素養、學生學習規劃和學習意愿等實施綜合考核,重點關注學生學術志向、相關領域學術潛力、綜合發展能力。實施動態退出機制。學生入校后原則上不轉專業。達不到考核標準的,應退出強基計劃。在前兩學年退出強基計劃的學生,轉入該專業或相近專業繼續培養。對于第三年考核未通過的學生,根據學生實際和興趣制定后續學習計劃,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實施動態進入機制。第一學年結束后,根據動態考核和退出情況,學校可選拔適量學生進入強基計劃。參加選拔應由學生提出申請,并由所申請專業兩名(含)以上專業教師推薦。考核小組對申請者實施綜合考核,內容包含筆試、面試和以往學習綜合表現三個方面,重點考察學生的學術志向、學術能力和綜合潛力。
中國人民大學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為世界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京港大學聯盟成員,入選國家“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了《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開學,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1954年,被確定為以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大學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
中國人民大學雙一流學科
雙一流建設,包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目前211工程、985工程等項目已經統籌為雙一流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中國史、統計學、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學科評估結果
序號 | 學校名稱 | 學科名稱 | 評估結果 |
1 | 中國人民大學 | 理論經濟學 | A+ |
2 | 中國人民大學 | 應用經濟學 | A+ |
3 | 中國人民大學 | 法學 | A+ |
4 | 中國人民大學 | 社會學 | A+ |
5 | 中國人民大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A+ |
6 | 中國人民大學 | 新聞傳播學 | A+ |
7 | 中國人民大學 | 統計學 | A+ |
8 | 中國人民大學 | 工商管理 | A+ |
9 | 中國人民大學 | 公共管理 | A+ |
10 | 中國人民大學 | 哲學 | A |
11 | 中國人民大學 | 政治學 | A |
12 | 中國人民大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A- |
13 | 中國人民大學 | 中國史 | A- |
14 | 中國人民大學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A- |
15 | 中國人民大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B+ |
16 | 中國人民大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B+ |
17 | 中國人民大學 | 農林經濟管理 | B+ |
18 | 中國人民大學 | 世界史 | B |
19 | 中國人民大學 | 數學 | B |
20 | 中國人民大學 | 物理學 | B |
21 | 中國人民大學 | 軟件工程 | B |
22 | 中國人民大學 | 藝術學理論 | B- |
23 | 中國人民大學 | 美術學 | B- |
24 | 中國人民大學 | 考古學 | B- |
25 | 中國人民大學 | 化學 | C+ |
26 | 中國人民大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C+ |
27 | 中國人民大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C+ |
28 | 中國人民大學 | 音樂與舞蹈學 | C |
29 | 中國人民大學 | 生態學 | C |
30 | 中國人民大學 | 設計學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