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秋分已經是秋天的節氣,而且是一個過渡性的節氣,這個節氣一到很多地區氣溫都開始變低。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雨會帶走地面的熱量,降低地表氣溫,因此,秋分后天氣會逐漸的轉涼,夜晚的溫差更是逐漸拉大起來。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
秋分時節晴天好還是下雨好
秋分當天下雨好。通過古人的諺語來看,秋分當天下雨,也就預示著來年是豐年,如果秋分當天是晴天,也就預示著來年容易出現干旱的天氣,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一、秋分日晴,萬物不生
意思就是秋分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之后降雨也就會比較少。在入冬之后就容易出現旱情,從而導致過冬的莊稼因干旱而減產。所謂“萬物不生”指的是天氣干旱,植物沒有足夠的水份,再加上冬季寒冷,莊稼幾乎處于停止生長的狀態。所以秋分有雨比較好。
二、雨打秋分頭,來年必定收
老話說:“秋分有雨天不干,秋分無雨必久旱”,意思就是秋分當天如果下雨,以后的雨水也會比較多,如果秋分當天是晴天,之后的降雨就比較少,天氣就會比較干旱。而秋分節氣正是農忙時節,成熟的莊稼要收割,還要抓緊時間整地種植冬小麥。
三、秋分西北風,來年早春多陰雨
西北風也就是寒風,代表著天氣寒冷。如果此時天氣寒冷,刮西北風,也就預示著是陰天或者下雨。來年早春多陰雨,也就預示著莊稼收成會比較好。
四、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
意思是說在秋分節氣是宜雨不宜晴的,如果秋分節氣這天下雨了,那預示著這一年的年景很好。
秋分的由來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稱秋分。在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或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按照中國傳統的農歷二十四節氣,秋分意味著真正進入秋季,因此北半球天氣轉涼,大雁開始成群結隊地從逐漸寒冷的北方飛往南方。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在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
秋分的天文歷法
秋分這天太陽光直射點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而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
秋分的習俗
一、秋祭月,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二、豎蛋,“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
三、吃秋菜,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四、送秋牛,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