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核污水流程曝光!用鎖匙啟動作業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24日按政府計劃開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入海,東電公開啟動排放作業的視頻,可見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控制室內,工作人員核對所有程序,確認后用鎖匙啟動作業。東電稱派船抽取海水樣本化驗, 25日公布海水化驗結果。
近日,日本各界持續通過集會抗議、發表聲明等形式堅決反對日本政府強行啟動排海,要求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立即中止排海作業,繼續研究和實施其他有效的核污染水處置方案,避免向全球海洋環境和全人類轉嫁核污染風險。
日本核污染水已進入大海,計劃排放30年
北京時間8月24日中午12點(日本當地時間13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
兩年多來,福島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的正當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國際社會質疑。日方迄未解決國際社會關于核污染水凈化裝置長期可靠性、核污染水數據真實準確性、排海監測安排的有效性等重大關切。
中方等利益攸關方多次指出,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沒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應該排海。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不正當、不合理、不必要。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網站信息,截至8月3日,福島核電站廠區內1000多個儲水罐中的核污染水超過134萬立方米,而且為了冷卻熔融的核燃料,每天新增約100噸核污染水。按照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的計劃,經過處理和稀釋的核污染水將通過一條約1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排放入海,排放時間將長達30年。
核廢水為什么不能排入大海?
一旦把核污水排放到海里,那么水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質將直接對海洋生物造成污染,如果這些被污染的海洋生物被人類食用,將會對人體產生不可逆的損傷。相當于吞食了高濃度的輻射物質,所帶來的危險是無法估量且不敢想象的。
把污水直接排放到大海中,海洋中的各種生物因為受到的污染程度不同,有的基因突變,有的話直接死亡。通過放射性物質在海洋生物的身上傳遞,越來越多的生物會受到核輻射的污染。也有可能通過深海魚類攝入到我們人類的身上。
核污染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通過食物鏈接一個個傳遞到下一個,讓污染面積擴大,直到所有的污染源全部死亡才會停止。
核廢水一般如何處理?
1、化學沉淀法:是將沉淀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淀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并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后的廢水剩余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準。
2、離子交換法:采用離子交換樹脂,適用于含鹽量較低的廢液。當含鹽量較高時,用離子交換樹脂來處理所花的費用比選擇性工藝要高。這主要是低選擇性的樹脂對放射性核素有很大的關聯。在放射性廢水凈化中,利用電滲析的方法可以增加離子交換工藝的利用效率。
3、吸附法:利用多孔性固態物質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屬離子的一種有效方法。吸附法的關鍵技術是吸附劑的選擇。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沸石、高嶺土、膨潤土、黏土等。其中沸石價格低廉,安全易得,與其他無機吸附劑相比,沸石具有較大的吸附能力和較好的凈化效果。
4、蒸發濃縮法:具有較高的濃縮因子和凈化系數,多用于處理中、高水平放射性廢水。蒸發法的工作原理是:將放射性廢水送入蒸發裝置,同時導入加熱蒸汽將水蒸發成水蒸氣,而放射性核素則留在水中。蒸發過程中形成的凝結水排放或回用,濃縮液則進一步進行固化處理。
5、膜分離技術:是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比較高效、經濟、可靠的方法。由于膜分離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好、物料無相變、低能耗等特點,膜技術受到了積極的研究。
國外所采用的膜技術主要有:微濾、超濾、納濾、水溶性多聚物-膜過濾、反滲透、電滲析、膜蒸餾、電化學離子交換、液膜、鐵氧體吸附過濾膜分離及陰離子交換紙膜等方法。
6、生物處理法:包括植物修復法和微生物法。植物修復是指利用綠色植物及其根際土著微生物共同作用以清除環境中的污染物的一種新的原位治理技術。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適用的生物修復技術類型主要有人工濕地技術、根際過濾技術、植物萃取技術、植物固化技術、植物蒸發技術。試驗結果表明,幾乎水體中所有的鈾都能富集于植物的根部。
中國處理核廢水的辦法
1、如果量不多的話,只要控制好排放,就可以把氚和水直接蒸發。
2、將剩下的固體廢料就地填埋,但是氚可能會污染空氣。
3、通過吸附把固體廢料先吸出去,吸出去后,固體廢料還是拿去填埋,然后將剩下的廢水直接排到海里,或存到罐子里緩一緩。
4、廢水處理的目的就是對廢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種方法分離出來,或者將其分解轉化為無害穩定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
5、一般要達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傳染;避免有異嗅和惡感的可見物,以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6、廢水處理相當復雜,處理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廢水的水質和數量,排放到的接納水體或水的用途來考慮。
同時還要考慮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殘渣的處理利用和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以及絮凝劑的回收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