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排海的影響
核廢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如放射性同位素,其中包括氚、鍶、鈷和碘等。這些放射性物質具有輻射性,可能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傷害。它們可以通過海洋生物的攝食或直接吸收而進入食物鏈,最終影響人類通過海產品的攝入。
2、生態系統影響:
海洋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許多生物種群和生態過程相互依賴,核廢水的排放可能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放射性物質的釋放可能導致海洋生物的突變、畸形和繁殖受損。它們也可能危害珊瑚礁、海草床、海洋植物和微生物等重要生態系統組成部分,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性。
3、食物鏈傳遞:
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可以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隨后通過食物鏈傳遞給其他生物。這可能導致放射性物質在食物鏈中逐漸積累,最終影響頂級掠食者的健康,包括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鳥類等。人類通過食用受污染的海產品可能攝入這些放射性物質,從而對健康產生潛在風險。
4、污染擴散:
核廢水排入海洋后,放射性物質可能會隨著洋流擴散到更大范圍的海域。這使得更多的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社區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響,尤其是鄰近核電站或排放點的地區。這種污染擴散可能跨越國界,成為國際間的環境和安全問題。
核污水排海什么時候到中國沿海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的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核污水有哪些處理方法
核污水由于其高放射性和高危險性,需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處理,以降低其放射性強度和體積,并將其固化或穩定化,以便安全地貯存或處置。常用的處理方法有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吸附法、蒸發濃縮法、膜分離技術、生物處理法、磁-分子法、惰性固化法等。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或組合使用。處理后的核污水必須符合國際標準和安全規范,避免任何可能的泄漏和事故。
核污染的產生來源
污染分為兩種途徑,一種是產生放射性氣溶膠等放射性污染物,對呼吸系統及人體體表產生危害;另一種是隨風向擴散產生的污染。但無論哪種,其污染程度都要視核泄漏嚴重程度而定。切爾諾貝利事故中,核燃料在爆炸中形成煙塵飄揚空中,危害面積非常廣泛。核爆炸不會引起明顯的氣候變化,但會在事故發生地及一定距離范圍內存留放射性。
關于核污染的重要事故
美國三里島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三里島核電站第2組反應堆的操作室里,紅燈閃亮,汽笛報警,渦輪機停轉,堆心壓力和溫度驟然升高,2小時后,大量放射性物質溢出。
蘇聯核動力衛星墜毀事故1978年1月24日,蘇聯“宇宙”954號核動力衛星發生故障,核反應堆艙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隕落,未燃盡的帶有放射性的衛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內,造成嚴重污染。1983年1月“宇宙”1402號核動力衛星發生類似核污染故障,核反應堆艙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氣層時完全燒毀。
美國核動力衛星事故
美國在1965年發射的一顆軍用衛星中,用反應堆溫差發電器作為電源,由于電源調節器出現故障僅工作43天。以钚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熱源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曾用于“子午儀”號導航衛星,“林肯”號試驗衛星和“雨云”號衛星。這些衛星經過長時間的空間運行后,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殆盡,再入大氣層燒毀。
美國在1964年4月發射“子午儀”號導航衛星時,因發射失敗衛星所攜帶的放射性同位素源被燒毀,钚238散布在大氣層中并擴散至全球。后來改用特種石墨作同位素源外殼,以防燒毀。1968年5月“雨云”號氣象衛星發射失敗時,核電源落入圣巴巴拉海峽,后被打撈上來。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發生了9級大地震,受11日大地震影響而自動停止運轉的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中央控制室的放射線水平已達到正常數值的1000倍。這一核電站大門附近的放射線量繼續上升,12日上午9時10分已經達到正常水平的70倍以上。
3月15日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爆炸,壓力控制池受損。據日本NHK電視臺報道,當天風向朝北,風從太平洋吹向日本內陸,估計對日本影響較為嚴重。
據悉,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的壓力控制池發生爆炸。未知該爆炸引起的泄漏是液體還是氣體。但日本官方說,泄漏不會對外界造成大的影響。2021年12月21日,東京電力公司將向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提出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申請。
2022年5月18日,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通過了東京電力公司去年底提交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計劃草案,后續將公開征集意見,預計一個月后予以正式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