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67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57%。
今年以來,城鎮調查失業率整體呈下降趨勢,6月份回落至5.2%,較去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截至6月末,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259萬人,超過3000萬人的年度目標。陳勇嘉表示,隨著經濟進一步企穩向好,對就業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加上穩就業政策效力逐步釋放,就業形勢將持續保持穩定。
大學生就業壓力原因分析
1、大學生就業市場供與求的矛盾
供:一方面,國家為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實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使在校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相應地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也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素質不高。當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不斷提高,然而有些大學生的自身素質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重地位,重名利,輕事業,輕奉獻,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引起了社會勞動大軍的變化,四股勞動大軍紛紛涌向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一是由于大學擴大招生帶來的大學生畢業人數激增。二是農民進城打工大軍蜂擁而至很多農民放棄農田進城打工;三是下崗工人數量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而急劇增加。四是“海歸”人數增加。如此多的就業人員一同涌向一個狹小的就業市場這客觀上增加了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高校專業設置結構性矛盾突出
大學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后于社會發展,高校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進行規劃并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導致專業及課程設置存在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供給結構嚴重失衡。有些學校的專業劃分過細或專業設置單純立足于自身師資條件,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過于陳舊,造成學校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畢業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適應社會需要。
3、畢業生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創新意識
就業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適應社會需求,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復合型的創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卻滯后于社會的需要。專業劃分過細、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由于沒有建立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新機制,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就得不到培養和發揮。這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滿意程度必然降低,就業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會需求變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卻具有周期長的特點,使得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難以吻合,這些都加劇了畢業生就業的困難。
4、大學生職業期望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差距
大學教育是脫離了義務教育的高等教育,是為社會所認可的培養較高層次人才的平臺,在享受這個層次的教育時,學生個人必須支付相對較高的費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學生容易過高地估計自身的社會價值,從而為自己的職業崗位做出脫離現實的層次定位,很容易產生急于獲得與其高等教育費用成絕對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質回報。這樣兩種心態的交合就必然導致大學畢業生從心理上產生較高的、脫離實際的個人職業期望。
為什么大學生找工作難
1.個人能力問題
有些人在大學生活中完全可以說是混時間,學到的只是鳳毛麟角。現在就業壓力這么大,你自己都沒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傍身,你咋找工作?就算你能通過面試,那還有實習期,有些人就是在實習期間被領導辭退的。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年輕就是你的資本,你可以先找一份門檻較低的工作,然后好好發展,讓自己得到歷練,最終讓自己成長。
2.溝通表達能力
這可是最基本的。如果你都不能和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不能把你想要說的完整的表達出來,那就更別說談合同、談項目這些事情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練好。
3,根本沒做好找工作的打算
有些大學生,在大學就是玩呀玩,畢業了一點也不著急找工作的事。看著身邊的同學一個個都去找工作,自己也隨波逐流。但是請你仔細想想,你沒有做任何準備、沒有能力,你怎樣和別人去競爭這個崗位。受到挫折了,也就放棄了。
大學生如何找工作
你所學的專業。
如果,你是根據專業求職,你要了解所學專業對口的職位和用人單位的需求,比如要了解職場工作分類、崗位職責和職業狀態等。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了解:
瀏覽各類招聘網。一般招聘網站都可以進行行業篩選,我們可先篩選下自己專業的行業,然后再觀察崗位分類和崗位職責的瀏覽;
看行業相關的就業書籍,都會有相關的崗位分類和崗位職責介紹;
通過網絡查詢行業崗位分類和崗位職責介紹的相關資料,收集整理;
請教行業老前輩等。
一無是處的大學生如何找工作
大學生可以考大學生村官
在一般人看來,選擇當村官的都是考不上公務員的一些同學,但如果你向往山野,想在農村有所作為,大學生村官是不錯的選擇。但同時,村官的待遇、工作環境、社會認同感等問題需要你重點考慮。
大學生可以考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也是近年來很多有志青年的就業選擇,他們愿意將青春揮灑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實現自己更高的人生價值。待遇保障方面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
大學生可以考西部計劃
西部計劃于三支一扶類似,都是國家遠見偏遠、落后地區的做法,也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