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主評《長安三萬里》
長安三萬里背后是中國文化底蘊,詩言志,講的就是個人的情懷、個人的志向。電影《長安三萬里》中,唐朝詩人的個人生平給了我們一個將近3個小時的視覺狂歡,之外還有一個很深層次的文化意蘊。到了這個層面上,我們被中國文化深深地震撼,就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長安三萬里講述什么故事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將于7月8日起全國上映。影片以唐代歷史為背景,講述唐朝詩人故事,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據(jù)介紹,《長安三萬里》從詩人高適的視角出發(fā),講述了他與李白跨越數(shù)十載的深情厚誼。除高適和李白兩位主人公外,影片還呈現(xiàn)了杜甫、王維、王昌齡等唐朝著名詩人形象,展現(xiàn)他們的豪情壯志和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據(jù)悉,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創(chuàng)團隊前往多地采風,并參考大量有關唐代文化的書籍,借助動畫技術,呈現(xiàn)長安、潼關等多地風光,以期給觀眾更好的視覺體驗。此外,在進行人物塑造時,主創(chuàng)團隊參考唐俑、唐代壁畫等作品中的人物比例和造型,讓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長安三萬里》電影看點
《長安三萬里》通過動畫形式再現(xiàn)了泱泱大唐的遼闊壯美。從錦繡長安到揚州的秀美月夜,再到黃鶴樓和三峽的奇景,電影展現(xiàn)了大唐多地的風貌,帶給觀眾極致的視覺享受,觀眾們將能夠在大銀幕上飽覽大唐的壯美風光。
電影巧妙地將唐詩融入到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對白中,展現(xiàn)出角色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觀眾將能夠領略到李白、高適等詩人的才情和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詩句的妙用不僅增添了文學的韻味,也深化了角色的形象塑造。
《長安三萬里》通過唐朝詩人的故事,探索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觀眾們將在觀影的過程中,對唐朝的歷史、文學和藝術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這部電影將激發(fā)觀眾對歷史文化的興趣,促使他們進一步探索和學習。
《長安三萬里》時間
將于7月8日上映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國產(chǎn)動畫廠牌追光推出的“新文化”系列的開篇之作,由謝君偉、鄒靖執(zhí)導。
“李白、高適的詩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對他們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我們這次想通過動畫電影的形式去展現(xiàn)大唐盛景和這些偉大詩人的魅力,這是獨屬于中國人的詩意浪漫。”《長安三萬里》導演謝君偉介紹,該片旨在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重新演繹,以打動更多人。
謝君偉的兒子有本書叫《小學生必背古詩文129首》,有天孩子在背“春眠不覺曉”,謝君偉很自然地接上后面的詩句,讓兒子大感驚訝。在那一瞬間,謝君偉感到,兩代人的情感被文化串聯(lián)起來了。“讓我有機會把他們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維的故事用動畫展示給下一代,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p>
《長安三萬里》這一片名,來自明代陳子龍《從軍行》“夢到長安三萬里,海風吹斷磧西頭”。這個片名也點出了影片主題:“長安”代表李白、高適等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萬里”是他們與理想之間的距離。片中的各個主角都不太得志,李白一生都在出世和入世之間掙扎,高適大器晚成,郭子儀有過被判罪甚至要被斬首的經(jīng)歷……但他們在自己人生的困境中依然堅持往前,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這種人生態(tài)度,不論在當時,還是在當下,都非常珍貴。此外,人與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也是該片著力刻畫的重點。
《長安三萬里》結局是悲劇嗎?
相比追光以前的幾部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終于是脫離了神話傳說,而是轉向了現(xiàn)實歷史人物傳記。故事以唐明皇開元天寶年間為時代背景,以高適、李白、杜甫等大唐著名文人為主要角色,通過高適、李白兩人二十多年的情誼交往,講述了他們以及同時代各色人物的人生際遇和人生悲歡。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潛在的暗流和危機。
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歷史正劇,某些情節(jié)有演繹和演義的成分——例如郭子儀的那段情節(jié),不過基本上是忠實于歷史的。特別是劇中的道化服設定比較好的還原了唐代的模樣。特別是一些路人角色基本上就是按照出土的唐代仕女俑等造型設計的。唯一我覺得有點失誤的地方是片中黃鶴樓中使用的酒壺等器皿,其天青釉的顏色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應該是五代到宋代才出現(xiàn),需要往后一百年左右。
這個故事,一方面是在寫高適、李白這樣的出色人物的懷才不遇,寫他們有心報效國家而沒有進階的門路。另外也是寫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適和李白不同的選擇——是隱忍修身還是走終南捷徑。李白在片中是個悲劇角色,在歷史中也是這樣被書寫的。不過片子并沒有按照常規(guī),將李白塑造成一個叫高力士脫靴,藐視權貴的謫仙。反而是有些將李白和高適做對比——李白是積極入世、走門路、渴望功名而最終走向了歧途——正所謂可憐人有可恨之處。當然了,故事并非是在顛覆傳統(tǒng)的李白,而是賦予了一個新的視角來解讀。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對于李白的解讀,并非是無中生有和斷章取義。李白的悲劇,大的方面確實是那個時代的大環(huán)境造就的,同時作為文學造詣超凡的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后來的李后主和宋徽宗都是藝術成就高,但是作為皇帝他們是不合格的。對于李白來說,他渴望建功立業(yè),出將入相。但是他具有這樣的政治能力嗎?不說和諸葛武侯相比,和同時代的李林甫甚至是楊國忠相比,他的實干能力能比得上嗎?我認為是比不上的。因此,李白的懷才不遇,或許本就是沒有那一份才能而已。他的才能就是詩歌,就是文學上的。他是獨一無二的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