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主評長安三萬里,埋了好多文物彩蛋
詩言志,講的就是個人的情懷、個人的志向。電影《長安三萬里》中,唐朝詩人的個人生平給了我們一個將近3個小時的視覺狂歡,之外還有一個很深層次的文化意蘊。到了這個層面上,我們被中國文化深深地震撼,就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長安三萬里》適合多大的孩子看
十歲以上。《長安三萬里》是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適合于中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閱讀。適合的閱讀群體年齡在十歲以上。具體是否適合孩子閱讀還要根據孩子的閱讀水平、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孩子對歷史文化感興趣、閱讀能力較強,那么適合閱讀《長安三萬里》。
《長安三萬里》的所有詩句合集
《長安三萬里》中出現了48首古詩。下面對部分古詩進行介紹。
《宋中十首》其一
唐代·高適
梁王昔全盛,賓客復多才。
悠悠一千年,陳跡唯高臺。
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
《將進酒》
唐代·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別董大二首》
唐代·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上李邕》
唐代·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早發白帝城》
唐代·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扶風豪士歌》
唐代·李白
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
我亦東奔向吳國,浮云四塞道路賒。
東方日出啼早鴉,城門人開掃落花。
梧桐楊柳拂金井,來醉扶風豪士家。
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
雕盤綺食會眾客,吳歌趙舞香風吹。
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報恩知是誰。
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
飲君酒,為君吟。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電影《長安三萬里》李白為什么忘記了與高適的一年之約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李白和高適分別之時約定一年之后再相見。當高適從長安回商丘梁園之前,特意去揚州找李白履行一年之約,為何提出一年之約的李白反倒忘記了他倆的這一個約定?
后來當李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寫加急信給高適請他來長安,但在長安見到高適的時候,李白又忘了是自己寫信邀請。
一年之約,應該是真忘了。
后面寫信給高適讓他來長安,說自己發達了要帶他入仕途,后來說忘了。其實不是忘了,是剛開始覺得自己受到了皇帝青睞真發達了。想起老弟兄高適,想帶帶兄弟。
結果后來發現,權貴們只想要一個酒局中助興的觀賞性動物。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帶帶兄弟。很不好意思,所以假裝自己忘了。
如何看待李白和高適的友誼
高適其實還是有些幽怨的,記得電影中高適說了一句:“他說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是嗎?”
兩個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李白是社牛,灑脫不羈,朋友滿天下,話說得太多,又是個酒鬼,美酒穿腸過,大概很多細節都不甚記得了。
高適則是木訥寡言,社交圈沒有李白那么廣,他是心細之人,對李白的詩才是有崇拜的,所以李白說過的話,他會非常看重。
但李白告別高適之后,轉身又有許多新的朋友把酒言歡,交友、聊詩、談人生談理想,這樣的經驗估計一大堆,改日再聚的邀約估計沒有沒少發出過,大量的新經驗淹沒了舊記憶,話說出時想必也是真誠的熱烈的,但時間一久,他就會忘了。
影片中是以高適的視角來展開的,他對于與李白的約定記得非常清楚,非常看重,然而當他千里迢迢奔赴過去見李白,每次都是見李白簇擁于一群朋友中忙于縱情詩酒,基本不記得與他的約定,高適多少會有失落,這是人之常情。
可以這么說,李白在高適心中是為數不多的很重要的朋友,但對李白來說則是另一回事,他社牛本性,天真熱烈,見面就能相談甚歡,但對他來說,像高適這樣的朋友估計有很多,而且他可能對很多人說過,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倒也不是謊話,他說此言的時候也是真誠的,但只不過是,他可能有很多這樣的最好的朋友。
高適很清楚兩人之間的差別,他始終有著自己的堅守,發覺情況非他所愿,直接轉身回到自己的軌道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