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職業理念高頻考點歸納
綜合素質職業理念高頻考點歸納
【考點預測】
素質教育以( )為根本目的。
A.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
B.尊重學生
C.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
D.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答案:A
【考點歸納】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考點二】素質教育的內涵
【考點預測】
( )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A.尖子生
B.社會適應能力
C.創新能力
D.學習能力
答案:C
【考點歸納】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課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以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我國現階段的“全面發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實踐基礎。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性,因此,教育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區別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所在。
【考點三】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考點預測】
素質教育的成敗,相當程度上取決于( )。
A.父母
B.家庭背景
C.教師
D.社會
答案:C
【考點歸納】
1.樹立素質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
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認知與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新觀念。國家要加大力度對現行基礎教育進行包括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方法等方面在內的全面改革。
2.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作用
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也就是說,素質教育的成敗,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
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2)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
3.將教育目的落實到教學之中
【考點四】“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考點預測】
( )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A.教育與社會
B.教育與生產勞動
C.教育與法制
D.教育與家庭
答案:B
【考點歸納】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1)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系的;(2)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3)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4)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5)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考點五】“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考點預測】
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應做到( )。
A.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
B.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
C.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D.充分地給學生傳授科學知識
答案:A
【考點歸納】
1.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作為人就有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人格和教師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
2.學生是成長中的人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樣成熟,在他們身上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需要教師引導、幫助、教育。教師一定要謹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惡和興趣,妄加評判。
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學目的的實現落實到每一堂課,乃至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現行的課堂教學更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的培養、學習需要的滿足、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態度的端正,這些都要滲透到教學的目標要求中,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堂課,乃至每一個環節。
4.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在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根據基礎教育的任務、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質,結合各門類課程特點,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方面的要求。
5.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全方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這是人類進入21世紀后的新世紀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的首要任務和核心課題。
3.學生是社會中的人
學生的情況是復雜的,也是多變的,復雜與多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的。教育就是要張揚人的個性,培養人的特長,而不能鑄成千人一面。教師的職責在于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學生潛能的發展。
4.學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
教師必須融入文化的不斷進步中,必須有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地“充電”,才能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與時俱進,并給學生以積極、健康的人生引導。
【考點六】教師職業的性質
【考點預測】
與醫生、律師一樣,教師職業屬于( )。
A.從屬職業
B.社會職業
C.私人職業
D.專門職業
答案:D
【考點歸納】
教師職業的性質:(1)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考點七】教師的職業角色
【考點預測】
一般來說,教師扮演的職業角色不包括( )。
A.服務者
B.示范者
C.課堂活動的管理者和推動者
D.知識和技能的傳遞者
答案:A
【考點歸納】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說來,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1)傳道者角色;(2)授業、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與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考點八】教師勞動的特點
【考點預測】
一般來說,教育的影響往往不能馬上就顯露出來,教師的勞動效果最終要在學生參加獨立的社會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這體現了教師勞動的( )。
A.復雜性
B.示范性
C.創造性
D.長期性
答案:D
【考點歸納】
1.復雜性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勞動對象的差異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務的多樣性。
2.創造性
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教師需要“教育機智”。
3.示范性
教師的示范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會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教師的人品、才能、治學態度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4.長期性
教師的勞動不是一種短期見效的行為,而是一種具有長期性特點的特殊勞動過程。首先,人才培養的周期長、見效慢;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會隨著學生學業的結束而消失,而是會在學生長期的實踐中更趨于完善和成熟。
5.群體和個體的統一性
教師的勞動主要是以個體勞動的形式進行的,同時,教師的勞動成果又是集體勞動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協調好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環境,特別是處理好自身與教師群體的關系,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和業務水平。
【考點九】教師的職業素養
【考點預測】
教育學生必須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這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應有( )。
A.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
B.精深的專業知識
C.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
D.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
答案:D
【考點歸納】
教師的職業素養主要包括: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身心素養。其中,教育學生必須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這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應有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
【考點十】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考點預測】
新教師一般處于關注( )階段。
A.學生
B.情境
C.生存
D.課程
答案:C
【考點歸納】
1.關注生存階段
處于這一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最擔心的問題是“學生喜歡我嗎”“同事們如何看我”“領導是否覺得我干得不錯”等。
2.關注情境階段
當教師關注的焦點投向提高學生的成績時,即進入了關注情境階段。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
3.關注學生階段
當教師順利地適應了前兩個階段后,成長的下一個目標便是關注學生。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考點預測】
( )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A.豐富的知識
B.適應社會的能力
C.終身學習
D.創新與實踐
答案:C
【考點歸納】
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最早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將之真正概念化和體系化的代表人物是保羅·朗格朗。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基本生存素質,教師必須不斷強化自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終身學習應該成為現代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
綜合素質職業理念知識點
1.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要素不同觀點的影響。
2.教育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3.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且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4.素質教育觀是把教育活動目的指向“素質”——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觀。
5.素質教育是連貫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教育活動。素質教育不是對特定階段、特定學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的要求。
6.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德育為先,五育并舉;新課程改革;學校管理、課外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
7.新課改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8.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區別
1應試教育2素質教育
1教育對象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2面向所有學生
教育目的1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2全面進行能力培養只重視技能訓練,忽視能力培養重視各種能力的培養
9.素質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學生進行教育,應試教育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
10.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即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或不情愿地學習。
11.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教學方法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復訓練為方法,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啟發式、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學生評價篩選性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
發展性評價,評價方式多元,評價主體多元。教學內容較難,過于偏重學科體系,忽視綜合性及應用性內容,不同程度存在著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忽視實踐等問題降低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弱化學科體系,重視綜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經驗、聯系實際教育著眼點局限于學校注重發展性,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12.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教師組織、參與和指導下進行的學習活動。
13.素質教育評價方式上的改革體現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過程、評價方式的變化。改革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有機地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給予多次評價機會;鼓勵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將量化評價方法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豐富評價和考試的方法,追求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14.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發揮教師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15.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都應當和需要受到各種教育培養。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貫穿人生始終的一種教育形態,具有時間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現存的教育形態在內的教育過程。
16.終身教育的概念由法國人保羅•朗格朗在1956年正式提出。
17.終身教育的代表作有: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導論》、埃德加•富爾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的《終身教育——21世紀的教育改革》等。
18.學生觀是指教育者對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性質、地位、特征和具體實踐活動的基本看法與認識。
19.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發展,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都有均衡的發展。
20.我國古代的“六藝”,即射、御、禮、樂、書、數,是對人全面發展的一種詮釋。
21.全面發展的學生觀是指:要把學生當作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把學生看作是發展的人;關注學生的個性與差異。
22.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
23.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認識的主體、時間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24.學生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獨立的主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學習的自主需求和動力,擁有享受相關需求的權利。
25.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質、量、結構方面的變化的過程及結果。
26.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以下規律: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個體差異性。
27.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28.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29.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平衡。
30.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既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同時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
31.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其次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還受到環境及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識的水平、自我選擇的方向的影響。
32.把學生看作是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倡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
33.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特定階段,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教師應當挖掘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34.人的全面發展不等于各個方面的平均化發展,而是要求每個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各個方面都能夠獲得應有的發展,同時也要承認人的各個方面發展水平具有一定差異性。
35.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36.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37.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體現。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
38.“以人為本”思想貫徹在教育活動中,就是“以學生為本”。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其次,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最后,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39.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就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同樣的教育機會,包括入學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機會均等、教育結果均等。
40.促進男性和女性的共同發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別而形成一種性別學生發展的優勢和另一性別學生發展的劣勢。
41.注意到民族差異,做到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發展,特別要注意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
42.正確地對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學生發展差異,不能因學生所處地域的差異而歧視一些學生,要促進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共同發展。
43.不因學生家庭的種種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給學生發展帶來的困難,而歧視學生。
44.要注意正確地對待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要給予身心發展狀況不同的學生以同樣的關注,以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45.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
46.師生關系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勵功能;社會功能。
47.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師生雙方都會產生重要的激勵作用。對于學生而言,能使學校生活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教師而言,能使教師感受到教育教學過程的愉快和自身從事工作的價值。
48.對于學生而言,學校、班級是其逐漸實現其社會化的主要場所。
49.師生關系可以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猜你感興趣:
1.綜合素質職業理念知識點
2.漫談職業素養的含義和內容
3.教師資格證中學綜合素質真題
4.2017年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考試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