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師資格《小學心理學》核心考點:學習策略
(1)認知策略
①復述策略
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之上。
②精細加工策略
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細加工策略有:
Ⅰ.記憶術;Ⅱ.做筆記;Ⅲ.提問;Ⅳ.生成性學習;V.利用背景知識,聯系實際。
③組織策略
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常用的組織策略有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
(2)元認知策略
所謂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個體關于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具有兩個獨立但又相互聯系的成分: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觀念與對認知行為的調節和控制。
元認知控制過程包括制定認知計劃、監視計劃的執行以及對認知過程的調整和修改。
(3)資源管理策略
①學習時問管理;②學習環境的設置;③學習努力和心境管理。
2.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2)內化性原則;(3)特定性原則;(4)生成性原則;(5)有效的監控原則。
3.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
(1)指導教學模式;(2)程序化訓練模式;(3)完形訓練模式;(4)交互式教學模式;(5)合作學習模式
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1.問題解決的含義
問題是指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研究者傾向于將問題分為兩類:有結構的問題或界定清晰的問題與無結構的問題或界定含糊的問題。
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問題解決具有目的性、認知性和序列性的基本特點。
2.問題解決的過程
發現問題一理解問題一提出假設一檢驗假設
3.影響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
(1)問題的特征;(2)已有的知識經驗;(3)定勢與功能固著。
功能固著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定勢,即從物體通常的功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
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緒狀態、認知風格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性也制約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和效果。
4.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4)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
5.創造性及其特征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創造性以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為代表。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6.影響創造性的因素
(1)環境——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是影響個體創造性的重要環境因素。
(2)智力——創造性和智力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二者既有獨立性,又在某種條件下具有相關性。高智商是高創造性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3)個性——一般而言,創造性和個性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
7.創造性的培養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環境;(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