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師資格考試:《中學心理學》知識點輔導
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l4、15歲的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
青年期指l4、15歲至l7、18歲時期,相當于高中時期。青年初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
3.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含義
(1)學習準備: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2)關鍵期: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其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4.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維仍受具體直覺表象的束縛。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它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①命題之間的關系;②假設一演繹推理;③抽象邏輯思維;④可逆與補償;⑤思維的靈活性。
5.認知發展階段與教學的關系
(1)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2)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關于最近發展區 前蘇聯的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現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6.中學生的人格的發展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①信任感對不信任感(0~1.5歲);②自主感對羞恥感、懷疑感(2~3歲);③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④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⑤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2)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都會影響人格的發展。
7.自我意識的發展
(1)自我意識的含義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自我認識;二是自我體驗;三是自我監控。
(2)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在3歲以后,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8.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1)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沉思型與沖動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異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智力測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智商,簡稱IQ。
(3)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9.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