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
涵義:兒童的發展就是指兒童生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進行量變與質變的過程。
過程: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不斷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影響從而達到某種狀態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過程
影響因素: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逐漸發展,遺傳素質為兒童身心發展提供前提條件,但遺傳宿主并不能單一決定兒童發展,兒童具有的遺傳素質只有經與社會環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實現其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兒童是在與周圍各層生態系統發生直接或間接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兒童發展的特征和品質也是在與人的交往以及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和形成的
2. 了解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流派的基本觀點及其代表人物,并能運用有關知識分析論述兒童發展的實際問題。
杜威進步主義教育思想:重視兒童的本能、兒童具有自我生長的能力、兒童與成人在心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兒童中心論,從做中學
蒙臺梭利教育法:發現兒童;吸收的心智;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自由原則(P76)
皮亞杰認知結構主義流派P81
加德納多層智力觀與幼兒的完整學習
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
戈爾曼情感智力理論
我國(陶行知、張雪門、陳鶴琴)
3.了解嬰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發展趨勢,能運用相關知識分析教育的適宜性。
生理:身高體重的生長,兒童骨骼與肌肉的生長;牙齒的生長;神經系統的發育;感覺器官的發育
人生第一年 嬰兒期,兒童心里開始發生和心理活動開始萌芽的階段,,是心理發展最為迅速和心理特征變化最大的階段
初生到滿月(0~1個月),滿月到半歲(1~6個月),半歲到周歲(6~12個月)
1~3歲 稱為學前期,是真正形成人類心理特點的時期,表現在兒童在這時期學會走路,開始說話,出現思維,有了最初的獨立性,這些都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活動,各種心理活動是在這個時期才逐漸齊全
3~6歲 是進入小學前的時期,高級心理過程逐漸出現,是各種心理活動發展齊全的時期,是心理活動形成系統的奠基時期,是個性形成的最初階段,心理發展有明顯的變化,每年都有新的特點
學前兒童心理變化的特點是進步性無論是心理過程或個性方面,都向著更高級的方向變化,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被動到主動,從零亂到成體系
題目:1什么是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如何辯證把握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一般性與個別性之間的關系?
是指兒童在每個年齡階段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
關系: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征只代表這一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趨勢和典型特點,而不代表兒童的個別差異,即不是該年齡階段中每一個兒童都具有這些特點的。因此,不能用一般性否定個別性。
更不能反過來,用個別性否定一般性。
(如果考典型性與多樣性、本質特征與非本質特征的關系,也可參照此答案。)
2簡要說明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階段性:兒童心理的發展,客觀上呈現一定的階段性,不同年齡的孩子其心理發展的表現明顯不同。
連續性:兒童心理發展又是漸變式的,是從量變到質變、從微小的質變到明顯的質變的過程,因此,各發展階段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連續性。
3簡述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劃分的必要性和復雜性。
必要性:兒童心理發展客觀上呈現一定的階段性。(理論上,有必要對客觀存在的各個發展階段有清晰的認識,并作明確的標志。實踐中,對在教育實踐中的教師及有關的兒童工作者,根據劃分標準,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教育教學工作和其他有關工作。
復雜性:心理發展階段明顯存在,但劃分復雜。(兒童心理發展是漸變式的、連續性的,各階段之間有時無明顯界限。兒童心理發展受生理發展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其發展階段有一定的可變性,給科學劃分階段的標準帶來困難。
4簡述3~4歲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認識依靠行動;情緒作用大;愛模仿。
5簡述4~5歲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更加活潑好動;思維具體形象;開始接受任務;開始自己組織游戲。
6簡述5~6歲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好問好學;抽象思維能力開始萌發;開始掌握認知方法;個性初具雛形。
7簡述1~3歲兒童注意發展的特征。
注意的發展和“客體永久性”認識密不可分;
注意的發展開始受表象的影響;
注意的發展開始受言語的支配;
注意的時間延長,注意的事物增加。
8簡述3~6歲兒童有意注意的發展特點。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水平低、穩定性差,依賴成人的組織和引導,有如下表現特點:有意注意受大腦發育水平的局限;
幼兒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環境,特別是成人要求下發展的;
逐漸學習一些注意的方法;
幼兒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動中實現的。
4.掌握幼兒身體發育、動作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并能夠在教育活動中應用。
嬰兒幼兒的生長發育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身長中心點隨著年齡的增長下移
嬰幼兒身長的增長主要是下肢長骨的增長。剛出生時,嬰兒的身體比例不協調,下肢很短,小兒身長的中點位于臍以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下肢增長的速度加快,身長的中點逐漸下移,1歲時身長中點移至臍;6歲時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長的中點近于恥骨聯合的上緣。兩上肢左右平伸時兩中指間的距離叫指距,主要代表兩上肢長骨的增長。出生的指距約48厘米。上肢長骨增長的情形與身長相似,在一生中指距總比身長略短。
二、體圍發育的順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體圍是指繞身體某個部位周圍線的長度。通常由頭圍、胸圍、腰圍、臀圍等指標組成。但對嬰幼兒的體圍測量一般只測量其頭圍、胸圍、腰圍等。嬰幼兒身體發育的順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頭部最先發育,然后是軀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個月時的胎兒頭長相當于身長的1/2,嬰兒初生時頭長約為身長的1/4,而到成人時僅頭長為身長的1/8,這說明頭的發育最早。頭腦是人整個身體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整個身體的生長發育。嬰幼兒手的發育較早,在其會走路以前幾乎已經掌握了手的各種功能。如在嬰兒剛剛學會爬的時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時腿部還不會與手的力量相互協調。嬰兒下肢的發育較晚,主要是在會直立行走后,才開始逐漸發育的。嬰幼兒四肢的發育,無論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經,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順序進行的。
三、嬰幼兒各器官系統的發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別。
嬰幼兒各器官系統的發育呈現不平衡的特點,其神經系統最先發育成熟;而生殖系統到兒童期末才加快發育。當其生殖系統發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時候,就會讓人感覺到孩子一下子長大并進入青春期了。兒童肌肉的發育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在五六歲以后,一個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發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嬰兒出生后的幾個月內,心臟大小基本維持原狀;2~3歲時,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時的3倍,以后生長速度減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時的10倍。
兒童的動作發展是在大腦和神經系統、骨骼肌肉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兒童的動作發展和兒童的身體發展,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密切相關。兒童的動作發展有以下特點:
①從上至下:兒童最早發展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干動作,最后是腳的動作。任何一個兒童的動作發展總是沿著抬頭-翻身一坐一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
②由遠而近。發展從身體的中部開始,越接近軀干的部位動作發展越早,而遠離身體軀干的肢端動作發展較遲。
③由粗到細(由大到小)。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動作先發展,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隨后發展。隨著神經系統和肌肉的發育,兒童開始學會控制身體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動作。
問題:1、兒童半歲以后,手的動作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雙手配合;擺弄物體;重復連鎖動作。
2、學前兒童動作發展有哪些規律?
從整體到局部的規律;
首尾規律;
近遠規律;
大小規律;
無有規律。
3、學前兒童活動動機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自覺的行動目的開始形成:缺乏明確目的——外來目的起重要作用——自覺的行動目的逐漸形成——有了比較明確的行動目的。
動機和目的的關系出現間接化:從直接動機為主向間接動機為主的方向發展。
5.掌握幼兒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并能夠在教育活動中應用。
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是遵循這樣的過程:動作感知——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前后順序是不變的。
第一階段是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
2歲,相當于嬰兒期。此階段兒童還沒有語言和思維,主要靠感覺和動作探索周圍世界,逐漸形成物體永存性觀念。
第二階段,2-7歲,相當于嬰兒期。此階段兒童各種感覺運動行為模式開始內化而成為表象或形象思維,特別是由于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促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來代替或重現外界事物,出現了表象思維。此階段的主要特點:(1)相對具體性。兒童開始依賴表象進行思維,但還不能進行運算思維。(2)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性。兒童只能站在他的經驗的中心,只有參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別的事物,而認識不到還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認識不到自己的思維過程。故又稱為自我中心思維階段。這一階段分為兩個小階段。2-4歲為前概念或象征思維階段,即兒童開始出現憑借語言符號象征游戲、延遲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體的能力,但此時思維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與組成部分的個別性之間。4-7歲為直覺思維階段,即兒童此時已開始從前概念思維向運算思維階段過渡,但他們的判斷仍受直覺自動調節的限制。此階段的思維既沒有運算的可逆性,也沒有守恒的基本形式,尚停留在半象征性的思維狀態之中。
第三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相當于小學階段。兒童開始具有邏輯思維和真正運算的能力,先后獲得各種守恒概念,但運算的形式和內容仍以具體事物為依據。7歲左右的兒童能夠在心理上對珠子進行運算,并認為把珠子散開和埃緊是兩個相反而又互補的運動,重新排列珠子可使它恢復到起始狀態。這說明此時兒童的思想開始又較大的易變性,出現可逆性,能解決守恒問題,可憑借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邏輯分類和認識邏輯關系。但是,這種運算仍有其局限性。其一是這一水平的運算還不具有足夠的形式化,尚脫離不了具體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其二是運算還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組成完整的系統。
第四階段是形式運算階段,始于青春前期,約11、12歲,接近于成人的思維。這一階段兒童不再靠具體事物來運算,而能對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進行邏輯運算。與具體運算階段相比,此階段的兒童思維發生了四種變化:
1.能夠進行假設—演繹推理:首先對事物提出一些假設,然后從假設推演出某些邏輯結論。
2.能夠進行命題邏輯思維:能夠在擺脫實際內容的情況下,對一系列推理的正確性進行評價,在不受命題性質束縛的情況下建立前提與結論間的邏輯聯系。
3.能夠在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完全分開:他們的認識能超越于現實本身,無需具體事物作為中介,把握抽象概念,進行形式推理。
4.能夠形成兩種形式運算的認知結構:一是組合系統;二是四群運算。兒童到了這個階段,已經能夠用這些結構形式來解決各種邏輯問題,表明他們的思維已經接近或基本達到成人的成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