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案例模擬分析
【材料】
7月28日上午,9輛小車將中心城區秀山路通往玉帶街道馮井社區小獨樹村的道路堵死,致使過往車輛受阻。記者追蹤調查,了解到此事是某公司經常占道裝卸貨物引發。
商家時常占道裝卸貨物,影響周邊居民與商戶出入的做法很不妥,但其他人因此將道路堵死,致使過往車輛受阻的回應也同樣不對。以上新聞事件,看似因果明了,但當事雙方其實都犯了同一個錯——公共意識缺失。
公共意識,是公共關系主體在公共關系活動公眾的概念貫徹始終的一種自覺習慣,某些人的行為在公共空間里只注重個人感受而無視他人,甚至還要犧牲他人的正常權利,這都是沒有公共意識的表現,被人俗稱是沒有公德心。那些不文明出游、不愛護公物、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等行為,可以說是沒有公德心,其根源也在于沒有公共意識。
公共意識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早已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現代人,必然要用同等級別的行為規范來匹配高度發展的現狀,才能助推社會繼續平穩向前。否則,一條腿粗,一條腿細,其前進的步伐就會因此蹣跚,甚至踉踉蹌蹌。就現實需求而論,人人同懷公共意識,尊重他人,體諒他人,那么彼此之間的融洽度也將大為上升,爭端、摩擦也就少了。反之,若輕易將私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帶入公共生活中,缺乏自我約束,妨礙公共秩序,危害公共空間,這樣不僅于人無益,甚至還有可能連自己也成為不良行為的受害者。
公共意識不是停留在文字概念上的術語,而是大家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需要達成的規范共識,是體現在一言一行當中誰也繞不過去的生活指南。就堵路這件事而言,如果平日占道商家注意自身行為,那么被堵路的一幕就不會發生。如果其周邊商戶與居民理性對待這一事情,那么更多人利益也不會無辜受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一定要提高公共意識,才能共同促進社會和諧,文明進步。
【問題】結合材料和實際,談談培養公共精神的意義。
【解析】
一是公共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對公共精神的追求,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形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以促進實現全社會的團結、和諧。
二是公共精神的塑造是中國教育質量提升的核心任務。
三是公共精神的建立是社會和諧的價值保障。
申論案例模擬分析:網絡侵權
【材料】
近期,“人人影視和射手網被關停”的消息一經傳出,就迅速引起廣大熱愛美劇的網友扼腕嘆息,但大家也都隱約知道被關停的原因與版權問題有關。許多網友表示雖然感到惋惜,但也知道在國家和社會愈來愈重視知識產權的今天,這種結果也在意料之中。
縱觀當前網絡生態,正是網上版權侵權事件高發的時期:除人人影視和射手網被關停的消息外,新聞APP“今日頭條”版權糾紛、百度、快播涉盜鏈盜播案、土豆網涉擅播《舌尖上的中國》侵權案等事件,接連吸引著網絡社會的聚光燈,也給網絡版權保護的話題增添了新的厚度。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和新媒體版權聯盟對近兩年在網上引起較大關注的網上版權侵權事件進行了系統性監測,梳理出網上十大版權侵權事件及話題,并嘗試分析解讀其中重點案例給互聯網業界、版權人、網友和整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
2013年11月13日,優酷土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樂視網、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MPA)、萬達影業、光線傳媒等聯合發布“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聯合行動宣言”,表示將聯合對抗百度、快播等日益嚴重的網絡視頻盜版和盜鏈行為,并稱已向法院起訴百度、快播,向百度索賠由此帶來的損失3億元。12月27日,國家版權局分別對百度公司和快播公司作出罰款人民幣25萬元的行政處罰。而2014年6月,快播公司再因盜版侵權被開2.6億元罰單,這是國內有史以來處置侵權的最大罰單。
國內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近年來發展迅速,與之相關的各類應用產品(網站、APP、閱讀器、應用工具等)也層出不窮,為監管加大了難度。作為漢譯名著、工具書的出版重鎮,商務印書館的品牌工具書和國內外名著更是飽受盜版、盜印、仿冒之苦。一些閱讀平臺直接盜版,無視版權,并冠以“授權作品”的帽子,把商務印書館的資源直接挪為己用。一些網盤中均存在大量的漢譯盜版文件,可以直接下載,這些網盤是盜版資源的溫床,為盜版的傳播提供了源頭和渠道。而以下載鏈接方式散布在論壇中的盜版行為更是不計其數,這些鏈接是互聯網用戶自由發布,論壇提供發布和訪問支持,是盜版者的樂土。
近年來,面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網絡產品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建設顯得有所滯后。今年11月,關于如何加強互聯網領域版權保護問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答網民的留言中提到:下一步,國家版權局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互聯網領域版權保護的工作力度。完善版權法律政策體系,為加強互聯網領域版權保護、加大打擊侵權盜版工作力度提供基礎制度保障。同時,加大對網絡侵權盜版的打擊力度,加強對移動互聯網的版權監管工作。針對移動互聯網領域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的現狀,國家版權局將加大對手機等移動設備侵權盜版的查處力度,強化對移動互聯網領域傳播侵權盜版作品的打擊力度。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答復對打擊網絡盜版帶來了新希望。
【問題】結合實際情況,談談政府如何化解網絡侵權現象頻發的亂象。
【解析】
一是加快推進打擊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場監管職責,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構建法治化市場環境。
二是積極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在網絡交易監管中的研發應用,提高對網上侵權假冒違法犯罪線索的發現、收集、甄別、挖掘能力。
三是充分發揮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統籌協調機制作用,加強行政執法、行業管理、宣傳、司法等部門間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加強跨區域、跨境監管執法信息共享,強化對侵權假冒違法犯罪線索的追蹤溯源和聯合行動,鏟除侵權假冒違法犯罪鏈條。
五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落實電子商務相關企業主體責任,暢通社會舉報投訴渠道,加強網絡數據信息的共享和分析,構建多方參與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