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消防官兵心理輔導
(一)入伍以前的社會心理原因。受社會競爭和壓力劇增及家庭不穩定、學校和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嚴重弊端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家庭問題的影響,青少年人群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率顯著增加,加上以往新兵入伍體檢大都忽視了心理健康,大量的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僅靠有限的幾次家訪、面談很難鑒別出來。因此,一些自身心理健康不良或者本身已有心理障礙的人被選入部隊。這類人群被內心嚴重的矛盾、焦慮和痛苦控制,入伍后不能把所有精力用于工作、學習和適應部隊的要求。他們一般業務水平處中下游,工作、娛樂或生活都提不起勁,或者過分沉迷于某項事物,有的還易發生人際磨擦或暴力事件。如果將這類人吸納進部隊而不加以引導教育,對部隊的安全穩定和工作效能帶來了潛在的危害。
(二)新兵入伍適應的原因。部隊快節奏的生活和嚴格的紀律約束令部分新兵感到持久的緊張和壓抑。親人分離的思慮,單調環境的厭倦,高強度訓練的疲勞等等加劇了他們的不適反應。一般人在入伍4、5個月內均能轉為適應,但也有極個別的人因自身素質和成長環境的原因始終不能適應,他們對部隊極端厭惡,用各種方式試圖離開部隊,或者沉悶消極,不思進取。
(三)職業特點的原因。由于消防職業的特殊性,官兵們普遍長期承受著超負荷的心理壓力,對其心理健康的保持影響較大。這一特點在干部和業務骨干中比較明顯,一般來講,短期經受這樣的心理壓力的應激反應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對心理健康反而有益。但是有一些責任心強,自我要求高,謹慎內向且長期承擔重大責任的人會因持續的應激反應,從而感到疲勞或不適應,甚至導致焦慮、抑郁、失眠等癥狀的發生。
(四)官兵心理年齡特點。基層消防官兵年紀較經,個性沖動,易受他人(群體)感染,遇事情緒化推理較多,理性思維較少,判斷事物往往以偏概全,好走極端。如對部隊也存在一些不太公正的現象,他們很難認識到這些不合理是正常的,因而對部隊失去信心,產生消極心理。再如對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一遇挫折,即悲觀失望。
(五)選擇的困擾。首要的就是面臨走留選擇的問題,個人發展的需要,父母的期望,現實的經濟壓力,照顧家庭的需要,潛在的社會競爭壓力,對部隊的依戀或抵觸,對本職崗位的愛好或厭倦等存在方方面面的矛盾與機緣,利與弊,選擇與被選擇,這樣的沖突在每一個面臨滿期退伍的士官身在都會存在。選擇的問題在平時如遇到嚴重家庭變故或戀愛婚姻矛盾升級時可能會突然激化,給當事人以沉重的心理打擊。
(六)長期封閉環境的不利影響。在部隊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有時一樁小事引起的人際矛盾會越來越大,難以化解,甚至有可能激發沖動行為。有的戰士本身性格內向,或有明顯的缺陷易受他人嘲笑而抵觸與人交往,交往范圍的有限和長期固定更使其內心充滿了疑慮、內疚、自責而無法排解。如果團體的人際關系不和諧或是個人與上級發生矛盾,性格內向的當事人往往很難找到合適的人聽其傾訴和化解,可能造成持久的壓抑和痛苦,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針對以上原因,本人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心理工作的滲透,進一步提升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要把好新兵入伍前后的心理篩選關。
今年有的地方民政部門對新兵入伍已經進行“心檢”了。接兵干部應掌握一定的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標準的知識,通過家訪、交談等途徑進行全面細致地了解,并結合“心檢”結果,判斷工作對象有無心理疾患,盡可能選擇心理素質比較好的人員。在新兵入伍兩個星期后,應面向所有新兵進行初次心理教育,主要講解心理健康和如何做好入伍后心理適應。同時,在充分尊重新兵和保密的前提下,由專業人員用調查問卷對新兵進行心理普查,主要選出在單親家庭成長的,有暴力和反社會傾向的,近期或青春期遭遇重大家庭變故的,人際關系不良的,網絡或物質成癮的,已有抑郁、焦慮或強迫癥狀的或是有其它心理異常征兆的人員。通過普查,將新兵中1/4左右的人員列入心理工作重點對象。
二、在新兵集訓期強化對心理工作重點對象的教育和引導。
在新兵隊建立相對固定的心理成長俱樂部,將心理工作重點對象基本吸納進來。俱樂部要堅持每周1次活動,通過互動講座、團體輔導等形式,吸引這部分新兵樂于接受心理輔導和教育,并且在團體交流和活動中認識自身,改善與他人關系,學習積極與樂觀的心態。
三、在基層單位建立心理咨詢室。
通過與駐地學校合作,外聘1名心理咨詢師,定期(每兩周一次)開放心理咨詢室等候官兵自由前往,一對一地展開咨詢活動。特殊事件之后或新兵下隊、老兵退伍期,可以增加咨詢室開放次數。為保證咨詢效果,各級人員不應向咨詢師詢問咨詢對象的情況,也不應以任何形式強迫或要求某人前來咨詢或不來咨詢。每個基層也可建立心理小組,小組成員經過培訓,平時本著自由、自愿、守密的原則對本中隊人員進行簡單的心理疏導,發生危機事件時他們可以協助干部處置突發事件。
四、開展各種適當的心理教育和輔導。
針對年輕官兵情緒自控力不足,好偏激、易沖動、認知局限大和消防官兵工作壓力大的特點,可以選擇“情緒管理”、“認知重構”、“疏導憤怒”“放松練習”等方面的課程,結合講故事、現場演示、現場操作等多樣的教育形式,開展生動的課堂教育。對基層干部和骨干還應講解區分正常(異常)心理的一般標準和區分重性精神病、心理疾病(障礙)和一般性心理問題的主要標準,以及自殺(危機)事件的處置策略。另外,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也是很適合消防官兵參與的。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設置的各種有趣且有益集體活動,能增進官兵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意識,增強自信心,促使官兵充分開放自己、接納他人。
五、多開展以普通士兵為中心的交流活動。
目前中隊的各種活動雖然豐富,但往往是以干部和部分骨干為主的。部分戰士會上不敢說,不會說也沒有機會說,限制了他們表達的愿望。如果全中隊定期召開主題談心活動,活動中不分上下級,只有主持人與參與者,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它人傾聽時不允許打斷和批評。通過平等交流活動,激發士兵的參與感和集體主義意識,學會相互理解與尊重。
六、注重營造團結、寬松的官兵關系。
部隊的兵齡層次、軍銜職務等差異往往會使得干部與戰士、士官與士兵產生距離,形成較為冷淡的相互關系,影響著雙方的心理健康。如部隊的管理者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刻意與被管理者保持距離,無形中給被管理者額外造成心理負擔,不利于被管理者的成長和心理健康,而長期下去也會導致管理者趨向自我封閉。所以緩解官兵關系是提升官兵心理健康的一種十分重要和有效的舉措,部隊的管理者對被管理者要注意“冷”、“熱”有度,在管理中要嚴格大膽,維護紀律;在平時生活中要加強溝通和交流,增進相互了解,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雙方的在工作中積存在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
七、對戰士管理引入競爭激勵機制。
要通過多種途徑營造公開、公平的競爭環境,適度打破兵齡層次,關鍵崗位“能者上,庸者下”,“能上能下”,不搞終身制。既要根據兵齡長短在福利待遇上明顯區分,對老同志予以安撫;又要通過合理激勵鼓勵新同志愿挑重擔,積極成長。這樣既可以使多數人通過參與競爭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又可以使一些長期心理超負荷不能再堅持的老同志可以適時改換工作職責,減輕一部分心理壓力,同時通過良性有序的競爭讓更多的人發掘出自身的潛能,激發無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