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技巧
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技巧:主題篩選快解片段閱讀
主題即是材料的話題,可能是一個詞,也可能是論述兩個詞之間的關系。在記敘文中主題一般指的是記敘的對象或者是抽象的道理;在議論文中主題一般指議論的話題;說明文中主題一般指說明對象。如下面的例子。
【例1】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頻率和人際交往的復雜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人們面臨的突發事件和信息爆炸情況越來越多,這很容易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適應感和挫折感,從而產生各種人際交往問題。在這些問題當中,自我封閉是相對突出的,并且是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的交往障礙之一。
在這段材料中由現代生活節奏給人民帶來各種人際交往問題為前提,引出本段材料的議論對象“自我封閉”,所以本段材料的主題即是自我封閉。
知道了什么是主題之后,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確定主題,一般根據材料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確定主題。
(1)高頻詞匯法
一般來講材料中反復出現的高頻詞匯往往就是材料的主題。
【例2】心態,即心理狀態。一個人的心態很重要,一個幸運兒,如果心態不正常,可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個命運坎坷的人,如果心態好,照樣可以笑口常開。評價自己,也要有良好的心態。如果把自己看得過重,那就可能拒絕批評,陷入孤立;如果用一顆謹慎、敬畏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事,許多事情也許會迎刃而解。
這段話提示我們要:
A.笑口常開 B.謹慎從事 C.擺好心態 D.善待自己
【解析】答案:C。材料中多次出現“心態”一詞,依據材料內容可以判定“心態”即為材料的主題詞,包含主題詞的選項只有C選項。
(2)關鍵語句法
有時候在材料中沒有高頻詞匯,此時可以關注材料的關鍵句子。通常材料關鍵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是材料的主題。一般能夠對材料起到總領作用或者是總結作用的句子即是材料的關鍵句,而這樣的句子通常是材料的首句或者是尾句。所以可以通過關注材料首尾句的主語或者是賓語來確定主題。
【例3】西安灞橋出土的西漢初期的麻紙,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在此前后,新疆羅布淖爾、甘肅居延、陜西扶風、敦煌馬圈灣、天水放馬灘等地也都有西漢麻紙的發現。這些發現確鑿表明,中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已發明了造紙術。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
A.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B.出土紙張的數量和年代表明,我國早在西漢時期已發明了造紙術
C.我國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D.我國目前在多處發現的紙張均為西漢時期制造的
【解析】答案:B。根據“這些發現確鑿表明”可知尾句為對全文的總結句,即是本段材料的關鍵句。而尾句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造紙術”。所以這段材料表述的主題就是造紙術,可以確定答案為B。
(3)歸納法
當給定材料屬于并列結構的時候,可以根據歸納并列成分的共同屬性來確定主題,即每一個并列成分都體現出來的共同的話題。
【例4】有關專家指出,物價漲幅過高不好,會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人們的生活;物價水平過低,甚至出現負增長也不好,會影響企業的效益,進而影響社會就業和人們的收入。
對專家的主張,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物價不應上漲,否則會影響人們生活
B.物價應該上漲,因為有利于企業增效
C.物價的漲落應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D.物價的漲落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來決定
【解析】答案:C。材料是并列結構,第一部分強調物價過高的負面作用,第二部分強調了物價過低的負面作用,二者的共同點都是物價不合理帶來的負面作用。所以材料想表述的主題是物價應該處于一個合理的水平,可以確定正確答案為C。
通過以上三種方法大家就可以快速的確定材料的主題,從而根據主題確定正確選項。中公教育專家希望廣大考生能多加練習,熟練掌握解題方法。
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技巧:選成語從六角度入手
一、從語義重復角度判斷
考生在運用成語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成語和語句中其他詞語的語義重復,因為成語本身就蘊含著相當精煉的含義,若不將成語與句子語義進行比照,很有可能造成重復。
常見需注意的三種成語語義重復現象:
1.句子中已出現了比喻性成分,再使用帶比喻詞的比喻性成語則造成語義重復。常見的帶比喻詞的比喻性成語有:如坐針氈、如墮煙海、易如反掌、口若懸河、勢如破竹。
2.某些成語本身暗含“令人”、“讓人”的意思,句中若出現這兩個詞語,再使用帶有這些含義的成語則會造成語義重復,如:貽笑大方、動人心魄。
3.成語中的某個語素已包含句中某方面意思造成語義重復。
上述三種情形以第三種最為常見,考生需重點掌握。
【例題1】我在讀到這些段落的時候,眼前總是浮現出馬悅然的形象,他喝著威士忌,________地講述自己那些________的故事,講到關鍵處常常戛然而止,舉起空酒杯,用四川話說道:“沒得酒得。”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津津有味 不知所云 B.津津樂道跌宕起伏
C.興致勃勃 引人入勝 D.娓娓而談老生常談
中公解析:本題答案為C。“津津樂道”中的“道”與“娓娓而談”中的“談”都含有說話的意思,如填入句中則與后面的“講述”構成語義重復,故排除 B、D。第二空中,與后文的“關鍵處”相對應,表示故事吸引人的“引人入勝”更符合句意。“不知所云”指說者語言紊亂或空洞,這樣的故事一般不存在“關鍵處”。
二、從適用對象角度判斷
部分成語有特定的適用對象,如果對這些成語所表達的習慣對象缺乏了解,就會使陳述與被陳述對象之間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例題2】中國的節日歷來與文學表現密切相關,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節的詩句________,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數不勝數 B.汗牛充棟 C.罄竹難書 D.不一而足
中公解析:本題答案為A。選項中四個成語都有“多”的意思,但適用對象不同。“汗牛充棟”意為藏書很多;“罄竹難書”意為罪惡很多,難以說完。這兩個成語都不能形容“贊美元宵節的詩句”,排除B、C。“不一而足”指同類的事物或現象很多,反復出現,不能一一列舉。詞義與句意相符,但“不一而足”一般用于句尾,故不如“數不勝數”貼切。
三、從語法角度判斷
成語從詞性上大致可分為動詞性、名詞性、形容詞性、副詞性四類。動詞性成語(如茍延殘喘、喜新厭舊),數量最多;形容詞性成語(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都可以做定、謂、主、狀等。名詞性成語(如繁文縟節、緩兵之計),可以做主、定、賓。副詞性成語(如設身處地、不約而同),較少,只做狀語。
【例題3】同為收藏,目的和動機卻________,大多數人以短期的贏利為目的,將收藏視為一本萬利的投資;另一種人源于個人愛好,作為精神的收藏。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天壤之別 B.涇渭分明 C.截然不同 D.南轅北轍
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技巧:抓住“言語的尾巴”
一、詞語含義匹配法
在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中,尤其是邏輯填空題,要注意重點分析詞語的意義,包括詞語本身的意義,語境意義以及搭配意義。
例題1:在當前的漲價風潮中,有的商品確系成本增加而導致的終端消費價格上漲,但是也有不少商品屬于無須漲價之列,只不過看到其他產品漲價,便想搭上漲價的順風車,為自己__私利。這種跟風漲價的勢頭,政府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堅決__。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牟取 遏制 B. 謀取 遏制 C. 牟取 遏止 D. 謀取 遏止
中公解析:瀏覽題干,看到第一空,“為自己__私利”,根據這句話的感情色彩應該選用一個貶義詞,所以第一個空應填“牟取”。再看到第二空,“遏制”指制止并加以控制。“遏止”指用力阻止根據詞語本身的意義,“遏制”更合適,而且“遏制勢頭”是固定搭配。故答案為A。
二、選項排除法
排除法關鍵在于分析選項,由選項本身的正誤來確定正確答案。此方法可以在分析題干后仍得不出相應結論的情況下運用。
1、利用常識排除 。
2、排除表述太絕對或以偏概全的選項 。
3、排除無中生有的選項。
4、排除混淆概念的選項:在細節判斷題中,選項會常出現混淆時間、混淆數量,混淆范圍、混淆邏輯關系等表述。
5、慎重選擇推論過度選項:在言語理解的選項當中,許多選項都是從文段當中做出的推論,常見的有,“所以我們不得不”,“因此我們必須”,“我們要”,“人們應該”這樣一些說法很明顯就是從材料當中得出的一個推論,是來迷惑考生的,這種推論往往是基于考生習慣的一種思維,但他不一定是作者的一個思路,所以選項中凡是推論都要慎重分析。
6、根據感情色彩來排除
詞語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愛憎感情和褒貶態度。在通常情況下,表示對事物的褒揚、喜愛、尊敬等感情要用褒義詞,表示鄙視、貶斥、憎惡等感情用貶義詞,客觀表述的要用中性詞。
7、注意答案的高度和深度
一般情況下,正確答案不是對某種現象或現狀的簡單描述,而是針對這種現狀應采取的態度或措施。
例題2:規矩是人定的,但潛規則是誰定的,恐怕沒有人知道。如果不按潛規則來,辦點事就是難上加難,屢屢碰壁之后,人們才會變得“懂事”。潛規則就像一個漩渦,一旦陷入其中,往往身不由己。但如果人們沒有一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都不愿率先打破潛規則,而甘愿被它所左右,那社會的進步將是艱難而緩慢的。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形成打破潛規則的共識,讓正常的規則真正起到作用,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
A.只有打破潛規則,正常的規則才能起作用
B.潛規則主宰著我們的生活
C.潛規則危害大
D.正常的規則在社會無法運行
中公解析:做主旨推斷題時要區別于文段概括題,注意選項陳述的高度,B、C、D三個選項都是對現狀的某種描述,只有A提出了針對這種現狀應采取的措施。故答案為A。
三、關鍵句法
關鍵句是指文段中存在的、能夠概括其內容或者對理解文段有重大作用的句子。該句子可以是文段的首、尾句,也可以在文段中間。
1、觀察首尾句
如果題干材料為總—分形式或題干主旨句在首句,考生可以運用首句分析法來應對。尾句一般有提示下文或總結全段意思的作用。
2、段中句
一般適用于意圖推斷題,關鍵句在段中。在這種情況下,句子中有“但”、“然而”等轉折詞或者“關鍵是”、“實際上”等提示詞的句子往往是考生要關注的重點句。
言語理解與表達這部分題目中,選詞填空選項之間詞語設置得很巧妙,模棱兩可,讓考生越發難以抉擇。片段閱讀的文段閱讀量較大,選項也有一定的迷惑性,看似簡單卻容易出錯。基于這些特征,中公教育專家建議大家熟練掌握方法與技巧,認真細致審題。方法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