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行測言語理解難點
國考行測言語理解難點:語句排序
【例1】下列排序準確的是( )。
①“鐵籬笆”式的戶籍制度不僅鉗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市場對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在客觀上傷害了一大批民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感情。
②這種“剪刀差”政策無疑為工業化進程注入了動力。
③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濫觴于農業和計劃經濟的傳統戶籍制度已經明顯適應不了時代的需要。
④作為戶籍制度配套實施的工農業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制度,在壓低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提高工業產品的價格。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先觀察選項,發現在選項中只有1,3兩句作為首句的,所以先判斷這兩句話。3句中在開頭有轉折詞“然而”,所以3句不適合做首句。
所以在這里我們需要積累不能做首句的情況,主要是在句子開始有指代詞,人稱代詞,轉折詞,遞進詞,表果的詞語等。所以下次我們再看到這些詞語,可以先把這些詞語的句子在首句中排除。
二、在判斷完首句后,我們可以再需找句子直接的聯系。
【例2】下列排序準確的是( )。
①“鐵籬笆”式的戶籍制度不僅鉗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市場對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在客觀上傷害了一大批民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感情。
②這種“剪刀差”政策無疑為工業化進程注入了動力。
③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濫觴于農業和計劃經濟的傳統戶籍制度已經明顯適應不了時代的需要。
④作為戶籍制度配套實施的工農業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制度,在壓低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提高工業產品的價格。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文段中我們不難發現2句中有“這種‘剪刀差’”,而4句中也有這個詞,并且在文段中只有這兩句話有這個詞語,所以2句與4句一定放在一起,并且為4,2這樣的順序。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找到重復的詞語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句子直接的聯系,還可以找轉折詞,代詞等一些形式。
三、最后我們還可以根據句子的行文脈絡來判斷。
【例3】將下列句子按語序先后排列,最連貫的一項是:
①直到1757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已經確立很久。
②1882年,教皇才被迫承認地動學說。
③科學終于以偉大的不可壓抑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④1616年,教皇宣布《天體運行》列入禁書。
⑤地動學說成了天經地義,這才解除了禁令。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①④⑤②③
【解析】在文段中出現了很多年代,那么根據發生順序,我們可以很快得出他們的順序應該是:4,1,2。
國考行測言語理解難點:語句銜接
語句銜接是行測考試經常會涉及到的一類題目,這類題目是將完整的一段話中的首句、中間句或尾句中的某一句話拿掉,讓考生選擇一個符合材料的句子填入到橫線處。因此,這就要求考生了解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整個材料中的作用,才能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另外,所選擇的的選項是原材料中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和整個材料保持語句上的連貫性。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為考生詳細講解言語理解語句銜接答題技巧。
看到一道語句銜接題,考生應該首先快速瀏覽一遍文段,判斷出文段的體裁。因為對于不同體裁的文章,我們在做題時把握的重點也不盡相同。如果是議論文,我們要重點把握文段論述的中心話題;說明文的話,要注意保持說明對象的一致性以及要說明的重點內容;對于散文,更要注重整個文段在情感、態度、色彩、氣氛、視角等方面的一致。
【例題】我記不清有比那天更蔚藍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陽剛從蒼蒼的山巔后面露出來,_______,使人感到一種甜美的倦意。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山頂的白云頓時變成了玫瑰色,又從玫瑰色變成紫色,最后它們發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幾道光芒的溫暖跟即將消逝的黑暗的清涼交流在一起
C.空氣里彌漫著破曉的寒氣,草上也蒙蓋上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幾縷微微溫暖的光線,像火的帶子般貫穿整個樹林
【中公解析】B。從文中我們找到關鍵詞“更蔚藍更清新”與“甜美的倦意”,再分析選項:選項C中“寒氣、灰色”不能照應“甜美”,選項D中的“火的帶子般”也不能照應“甜美”,色彩不一致,排除這兩項。選項A中“白、玫瑰色、紫色、金色”與“蔚藍”脫鉤,排除。選項B“溫暖、清涼”與文段意境情調一致。故本題答案選B。
【練習】一個人有兩個耳朵,能聽話,兩只眼睛,能看東西,兩個鼻孔,能聞味。聽話,能聽正面的,也能聽反面的;看東西,能看白的,也能看黑的;聞氣味,能聞香的,也能聞臭味的。所以,________________。橫線上為這段文字所填寫的結論性語句是:
A.人體構造也是符合美學原理
B.人體的機能也是合乎辯證規律的
C.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我們必須善于辨別
D.萬事萬物都具有兩面性的特點
【答案】B。中公解析:文段中所說的“人的耳朵能聽話,眼睛能看東西,鼻孔能聞味”,都是在講人體器官的功能,也就是人的機能。而“正面的”、“反面的”、“白的”、“黑的”、“香的”、“臭味的”則反映了矛盾斗爭的辯證法思想。由文段的已知信息可以推出的結論為B項。A項“美學原理”無從體現,排除。C項“善于辨別”并不是文段主要說明的內容,排除。D項“萬事萬物”過于引申,文段主要說明的對象是人的機能,排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國考行測言語理解難點:判斷題攻略
一、題型概述
什么是細節判斷題呢?考生可以通過題目的提問方式來進行辨別。如果題目的提問方式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等,即判斷題目為細節判斷題。
二、解題攻略
(1)偷換概念
概念的偷換成為常見的錯誤選項,因此考生作答過程中就要嚴格注意有關概念偷換的表述,如將“增加”偷換成相似的“增至”。考生在做細節判斷題時,一定要引起極大注意,對應原文重點分析選項有無概念的偷換。
【例題】岐阜大學研究生院副教授久野壽也和岐阜市東海細胞研究所所長田中卓二率領的研究小組使實驗鼠患上大腸癌。在此后的13 周內,研究人員向部分實驗鼠投放3種濃度不同的水溶性鎂。結果接受7ppm(1ppm 為百萬分之一)水溶性鎂治療的實驗鼠體內癌細胞數量只有未接受任何處置的對照組實驗鼠的一半,而接受175ppm 水溶性鎂治療的實驗鼠,癌細胞數量已降到對照組的四分之一。研究人員推測,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呈不均衡分布,正是這種基因的不穩定性幫助了癌細胞增殖,而水溶性鎂能減輕這種不穩定性,從而抑制癌細胞增殖。
下列說法與文意相符的是:
A.試驗中,接受較高濃度水溶性鎂的實驗鼠癌細胞最少
B.研究人員準備進行水溶性鎂能控制癌細胞增殖的實驗
C.因為水溶性鎂比較穩定,所以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
D.鎂的水溶性能抑制癌細胞增殖
【答案】A
【中公解析】分析選項,選項A有 “較高濃度”一詞,只要關注題干談到濃度就能證明選項A是否正確,7ppm和175ppm 明顯和濃度有關,經驗證選項A說法正確;選項B應關注到“準備進行”這種關于描述時態的詞,題干是已經發生了,所以不正確;選項C應該關注“因為、所以”這樣的關聯詞,題干沒有這層因果關聯,不正確;選項D看似很正確,再觀察細節,其他選項說的都是水溶性鎂,只有選項D說的是鎂的水溶液,偷換了概念不正確。
(2)偷換時態
時態上的偷換常被列為錯誤選項來干擾考生,因此考生作答過程中就要嚴格注意有關時態的表述,如“將要”、“要”一類的詞均表示將來時態;“已”、“已經”、“過”、“了”均表示過去時態;“著”、“正在”等則表示正在進行時態,因此考生在做細節判斷題時,一定要引起極大注意,對應原文重點分析選項有無時態上的偷換。
【例題】投資大師常常告訴我們:所謂“能力圈”,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永遠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投資,不管你的能力圈有多小。堅持自己能夠理解的范圍,只做自己理解的企業。在投資外擴展你的能力圈,在投資中守住你的能力圈。
對投資大師的說法,理解正確的是( )。
A.能力圈的大小決定了投資的成敗
B.投資應當在固定的領域內進行
C.應當避免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投資
D.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不斷地鞏固和擴展自己的能力圈
【答案】C
【中公解析】A選項,能力圈的大小和投資成敗的關系在文段中沒有體現,無中生有。B選項,“固定的領域” 不等于“熟悉的領域”,錯誤。由“要永遠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投資”可知,C正確。D選項,投資不是鞏固和擴展自己的能力圈的途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