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片段閱讀練習題附答案
言語理解片段閱讀練習題:
A.諸侯王勢力過度膨脹的后果
B.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
C.國家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削弱王侯權勢
D.中央對地方進行打壓,以維護皇權
2.生物學家正在發動一場生物技術的革命,他們借鑒“人類基因組規劃”,也在繪制“動植物基因圖”。由于有了新的基因標志,靠考察胚胎和幼苗的染色體,就可以知道一種生物具有什么基因。育種專家將能很快找到抗疾病、抗蟲害和提高產量的理想基因,很容易發現哪些物種相互交配可以產生最理想的新物種,從而農作物和牲畜的品種改良速度將大大加快。
指出不屬于生物技術革命內容的一項是:
A.繪制“動植物基因圖”
B.考察胚胎和幼苗的染色體
C.利用生物基因培育新品種
D.加快生物品種的改良速度
3.在人性論上,孔子作為“人性”理論的首倡者,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對人性問題敘述和理解的基調,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中有關這一問題的基本框架,后來的孟子、荀子將人性問題從善惡兩個方面做了極端性的發揮。
下列敘述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孔子對中國傳統思想討論人性問題進行了規定
B.孔子的人性理論是諸子百家對人性問題敘述和理解的基礎
C.在孔子之前曾經有人提出過人性論
D.孟子主張人性本善
4.現代文化的失敗乃在于利己主義的頹廢與變遷。這種危機不是由于人們過分關切自己,而是因為人們迷失了自己的心靈,對真正的自我利益沒有充分的關切;更非由于人們太自利,而是他們執迷于物欲,不懂得關愛自己。
這段話支持了這樣一個觀點:
A.利己主義導致現代文化很失敗
B.人們關注自我滿足引發現代文化的危機
C.為了關愛自己而沉迷物欲是文化危機的起因
D.現代文化失敗是真正利己主義迷失的結果
5.中國歷史上有兩次翻譯高潮,一次是東漢以來的佛經翻譯,到唐朝達到高潮,一次是明末以后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后的“西學東漸”。相比之下,第二次的規模和深度遠非第一次可比。第一次主要集中在佛經、佛學,第二次是全方位的。第一次翻譯大潮雖也對中華固有文明形成某種沖擊,但中華文明的主體性沒有被動搖,第二次翻譯大潮則遠不止于文字思想方面的引進,而是偕同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的全面改觀鋪天蓋地而來。
下列說法符合段落主旨的一句是:
A.漢唐時期的佛教翻譯達到中國翻譯史上的全盛狀態
B.第二次翻譯高潮不及第一次
C.中華文明的主體性沒有受到第一次翻譯高潮的影響
D.第二次翻譯大潮席卷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片段閱讀沖刺練習題答案:
1.【答案】D
A文中“過度”一詞用的不確切,且論說不全面、不清晰;B也沒有將文中的意思講全面;C基本說明了語段,但是未能點題,因為文章開頭說道“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即產生下面削藩行為的目的,而C中沒有點明。只有D的概括是最全面的。
2.【答案】D
A在文章第一句中能找到。B在文章第二句。C在第三句的前半句,D項中“加快生物品種的改良速度”只是生物技術革命的結果,而非生物技術革命的內容。
3.【答案】D
A明顯錯誤,文章說的是“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對人性問題敘述和理解的基調”,并不是“規定”;B不是“諸子百家”應該確切地說是“儒家”;C文章沒有提到,而且是后世受其影響,自覺地在這一范疇內討論
4.【答案】D
A應該為“利己主義的頹廢與變遷”導致文化失敗;B人們迷失了自己的心靈(即沒有保持真正的利己主義)是文化危機的原因;C不是為了關愛自己,而是執迷于物欲不能自拔。
5.【答案】D
文章只說有兩次高潮,并沒有說在哪一次是全盛,所以A不正確;B說反了,應該是“第二次的規模和深度遠非第一次可比”;C應該說受到影響,但是沒有被動搖;D從“第二次是全方位的”、“全面改觀鋪天蓋地而來”可知D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