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成功經驗分享:行測備考總結
行測即《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它是模擬行政機關日常工作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事務,而且會運用到許多知識去解決,從而達到一個高效穩定的政務平臺,實現利民便民的政府效率機制。因此,考試會采用壓力型測試的方式,讓考生在極端的時間內,做出正確果斷且行之有效的處理。通常全篇試題為客觀單選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題量為140題,涵蓋言語、數學、邏輯、數學、圖形推理、天文、地理、法律、哲學、政治等等,范圍十分廣泛,而且命題人逐年調整試題難度和測查重點,其目的是考生真實的水平,同時規避培訓班的商業運作,再者也是體現靈活多變、與時俱進的人才選拔機制。
那么,行測所學的東西,幾乎是每個人在大學畢業之前所學到的文化知識的大綜合,偶爾會遇到少量自己不會的東西,但請你放心,別人不會的你也不會,,如果考題所有人都不會,那么此題出題是失敗的,因為行測不是要考倒所有的考生,而是通過測試,測查今年參考人員的真實能力。當然,我們作為考生,不會的要盡量知道,會的要強化,舉一反三,防微杜漸,以免不必要的失分。
行測分為五大部分,每題的分值大約在0.3~0.9之間,并且人事部門也不會公布答案。所以要勤加聯系。
行測考試要不定期自己進行模擬考試,每次模擬考試不論多少題,必須110分鐘做完,時間到了不論做完與否都應停筆,這樣保持一種作答實戰演練的形式,不至于考試中慌亂一團。另外一個方面是涂卡大約需要十分鐘的考試占用時間。
行測考試,保持一種良好的答題習慣。采取先易后難、先做主管或直觀能辨別出來的題目,然后做有些難的,最后做耗時間且又不容易做的題目。
行測考試應具備的工具有:1,打印機一臺,所有的試卷練習全部紙張化操作;2直尺量角器、2B專用涂卡鉛筆一支,手表兩塊(一塊看時間,一塊應對數算中的鐘表行程問題。奇怪的是自從我帶了兩塊手表后,就再也沒有出現手表類的考題。但是我們時刻要準備著考官“黑我們一手”)3,準考證N張(只留一張做考試,其他用背面打草稿。當然現在允許考生在試題本上打草稿,封閉線內做草稿是要視為違紀的,注意!)4,橡皮兩塊,做折紙盒的圖形題目用的。
行測要進行模塊訓練,針對每個部分所構成的幾大類題型的細分進行量化,以求疏通每個知識點,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答題正確率。同時,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點,進而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提高。但是,我這里必須提到的一件事情是,行測考查的是人的整體性思維能力,過分割裂地進行訓練,不利于成績整體的提高,而且時間長了之后,前面專項練習的效果有不及現在的能力,甚至做了無用功。正確的方法就是“加餐法”,把幾個專項的點先各做幾十題,然后模考一次,專項的內容列個表,一周輪回一次,確保自己的記憶不會消退。另外,在每次的模擬考試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在考核中加以固化,以達到成績迅速提升的效果。
行測考試,應做好計劃與實踐工作。所謂計劃,即應該把某次考試考上為終極目標,掐算時間后,安排好周學習計劃、月學習計劃,并把計劃張貼在自己的床頭、寫字臺、或者用手機日提醒的方式,時刻記著要加強學習。同時,在學習之余,去按照自己計劃去實現目標。實現了、完成了的任務,用紅筆勾上;未完成的任務用瑩光筆標注;有困惑的內容,用藍色的筆標注,提醒自己要與別人討論,或者去查詢相關的資料;總之不要把問題遺留下來,遺留問題越多、不去解決,復習也是失敗的,我們要不要把遺憾和問題,帶進考場,而應在考試之外,把自己能掌控的能處理、解決的問題,都解決掉。
行測學習,要借助于網絡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對公考有很大的幫助。通過網絡,可以與眾多考友交流,相互取長補短;朋友之間進行學習討論此題的真假對錯,并且把自己不會的知識面和點做重點交流,誠懇地向別人請教別人;通過網絡下載好一些考友的總結材料,學習他們獲勝的經驗;通過網絡,可以去看到別人考上的人,留給后續考生的總結帖,使得自己能吸收精華。通過網絡可以看到網站專家總結的備考經驗,我當時備考時都是通過查看湖北公務員考試網的行測題型及務模塊備考經驗。上述前提條件,必須要結合自身去做,生搬硬套只會南轅北轍。當然,可能你什么也不會的時候,先把別人的拿過來用著,邊學邊改正不足,通俗講叫“搞了再說”,畢竟在自己毫無基礎的前提下,只有指著別人往前走。網絡對于行測使用有輔導意義。對于具體需要橫向聯系或縱向延伸的時候,需要借助高考總復習知識、或者是考研當中的內容(如言語、邏輯、政治等),以求拓寬真題變化的規律性。因為少數情況會抄襲高中或考研的一些題目,來考核我們。我們應該做相應的準備,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應試能力,并且前意識的做好各類題目的押題工作。
行測學習,要注意對錯題的分析總結。之所以會產生錯題,是因為以前做題的時候,不細致、緊張、沒把握,或者是自己自身主觀臆斷,沒有很好地把握出題人的意圖,從而選擇了不正確的選項,造成自己錯誤而失分。錯題出現后,應該收集起來進行分析歸納與總結,分析的內容有:
1、當時的選擇是怎么考慮的?把真實的想法記錄在自己的錯題本上
2、對照答案來講,有什么不同之處?參考答案為何與自己的選擇又有什么不同?再做一個簡短的分析,自己究竟錯在什么地方?
3、以后遇到類似的題目,應該如何去分辨,如何做到舉一反三、從而達到防微杜漸的功效,以求決勝于千里之外。
行測復習的日常工作,應購買一臺打印機。考試的操作,大部分是在紙張上操作的。網絡上雖然快捷,但習慣了網絡答題,反而在筆試中屢屢失敗的例子數不勝數、屢見不鮮。而紙張可以圈劃重點,并能冷靜地答好每個題。網絡用長了會有幾分浮躁,而一種不良的習慣會導致你發揮失敗,多用筆和紙,訓練自己的答題習慣。
行測備考,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去積極準備。一般的時間,為四個月為宜。基本保持6小時×30天×4個月=720小時的復習時間量。并且工作中也是可以擠占時間的。工作不是每天都是很繁忙的,那就利用起來。辦公室如果不允許上網,那就在自己的MP4手機里,可以存一些電子文檔,邊看邊學習。如果你考慮這項工作不是自己長久的生存地方,那么考慮逐步放棄這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用這個工作去維系你的考試,已是能獲得自己獨立的生存空間,畢竟這么大的人了,再宅在家里就不好了;二是積累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思維釋放空間。有了物質基礎后,我們可以購買很多適合自己的公考資料來充實自己,更可以與更多有理想的青年人在一起探討生命的意義等等,釋放自己考試的壓力。當然你是央企、或者是年收入十萬以上的朋友,那就要再次深刻考慮工作與考試之間的聯系,從自身出發,各種角度考慮個人當前的需要和長遠發展的辯證關系。
行測練題,要多做真題少沾模擬題。我們通常可以在論壇上看見一句感嘆:模擬題害死人啊!我又敗北了………什么原因?模擬題的出題人的思路與考試的命題思路不一樣,感覺起來就不是一回事,而且有很多的偽專家在搞這些試卷,最后貽害了我們,悲劇就不斷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把真題找到后,全部做幾次,達到一定的題量后,自然就有一定的收獲。說白了,行測就是拼自己掌握的題型和題量,誰掌握的多誰就有可能獲勝!
行測考試,重要的是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而不要過分看中答案。這就好比我們做工作,掌握了處理事務的原理和方法,勝過別人手把手教會你做這份工作,因為事物是不斷運動發展的,不掌握方法是不能很好的應對考試,而靈活地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不管它出什么題目,都能迎刃而解,做到“口袋有糧、心中不慌”的境界。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練習中的答案問題。我們知道,人事部門有三不原則:不指定教材、不公布答案、不開設培訓機構。因此,市面上流通的答案,多為培訓機構做的標注,而不是人事部門給的答案。這就要求我們,用自己的思維去辨別自己應該選擇什么。特別是有爭議的題目要特別注意,要把題干、提問方式以及各個選項的指向內容搞清楚,切忌:迷信答案!另外一個方面,要看答案的注解,從注解中尋找關聯,沒注解的題目不要做。
行測的答題順序問題。先易后難這是總原則,細化來看,我是這么做的:1常識 2圖形 3類比 4定義 5選詞 6病句 7文段閱讀 8邏輯 9數推 10少量可以做的數算 11資料分析 12收尾數算 13看清涂卡有無錯誤 14交卷。看題目,應先讀提問方式再讀題干,繼而看選項后作答,最大限度利用好時間。
關于選項的一點見解。四選一的客觀題,一般有下面幾種:1與題意無關的 2明顯有錯誤的 3兩項之間區分維度不大 4有一項是某一項的同意替換 5選項與題目的要求因果倒置 6其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