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誰在創造顧客
時間:
未知2
管理知識
在未來,假如“企業戰略”這個詞依舊存在的話,那么,它的實質也將是拋開企業的未來,而是去談論社會未來的模樣。
從“假設未來”到“適應未來”
幾乎每一個企業,都會制訂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期的未來戰略發展計劃,它所表示的意思是,企業再也不能像傳統商人一樣,“哪里有商機,就往哪里走”,而是必須抵制各種利潤的誘惑,拒絕與企業核心業務無關的商機,至少,這種看法意味著企業開始逐漸地成熟,因為企業必須關注未來的利潤,而不是眼前的短期利益。
但是,它卻在無形中走入了一個管理悖論:企業戰略越是清晰確定和一成不變,就意味著企業越是僵化保守和拒絕改變;企業越是強硬地毫不動搖地執行戰略,就意味著企業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越差。傳統企業戰略設計的本質,本來就是圍繞著試圖消除未來的不確定性來進行的,而實際情況卻是與設想大相徑庭。
于是,企業對待未來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由“假設未來”走向“適應未來”。但事實上,企業所謂“適應未來”的說法,一點都不可信,因為長期以來,企業一直遵循著“規模決定效益”的基本管理原則,企業的規模越大,意味著企業平均成本越低,企業的贏利能力也就越強,但是,企業的龐大規模恰好限制了企業的轉身,當一個擁有龐大流水線的企業試圖轉身時,它會因大量的沉沒成本的出現,而引發企業致命的危險。
因此,在真實的管理世界里,企業一直在企業規模與適應能力之間,進行著某種平衡與取舍,它依舊是傳統戰略設計的范疇,而并非是企業所宣揚的“擁抱不確定性”。
但是,無論是假設未來,還是適應未來,都是基于企業個體角度的狹隘說法,沒有誰比誰更高明,因為它們都是在談論“企業的未來”,而不是在談論“未來是什么”。在未來,假如“企業戰略”這個詞依舊存在的話,那么,它的實質也將是拋開企業的未來,而去談論社會未來的模樣。
顧客是你創造的嗎?
假如我們說未來的顧客,不是由企業創造出來的,而是由社會制造出來的,恐怕要被企業笑掉大牙了:社會能夠創造顧客?不會是開玩笑吧?但事實上,確實存在著企業之外的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商業空間:它與企業創造顧客無關、與企業細分顧客市場無關,而僅僅與社會生活方式本身構成某種關聯。
當一個顧客以逛街的悠閑心態,走進“城市購物與休閑中心”(也就是城市中心區,CBD)時,那么,他究竟屬于哪一家企業的顧客呢?或者說,是哪一家企業創造了這個顧客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當他走進商場購物時,他就成為了商場的顧客;當他走進咖啡屋時,他自然就成為了咖啡屋的顧客。以此類推,他幾乎可能成為CBD中所有購物或休閑場所的顧客。但事實上,他不屬于CBD中任何一家企業的確定顧客,因為他是“城市購物與休閑中心”本身的顧客,或者說,CBD中任何一家獨立的企業個體,都沒有能力單獨創造出這樣的顧客。
“逛街”這種新型的顧客,當然不是由企業個體或產業整體創造出來的,因為只有社會本身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制造出“逛街”這種產品。事實上,只要我們聽聽一些新鮮的商業詞語,譬如圍繞著“虛擬生活、快樂體驗、自助旅行、廚房革命”等等生活方式而出現的新型顧客,就會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它們并不是圍繞著某一個獨立的企業產品所發生的消費需求,而都是社會“生活方式”這只母雞下的蛋。
“逛街”作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正在將看似零散的、不確定的、彼此不相識的人們集中到了一起,并且制造出一股不可忽視的消費人流量。顯然,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個體或產業整體,具有“逛街”如此巨大的商業號召力,當然,也不可能創造出“逛街”這樣的商業空間,它意味著這樣一個事實:原本毫無意義的閑散的逛街,開始具有了潛在的商業價值,更準確地說,是各種社會生活方式,開始具有了潛在的商業價值。
當然,有另外一些說法,認為CBD中心的出現,是地方政府規劃的功勞,或是房地產公司的商業杰作,也許還會有名牌專賣店宣稱:正是因為我們的加盟,才使得CBD中心如此火爆。它的言外之意是說,名牌專賣店才是CBD中心的主體或創造者。
但事實上,它們都說錯了,因為這是“生活方式”本身的力量——任何一個企業個體或整體行業,都無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商業空間,或者說,因為正是CBD中心被賦予或具有了社會生活方式的意義,才能夠創造出如此巨量的顧客流量。此時,究竟是誰具體建設了CBD中心,并不重要,因為假如沒有休閑生活方式的流行,那么,CBD中心就不可能出現,或者說,即使出現了也不會成功。實際上,正是因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的出現和流行,才使得政府組織、房地產公司、名牌專賣店等等原本毫無關聯的組織個體,走到了同一個商業空間的屋檐下。
至少,我們忽視了這也是生活方式的強大力量。第一,生活方式具有匯聚閑散人流的凝聚功能,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顧客或顧客群體,在同一種生活方式中,發生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聯系,并且匯聚成了一股股的人流。第二,生活方式具有引導人群流向的導向功能,使得原本盲目的、混亂無序的顧客流向,具有了確定性的指向感和方向感,并且走向了同一生活方式指定的方向。第三,生活方式具有了重新定義消費的分類功能,原本很難區分的顧客之間的消費區別,在各種生活方式的影響和作用下,開始形成了各種基于生活方式的消費群體,生活方式成為了各個消費群體之間隔離的屏風。
所以,是社會未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企業或企業產品,在創造著新的顧客和商業空間,同時決定著企業的未來命運。
“商業黑洞”現象
在生活方式所創造的新型商業形態中,徹底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商業模式:原本毫不相干的企業或產品,在同一種生活方式中,發生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聯系,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被重新定義。
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會相信:房地產商和排油煙機企業,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或者說,假如我們說一家排油煙機企業的公司,同另一家毫不相干的房地產公司,是某種意義上的合作伙伴關系的話,那么,一定會遭遇到怪異的嘲笑,因為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角度來看,它們之間完全是不相干的兩個行業,既沒有任何上下游價值鏈上的關聯,也不存在共同滿足顧客的必然聯系。
但事實上,它們之間確實成為了既彼此受益,又彼此制約的關聯性企業,因為假如一個房地產公司將臥室設計得足夠大,而將廚房設計得非常小,甚至都無法放置一臺排油煙機的話,那么,這家排油煙機企業的產品銷售,必定會受到制約。同時,假如房地產公司不知道現代家居的生活質量,其實是從廚房革命開始的,那么,這家企業的房屋銷售也不會好。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作“商業黑洞現象”。“黑洞”是天文學上對于一種宇宙現象的描述,它是一種看不見的、無形的強大力量,甚至連光線都會被吸入進去而無法逃脫。我們之所以將未來的商業形態,稱之為“商業黑洞”現象,就是因為生活方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正在將割裂的、看似毫無聯系的商業孤島,漸漸地彌補起來,并且形成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的新的商業空間。
所以,弄清楚了未來的商業形態,企業才有所謂“戰略規劃”的基點,否則,從“假設未來”到“適應未來”、“擁抱不確定性”等等,都不啻為一句空話。
管理智庫:
未來不確定性孕育商機
從企業個體的角度來看,企業未來的顧客或商業空間,當然是由企業個體單獨創造出來的,即使是眼界再開闊一點的說法,最多也只會說:是由整個產業的整體興起而創造出來的。
在許多企業管理者看來,產品與顧客之間存在著某種一對一的對應關系,找到了這種對應關系,就意味著企業的勝利遙遙在望。因此,企業毫不猶豫地堅信這樣一條鐵的規律:企業細分市場的能力越強,企業的商業模式就越清晰,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就越大。
由此,企業反而陷入了一個管理怪圈中:顧客群體劃分得越是細致明確,顧客群體的規模數量就越是確定無誤;而顧客空間越是清晰和確定,它的商業空間反而越是有限和擁擠。也就是說,在一個確定的市場空間的環境下,總是能夠輕易地算得出最大商業空間;而“算得出的最大商業空間”的出現,就意味著企業生命空間的極限出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行業競爭的加劇。
因此,企業試圖細分顧客或細分市場的行動,其實恰好是企業自我限制束縛、縮小市場空間的過程。實際上,近年來興起的企業之間的收購兼并戰、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無不是這種思維模式下的產物。
一些大企業——尤其是一些處于行業霸主地位的大企業——非但不承認存在著一種社會的未來,而且往往刻意制造虛假的“未來的確定性”,它們常常公開或變相公開地宣稱:它所制訂的企業的未來,就代表了社會的未來。它們不僅頑固地墨守陳規、拒絕改變,而且刻意設置各種技術壁壘或行業障礙,以此來打壓構成威脅的新生小企業。
相反,一些新生的小企業,反倒是期待或歡迎社會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為只有當社會的未來處在不確定的狀態時,新生的小企業才會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從這個意義來說,社會未來發展和財富增加的真正動力,是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新生小企業,而不是業已成型的所謂龍頭老大。
從“假設未來”到“適應未來”
幾乎每一個企業,都會制訂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期的未來戰略發展計劃,它所表示的意思是,企業再也不能像傳統商人一樣,“哪里有商機,就往哪里走”,而是必須抵制各種利潤的誘惑,拒絕與企業核心業務無關的商機,至少,這種看法意味著企業開始逐漸地成熟,因為企業必須關注未來的利潤,而不是眼前的短期利益。
但是,它卻在無形中走入了一個管理悖論:企業戰略越是清晰確定和一成不變,就意味著企業越是僵化保守和拒絕改變;企業越是強硬地毫不動搖地執行戰略,就意味著企業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越差。傳統企業戰略設計的本質,本來就是圍繞著試圖消除未來的不確定性來進行的,而實際情況卻是與設想大相徑庭。
于是,企業對待未來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由“假設未來”走向“適應未來”。但事實上,企業所謂“適應未來”的說法,一點都不可信,因為長期以來,企業一直遵循著“規模決定效益”的基本管理原則,企業的規模越大,意味著企業平均成本越低,企業的贏利能力也就越強,但是,企業的龐大規模恰好限制了企業的轉身,當一個擁有龐大流水線的企業試圖轉身時,它會因大量的沉沒成本的出現,而引發企業致命的危險。
因此,在真實的管理世界里,企業一直在企業規模與適應能力之間,進行著某種平衡與取舍,它依舊是傳統戰略設計的范疇,而并非是企業所宣揚的“擁抱不確定性”。
但是,無論是假設未來,還是適應未來,都是基于企業個體角度的狹隘說法,沒有誰比誰更高明,因為它們都是在談論“企業的未來”,而不是在談論“未來是什么”。在未來,假如“企業戰略”這個詞依舊存在的話,那么,它的實質也將是拋開企業的未來,而去談論社會未來的模樣。
顧客是你創造的嗎?
假如我們說未來的顧客,不是由企業創造出來的,而是由社會制造出來的,恐怕要被企業笑掉大牙了:社會能夠創造顧客?不會是開玩笑吧?但事實上,確實存在著企業之外的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商業空間:它與企業創造顧客無關、與企業細分顧客市場無關,而僅僅與社會生活方式本身構成某種關聯。
當一個顧客以逛街的悠閑心態,走進“城市購物與休閑中心”(也就是城市中心區,CBD)時,那么,他究竟屬于哪一家企業的顧客呢?或者說,是哪一家企業創造了這個顧客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當他走進商場購物時,他就成為了商場的顧客;當他走進咖啡屋時,他自然就成為了咖啡屋的顧客。以此類推,他幾乎可能成為CBD中所有購物或休閑場所的顧客。但事實上,他不屬于CBD中任何一家企業的確定顧客,因為他是“城市購物與休閑中心”本身的顧客,或者說,CBD中任何一家獨立的企業個體,都沒有能力單獨創造出這樣的顧客。
“逛街”這種新型的顧客,當然不是由企業個體或產業整體創造出來的,因為只有社會本身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制造出“逛街”這種產品。事實上,只要我們聽聽一些新鮮的商業詞語,譬如圍繞著“虛擬生活、快樂體驗、自助旅行、廚房革命”等等生活方式而出現的新型顧客,就會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它們并不是圍繞著某一個獨立的企業產品所發生的消費需求,而都是社會“生活方式”這只母雞下的蛋。
“逛街”作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正在將看似零散的、不確定的、彼此不相識的人們集中到了一起,并且制造出一股不可忽視的消費人流量。顯然,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個體或產業整體,具有“逛街”如此巨大的商業號召力,當然,也不可能創造出“逛街”這樣的商業空間,它意味著這樣一個事實:原本毫無意義的閑散的逛街,開始具有了潛在的商業價值,更準確地說,是各種社會生活方式,開始具有了潛在的商業價值。
當然,有另外一些說法,認為CBD中心的出現,是地方政府規劃的功勞,或是房地產公司的商業杰作,也許還會有名牌專賣店宣稱:正是因為我們的加盟,才使得CBD中心如此火爆。它的言外之意是說,名牌專賣店才是CBD中心的主體或創造者。
但事實上,它們都說錯了,因為這是“生活方式”本身的力量——任何一個企業個體或整體行業,都無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商業空間,或者說,因為正是CBD中心被賦予或具有了社會生活方式的意義,才能夠創造出如此巨量的顧客流量。此時,究竟是誰具體建設了CBD中心,并不重要,因為假如沒有休閑生活方式的流行,那么,CBD中心就不可能出現,或者說,即使出現了也不會成功。實際上,正是因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的出現和流行,才使得政府組織、房地產公司、名牌專賣店等等原本毫無關聯的組織個體,走到了同一個商業空間的屋檐下。
至少,我們忽視了這也是生活方式的強大力量。第一,生活方式具有匯聚閑散人流的凝聚功能,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顧客或顧客群體,在同一種生活方式中,發生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聯系,并且匯聚成了一股股的人流。第二,生活方式具有引導人群流向的導向功能,使得原本盲目的、混亂無序的顧客流向,具有了確定性的指向感和方向感,并且走向了同一生活方式指定的方向。第三,生活方式具有了重新定義消費的分類功能,原本很難區分的顧客之間的消費區別,在各種生活方式的影響和作用下,開始形成了各種基于生活方式的消費群體,生活方式成為了各個消費群體之間隔離的屏風。
所以,是社會未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企業或企業產品,在創造著新的顧客和商業空間,同時決定著企業的未來命運。
“商業黑洞”現象
在生活方式所創造的新型商業形態中,徹底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商業模式:原本毫不相干的企業或產品,在同一種生活方式中,發生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聯系,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被重新定義。
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會相信:房地產商和排油煙機企業,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或者說,假如我們說一家排油煙機企業的公司,同另一家毫不相干的房地產公司,是某種意義上的合作伙伴關系的話,那么,一定會遭遇到怪異的嘲笑,因為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角度來看,它們之間完全是不相干的兩個行業,既沒有任何上下游價值鏈上的關聯,也不存在共同滿足顧客的必然聯系。
但事實上,它們之間確實成為了既彼此受益,又彼此制約的關聯性企業,因為假如一個房地產公司將臥室設計得足夠大,而將廚房設計得非常小,甚至都無法放置一臺排油煙機的話,那么,這家排油煙機企業的產品銷售,必定會受到制約。同時,假如房地產公司不知道現代家居的生活質量,其實是從廚房革命開始的,那么,這家企業的房屋銷售也不會好。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作“商業黑洞現象”。“黑洞”是天文學上對于一種宇宙現象的描述,它是一種看不見的、無形的強大力量,甚至連光線都會被吸入進去而無法逃脫。我們之所以將未來的商業形態,稱之為“商業黑洞”現象,就是因為生活方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正在將割裂的、看似毫無聯系的商業孤島,漸漸地彌補起來,并且形成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的新的商業空間。
所以,弄清楚了未來的商業形態,企業才有所謂“戰略規劃”的基點,否則,從“假設未來”到“適應未來”、“擁抱不確定性”等等,都不啻為一句空話。
管理智庫:
未來不確定性孕育商機
從企業個體的角度來看,企業未來的顧客或商業空間,當然是由企業個體單獨創造出來的,即使是眼界再開闊一點的說法,最多也只會說:是由整個產業的整體興起而創造出來的。
在許多企業管理者看來,產品與顧客之間存在著某種一對一的對應關系,找到了這種對應關系,就意味著企業的勝利遙遙在望。因此,企業毫不猶豫地堅信這樣一條鐵的規律:企業細分市場的能力越強,企業的商業模式就越清晰,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就越大。
由此,企業反而陷入了一個管理怪圈中:顧客群體劃分得越是細致明確,顧客群體的規模數量就越是確定無誤;而顧客空間越是清晰和確定,它的商業空間反而越是有限和擁擠。也就是說,在一個確定的市場空間的環境下,總是能夠輕易地算得出最大商業空間;而“算得出的最大商業空間”的出現,就意味著企業生命空間的極限出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行業競爭的加劇。
因此,企業試圖細分顧客或細分市場的行動,其實恰好是企業自我限制束縛、縮小市場空間的過程。實際上,近年來興起的企業之間的收購兼并戰、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無不是這種思維模式下的產物。
一些大企業——尤其是一些處于行業霸主地位的大企業——非但不承認存在著一種社會的未來,而且往往刻意制造虛假的“未來的確定性”,它們常常公開或變相公開地宣稱:它所制訂的企業的未來,就代表了社會的未來。它們不僅頑固地墨守陳規、拒絕改變,而且刻意設置各種技術壁壘或行業障礙,以此來打壓構成威脅的新生小企業。
相反,一些新生的小企業,反倒是期待或歡迎社會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為只有當社會的未來處在不確定的狀態時,新生的小企業才會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從這個意義來說,社會未來發展和財富增加的真正動力,是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新生小企業,而不是業已成型的所謂龍頭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