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與創新單元練習題及答案(2)
二、非選擇題(共43分)
20. 2010年4月1 4日,青海省玉樹發生7.1級大地震。地震不僅造成當地居民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也使得當地藏文化遭到重創,如禪古寺等大量文物、古跡損毀,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掩埋,如東倉《大藏經》等。目前,青海省文化部門正組織專家對受損文物古跡情況和非物質文化項目進行調查和專業評估,并將盡快重建和維修,工作計劃已上報省政府,包括文化設施重建,文物搶救、保護、維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渡期的文物保護和設施建設等4方面內容。
從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傳承的角度分析青海省搶救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必要性。(15分)
看漫畫《禁止對文化遺產的開發性破壞》,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禁止對文化遺產的開發性破壞
(1)這幅漫畫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如何看待這種現象?(4分)
(2)結合漫畫分析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8分)
22.掃墓是清明祭掃的一種方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掃墓時點燃香燭、焚燒祭品、鳴放鞭炮等,既耗費金錢,又污染環境,容易造成火災等事故。
2011年清明節,民政部呼吁推行鮮花祭掃、網絡祭掃和社區公祭等文明祭掃方式。為此政府部門創造種種便利:倡導祭掃時“自駕改坐公交”,城市公交系統進行相應調整;推行“植樹替代香燭”,開辟和管養園林綠地;提倡網上祭掃,規范祭祀網站的主持、組織,使祭祀活動更莊重、得體等等。傳統的清明習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釋放出了更文明、可親的氣息。我們應該過一個文明、有意義的清明節。
(1)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談談如何看待清明祭掃形式的演變?(8分)
(2)運用所學知識為人們過一個文明、有意義的清明節提出合理化建議。(8分)
文化傳承與創新單元練習題答案
1.解析:本題考查民族節日的意義。④錯誤,傳統習俗也有精華與糟粕之分。
答案:C
2.解析:本題考查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②項說法錯誤。
答案:C
3.解析:文化的多元體現了文化差異、文化多樣性,文化融合體現了文化交流,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說法錯誤,舍去。故選B項。
答案:B
4.解析:材料中強調中日茶藝雖各有特點,但都強調“和”的精神,突出共性。
答案:C
5.解析:A、B兩項說法本身錯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材料中說的是電視、網絡的作用
答案:D
6.解析:文化有先進和落后、腐朽之分,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而不是各種文化一律平等,故②項錯誤;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不會消除或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答案:C
7.解析:“中華伉儷節”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中傳統習俗的繼承。
答案:A
8.解析:①與材料無關,④說法與材料無關。
答案:C
9.解析: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現了文化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答案:B
10.解析:本題考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②說法錯誤。
答案:D
11.解析: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滲透著儒家思想的“和”,說明傳統思想對我們有重要影響,①②④正確;③本身錯誤。故選A項。
答案:A
12.解析:材料中作者豐厚的生活經驗成就了作品深刻的藝術性,體現了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重要性。
答案.C
13.解析:文化創新的內容來自社會實踐,④法錯誤。
答案:A
14.解析:中成藥的制成是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弘揚和發展。這體現了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D項正確。A、C兩項在材料中無體現;B項說法絕對化。
答案:D
15.解析:漫畫反映的是中西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說明發展中醫要反對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B正確;C、D兩項本身表述錯誤;A與題意不符。
答案:B
16.解析:材料以1975年前后那段貧窮而飽含理想的時光為主線,體現了藝術創作應立足于社會實踐。
答案:B
17.解析:文化創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故A、B、C三項錯誤。
答案:D
18.解析:材料說明了文化創新必須繼承傳統、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故選②③。①說法錯誤。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故④表述錯誤。
答案:C
19.解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故A項錯誤。文化創新的檢驗標準在于能否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故B項錯誤。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D項說法片面。
答案:C
20.解析:本題是“原因型”題目,可以從優秀文化的作用、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等方面作答。
答案:(l)優秀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發揮優秀民族文化在教育塑造人方面的作用。
(2)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前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使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
(3)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保護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使藏族文化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有利于繁榮中華文化。
21.解析:第(1)題,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這需要在正確理解漫畫的寓意后,用文字把漫畫的內容表述出來。“如何看待”一般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做)”這三個角度來分析。在此題中需要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一文化現象,對這種開發性破壞我們持什么樣的態度(怎樣做)。第(2)題,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但要注意,除了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外,我們還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
答案:(1)①漫畫反映了社會上有些人熱衷于迎合低俗趣味來開發和利用文化遺產的文化現象。我國的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在開發和利用文化遺產的同時要保護文化遺產,禁止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不顧社會效益、迎合低俗趣味去開發和利用文化遺產,這樣的開發是不可取的。②漫畫提醒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文化遺產,尊重歷史和文化內涵,真正從文化遺產中汲取對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精華。
(2)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才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真正保護文化遺產。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99.解析:本題以清明祭掃為背景,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與探討問題的能力。第(l)問,審清設問的范圍“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知識,類型是“如何看待”,按照認識類的答題思路分析即可;第(2)問,屬于發散性思維的問題,可從多個角度回答,只要建議合理即可。
答案:(l)①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節祭掃活動集中展示了人們對先人的尊重和懷念情感,應予繼承。②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為傳統文化豐富新形式,增添新內容。③文化創新應立足于社會實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④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網絡方式對先人進行文明祭掃,值得大力提倡。
(2)①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②反對奢侈消費、鋪張浪費,要提倡文明祭奠、綠色消費、保護環境。③要通過各種媒體向公眾介紹清明節的歷史傳統,普及相關知識。④追思先人,不忘先烈和先賢,應該在節日來臨之際祭掃烈士墓地或陵園。
文化傳承與創新單元練習題及答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