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矛盾觀與創新觀高考政治練習題及答案
2017矛盾觀與創新觀高考政治練習題一、選擇題
1.2013年是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一年,四川蘆山地震、長三角持續高溫天氣、東北洪澇災害、超強臺風和霧霾天氣等等。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
②應該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應加大對自然的開發力度
④規律具有客觀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應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錯誤,矛盾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人類所特有的現象;③說法錯誤,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并不是“加大對自然的開發力度”,因而選②④,即D項。
2.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過:“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實我仍在獄中。”這一名言蘊含的哲理是( )
A.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一的
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
答案 B
解析 曼德拉的話語表明,只有放下痛苦和怨恨,才能真正走出監獄,獲得自由,體現了坐監與自由,作為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故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
3.搶灘北上廣,還是退居二、三線城市,始終是困擾年輕人就業去向的難題。大城市房價高、壓力大但相對公平,充滿機會;小城市生活寧靜平和但因循守舊,缺少文化氛圍。做出正確的選擇,要懂得( )
A.任何對立的雙方總是以同一作為存在的基礎
B.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C.承認矛盾的特殊性是我們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D.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答案 D
解析 A錯誤,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基礎。題中說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B、C不符合題意。
4.面對復雜問題和形勢,我們必須“做最壞的打算,力爭最好的結果”,這種“底線思維”方式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堅持兩分法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③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④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就可以克服困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壞和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面對復雜形勢,要堅持兩分法,一分為二的看問題,正視矛盾,把這兩方面都想到,故①符合題意。力爭最好的結果,說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能實現壞向好的轉變,這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故②符合題意。③與題意無關。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克服困難的必要條件,但克服困難還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故④表述不當。
5.馬云說:“看見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會兒抓這只兔子,一會兒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務不是尋找機會而是對機會說NO。機會太多,只能抓一個。”這一論述要求我們( )
A.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
B.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C.首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D.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答案 B
解析 題中抓兔子問題和機會太多,只能抓一個,體現了要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答案B正確;題中沒有體現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A、D不符合題意;題中對于機會只能抓一個,強調了抓重點,抓主要矛盾,而不是抓主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C說法不符合題意。
6.盡管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貧困的陰影并沒有遠離哈尼人的生活。一方面,哈尼的自然和綠色是今天已經陷入工業和技術的人類所推崇和羨慕的;但另一方面,哈尼人賴以生存的梯田頂多只能讓哈尼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從中可以看出( )
A.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未必是好事
B.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
C.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
D.事物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答案 B
解析 從題意可知,哈尼梯田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一方面,讓工業文明推崇和羨慕;但另一方面,對于哈尼人來說卻只能滿足基本生活,并不值得羨慕。這說明對于哈尼梯田的認識是充滿矛盾的,體現了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故B符合題意,C、D與題意無關。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利于保護文明的多樣性,故A表述錯誤。
7.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區內實行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進一步在市場化和國際化方面探路。自貿區的探路舉措啟示我們( )
①要善于通過變革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②要善于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尋求矛盾的普遍性 ③要善于分清主流與支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④要善于通過變革上層建筑,以鞏固經濟基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沒有涉及主次矛盾,故③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涉及的是生產關系,不是上層建筑,故④不符合題意。
8.騰訊坦言,微信這個產品,如果不是頂著公司內部手機QQ部門的反對堅持做下去,而是由另一家公司率先推出,騰訊“可能現在根本就擋不住”。騰訊對微信產品的研發說明( )
A.創新要求實現對事物自身的否定
B.創新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C.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
D.科技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題中材料“微信是騰訊頂著公司內部手機QQ部門的反對堅持做下去”,表明事物要實現創新發展,必須對自身進行辯證的否定,故A項符合題意,可以入選;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故D項表述錯誤,不能入選;B、C兩項表述正確但與題意主旨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選。因此,答案是A項。
9.二戰期間,法國的一位去探望受傷的士兵,得知炊事班的戰士大都被紛飛的彈片炸死了,而一位炊事員將大鐵鍋扣在頭上只受了點輕傷,由此聯想到做鐵頭盔,并付諸實踐,使得頭盔風行于世。這說明( )
①注重研究新情況才能在實踐中有所創新 ②創新的靈感源于個人偶然的奇思妙想 ③豐富的想象力有利于促進創新思維的形成 ④徹底否定現存事物才能實現創新和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頭盔的發明既源于炊事員受輕傷的事實,也與的豐富想象有關,故①③符合題意。創新的靈感源于實踐,而不是個人偶然的奇思妙想,故②表述錯誤;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辯證否定,故④說法錯誤。答案選B。
10.運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形成的云端(云計算)、巨量資料(大數據)可以打造智慧城市,方便民眾生活。如下表所示:
智慧交通 車站等車可以知道下一班車距離和到達時間 智慧觀光 悠閑瀏覽可以借助“點擊”了解景點和美食 智慧門診 看醫生采用移動掛號免去長時間排隊的糾結 …… ……
從中可以得出( )
A.制度創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B.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C.技術創新直接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D.科技創新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答案 D
解析 材料體現了信息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故選D;A、B、C與材料無關。
11.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類行為的準則。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進的一種文明形態。生態文明觀的提出過程告訴我們( )
①哲學源于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②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始終 ③真理超出適用的條件和范圍會變為謬誤 ④新事物在批判繼承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進的一種文明形態,故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與題意無關。
12.2014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和中國的元宵節,美國國務卿克里當天訪問北京并與中國領導人會談,讓人對兩個世界大國的關系多了一份遐想。中美“交往”密切,但在外界看來,雙方遠沒有“情人”那般和諧。“復雜的中美關系決定了兩國既競爭又合作,‘吵而不破’將是兩國交往的常態。”從哲學角度看,中美雙方“吵而不破”( )
①堅持了適度原則,重視了量的變化 ②體現了在矛盾的對立中把握統一 ③正確反映了大國關系,求同存異
④佐證了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美雙方“吵而不破”說明量變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沒有引起質變,堅持了適度原則,故①正確;吵說明有沖突、利益差別,但是沒破,說明有共同利益,這體現了堅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故②正確;③④說法不科學。故答案選A。
2017矛盾觀與創新觀高考政治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文化發展要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材料二 周窩村是一個具有典型北方民居特色的小村莊,擁有良好的樂器產業基礎和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在黨的文化政策指引下,周窩村從一個貧困村實現文化蝶變,榮獲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獎”,建成了國內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樂器生產企業——河北金音樂器集團。今天的周窩村正朝著建成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代表意義的“國際音樂名鎮”繼續努力。其發展前后對比如下:
項目 發展前 發展后 文化活動 缺乏、單調 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十大孝子”“好兒媳”等村民喜聞樂見的評選活動,形成了比理想、比文化、比道德、比文明的社會主義新風尚 教育事業 教育落后、人才缺乏 實施人才戰略,打造培訓基地,以金音樂器集團、璐德學校為載體,培養各方面的人才,依靠人才引領小鎮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業余愛好 喝酒劃拳、搓麻打牌 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地練習吹奏樂器,自發組織各種文化活動 民居民風 民居錯亂、民風低俗 民居院落排列整齊,民風淳樸 對外交流 落后、封閉 橫向結交麗江等文化名鎮,縱向聯合維也納、悉尼等中外音樂名城,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臺,“外土內洋、中西合璧”
(1)結合材料一,運用對立統一觀點分析“文化發展要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依據。
(2)結合材料二,運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知識分析周窩村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
(3)結合材料并根據文化創新途徑的知識,就周窩村建成“國際音樂名鎮”提兩條建議。
答案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經濟效益不同于社會效益,但二者又可以相互促進;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文化發展要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2)滿足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需要,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如從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等角度也可)
(3)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大力挖掘周窩村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并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推進周窩村音樂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如從立足實踐的角度回答亦可)
解析 第(1)問,解題的關鍵是把握知識范圍,分析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和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分別體現的對立統一觀點是什么。可以從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等哲理進行分析。
第(2)問,根據設問的知識范圍和中心問題,本題實質是要求回答周窩村是如何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據材料中周窩村的做法,可以從發展大眾文化、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展教育、培育社會風尚、文化交流與創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角度組織答案。
第(3)問,設問的知識范圍是文化創新的途徑,中心問題是提出把周窩村建成“國際音樂名鎮”的措施。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組織答案時,從這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材料中的信息:如傳統文化資源、國內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樂器生產企業等進行分析即可。
1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百花園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歷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節,及凌云常虛心”的自然形態及豐富的精神內涵所傾倒,并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書卷與美談。蘇東坡有詩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鄭板橋的題竹詩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虛心而有節,樸實而堅貞,根根相連,生生不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堅韌頑強的竹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材料二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結合材料一并根據所學的文化生活知識,談談古代“竹文化”對你有何啟示。
(2)結合材料二,運用創新意識和社會進步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要“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
(3)結合材料二,就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兩條方法論建議。
答案 (1)①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要用先進文化塑造我們的人生。先進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③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2)①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出更廣闊的勞動對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人類文化的發展是通過創新來實現的。
(3)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只要回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解析 第(1)問首先審設問:材料限定材料一,知識范圍限定是文化生活,設問角度是啟示即怎樣做。其次審材料:“竹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民族精神的象征”。結合材料信息,我們可以遷移的知識有:優秀文化塑造人生、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修養。最后運用知識扣題分析即可。
第(2)問設問材料限定材料二,知識范圍限定哲學創新意識和社會進步的相關知識,設問角度是原因。根據題意和設問要求,可以明確該問可以運用創新的作用來分析即: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體現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或者樹立創新意識。
第(3)問審設問:材料限定材料二,知識范圍為哲學,設問角度為怎樣做。審材料:結合材料中的措施找對應的方法論。“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可以體現一切從實際出發或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體現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體現堅持群眾觀點,樹立群眾路線。
猜你感興趣:
1.高考政治矛盾觀與創新觀練習試題
2.高考政治矛盾觀練習附答案
3.2017年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矛盾觀
4.2017年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矛盾觀點的題
5.高考政治矛盾觀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