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邵伯溫傳文言文練習及答案帶譯文
宋史·邵伯溫傳閱讀原文
邵伯溫,字子文,洛陽人,康節(jié)處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時,如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弟皆交其門。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再世交,故所聞日博,而尤熟當世之務。光入相,嘗欲薦伯溫,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與部使者薦,特授大名府助教,調(diào)潞州長子縣尉。及司馬光子康詣闕,邢恕召康詣河陽,伯溫謂康曰:“公除喪未見君,不宜枉道先見朋友。”康曰:“已諾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呂大防謂康素以伯溫可托,請以伯溫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溫既至官,則誨植曰:“溫公之孫,大諫之子,賢愚在天下,可畏也。”植聞之,力學不懈,卒有立。
紹圣初,章悖為相。悖嘗事康節(jié),欲用伯溫,伯溫不往。會法當赴吏部銓,程頤為伯溫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溫曰:“豈不欲見先公于地下耶?”至則先就部擬官,而后見宰相。悖薦之于朝,而伯溫愿補郡縣吏,惇不悅,遂得監(jiān)永興軍鑄錢監(jiān)。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于成平見范純?nèi)视跐}昌或為之恐不顧也會西邊用兵,復夏人故地,從軍者得累數(shù)階,伯溫當行,輒推同列。秩滿,悖猶在相位。伯溫義不至京師,從外臺辟環(huán)慶路帥幕,實避惇也。
丁母憂,服除,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貫為宣撫使,士大夫爭出其門,伯溫聞其來,出他州避之。擢提點成都路刑獄,賊史斌破武休,入漢、利,窺劍門,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法原合謀守劍門,賊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紹興四年,卒,年七十八。
趙鼎少從伯溫游,及當相,乞行追錄,始贈秘閣修撰。嘗表伯溫之墓曰:“以學行起元祐,以名節(jié)居紹圣,以言廢于崇寧。”世以此三語盡伯溫出處云。 (節(jié)選自《宋史·邵伯溫傳》)
宋史·邵伯溫傳閱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于咸平見范純?nèi)?于潁昌或為之/恐不顧也/
B.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于咸平見范純?nèi)?于潁昌或為之/恐不顧也/
C.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于咸平/見范純?nèi)视跐}昌/或為之恐/不顧也/
D.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于咸平/見范純?nèi)视跐}昌/或為之恐/不顧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處士:本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
B.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詣闕:“闕”借指朝廷或京城,“詣闕”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秩滿:“秩”指官吏的職位或品級,“秩滿”即官吏任期屆滿。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邵伯溫勤學好友,受到良好教育。他既得到了父親的教導,又結交了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弟等同輩友人,增長了見聞,熟悉了時務。
B.邵伯溫講究禮節(jié),懂得知恩圖報。他勸說司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禮節(jié);司馬康去世后,他承擔起了教育司馬植的責任。這些體現(xiàn)了對司馬光的感恩。
C.邵伯溫堅守大義,不愿阿諛逢迎。章惇因為曾經(jīng)師事邵康節(jié),想要重用邵伯溫,邵伯溫卻百計避免;眾人皆巴結童貫時,他聽聞童貫要來,卻躲避。
D.邵伯溫守蜀有功,深受百姓愛戴。在反賊史斌勢力正盛之時,他與盧法原共同謀劃,堅守劍門關,最終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會西邊用兵,復夏人故地,從軍者得累數(shù)階,伯溫當行,輒推同列。(5分)
(2)趙鼎少從伯溫游,及當相,乞行追錄,始贈秘閣修撰。(5分)
宋史·邵伯溫傳答案解析
10.D(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于咸平,見范純?nèi)视跐}昌,或為之恐,不顧也)
11.B(薨是古代對身故的一種說法,用于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還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皇子公主等)
12.A(“結交了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弟等同輩友人”錯,“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弟等”與其父親同輩,后來“屈名位輩行”才和邵伯溫往來)
宋史·邵伯溫傳參考譯文
邵伯溫字子文,河南洛陽人,是康節(jié)處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頗有名望,與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程顥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溫在家聆聽父親教誨,在外則以司馬光等為師。司馬光等人不講資格輩份,與邵伯溫結成忘年之交。邵伯溫因此而獲益良多,知識更加淵博,且特別能明察時務。
司馬光任宰相時,曾打算薦舉邵伯溫,可惜尚未薦舉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員的推薦,邵伯溫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調(diào)任潞州長子縣縣尉。
當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應召入朝時,邢恕請司馬康先到河陽,邵伯溫對司馬康說:“你服喪期滿,應先去晉見皇帝,不宜繞道河陽先見朋友。”司馬康說“:可我已經(jīng)答應了邢恕。”不久,司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兒子司馬植,為宣仁皇后所憐憫。呂大防對宣仁皇后說,司馬康生前與邵伯溫友好,原將其子托付給邵伯溫,可以邵伯溫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馬植。邵伯溫做西京教授后對司馬植說:“你是司馬光之孫,司馬康之子,是賢是愚皆為天下人所關注,你當以此為勉,負起自己的責任。”司馬植聽后,發(fā)奮學習,毫不懈怠,終于取得了成績。
紹圣初年(1094),章悖任宰相。章悖曾經(jīng)事從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溫,然邵伯溫不愿趨炎附勢。按慣例,邵伯溫當赴吏部聽候銓選,程頤對邵伯溫說:“我擔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溫說:“有什么擔心呢?難道不打算見先公于地下嗎?”于是,邵伯溫先到了吏部聽候差遣,然后才去見章悖。但章悖還是將邵伯溫舉薦給朝廷,而邵伯溫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縣做事。章悖為此極不高興。邵伯溫遂得監(jiān)永興軍鑄鐵監(jiān)。此時,元祐黨人大多南遷,且許多人都不敢去拜訪他們。但邵伯溫不怕,他在咸平拜見了范祖禹,在潁昌拜訪了范純?nèi)省:髞恚飨奶羝饝?zhàn)端,欲收復西夏故地,宋廷許諾凡參加對西夏作戰(zhàn)的將領可連升數(shù)級,邵伯溫本當參加,但他將機會讓給了同事。邵伯溫任監(jiān)永興軍鑄鐵監(jiān)期滿后,章悖依然在朝廷任宰相,為了避免與章悖共事,邵伯溫執(zhí)意不去京師做官,而選外任為環(huán)慶路帥府幕僚。
服母喪期滿后,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時,童貫任該區(qū)域宣撫使,許多士大夫爭相登門巴結討好,可邵伯溫聽說童貫要來,趕緊出走他州以避童貫。邵伯溫在知果州期間,上書請罷歲輸瀘南諸州綾絹、絲綿數(shù)十萬以寬民力。后被命知興元府、遂寧府、..州,皆托辭不赴任,最后被擢升為提點成都路刑獄。時農(nóng)民起義首領史斌率部攻破武休,進入漢中、利路,并打算奪取劍門關,邵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清原合謀守劍門,致使斌不能過關,蜀人因此對邵伯溫十分感激。
紹興四年(1134),邵伯溫去世,時年七十八歲。邵雍曾經(jīng)說:“世道很亂,而川蜀安定,可避居。”在宣和末年(1125),邵伯溫舉家遷往四川,因此避免了北宋末年的戰(zhàn)亂之災。
趙鼎年青時跟從邵伯溫學習,后來趙鼎做了宰相,上表請求追封邵伯溫,朝廷遂追贈邵伯溫為秘書閣修撰。趙鼎為邵伯溫做墓志銘說“:邵伯溫以學識行起于元..年間,以名節(jié)居處于紹圣年間,以言論受貶于崇寧年間。”世人皆認為趙鼎這三句話概括了邵伯溫一生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