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王導傳文言文練習及答案帶譯文
晉書·王導傳閱讀原文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瑯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拜于道左。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義。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于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之后,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于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帝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
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導上箋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別部司馬。以此格萬物,得不局跡乎!今者臨郡,不問賢愚豪賤,皆加重號,輒有鼓蓋,動見相準。時有不得者,或為恥辱。導忝.荷重任,謹送鼓蓋加崇之物,請從導始。”帝下令曰:“導德重勛高,孤所深倚,誠宜表彰殊禮。”拜寧遠,尋加振威。愍(憫)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選自《晉書·王導傳》)
晉書·王導傳閱讀題目
10.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帝亦雅相器重 雅:甚,很
B.竊覘之 覘:察看
C.帝嘗從容謂導曰 從容:鎮定自若
D.導忝荷重任 忝:有愧于,辱
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徙”和“遷”古代都指官職調動。“遷”一般表示官職升降,“徙”則表調職。
B.九州,中國的別稱。古代分中國為九個州,具體是哪九個,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C.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封給曹操的謚號。
D.禊,古代傳統民俗,官吏百姓到水邊嬉游,消災祈福。這種活動只在春季舉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王導自幼氣質出眾,張公見其風采后,對他隨從說王導有將相之才。
B.王導和元帝親如摯友,當吳地人士不親附元帝時,他即為此深感憂慮。
C.王導為元帝盡忠盡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漢代名相蕭何。
D.看到朝廷對官吏幾乎有求必應,封賞過濫,王導便上奏請求謹慎施行。
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5分)
(2)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5分)
晉書·王導傳答案解析
10.C【解析】C項 “從容”,在文中的意思應該是“私下”。
11.D【解析】D項 也可以在秋季舉行。
12.A【解析】A項 應該是張公對他堂兄說的。
13.(1)王導知道天下已亂,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輔助)元帝,暗中立下復興國家的志愿。(“傾心”“推奉”“潛”各1分,文意通順2分)
(2)元帝于是派王導親自拜訪賀循、顧榮,兩人都接受邀請到元帝的府中,這樣吳地的人士紛紛前來拜見,百姓歸心于元帝。(“躬”“造” “風靡”各1分,文意通順2分)
晉書·王導傳參考譯文
王導字茂弘,是光祿大夫王覽的孫子。王導父親王裁,作鎮軍司馬。王導年少時風度氣質出眾,才識高,抱負遠大。十四歲的時候,陳留那一姓張的名士見到他后感到驚異,對王導的堂兄王敦說:“看這少年的容貌志氣,是個做將相的人。”當時元帝司馬睿為瑯邪王,和王導平日關系友善親密。王導知道天下已亂,于是全心全意輔助元帝,暗中立下興復國家的志愿。元帝也特別器重王導,二人融洽得如同摯友。元帝在洛陽時,王導常勸他到自己的封國去。恰巧趕上元帝出京去鎮守下邳,就請王導擔任安東司馬,參與軍事謀劃,王導盡智盡力。等到元帝調轉去鎮守建康,當地吳人不親附他。過了一個多月,官員和老百姓沒有一個人來拜見元帝,王導很憂慮。恰逢王敦來見,王導對他說:“瑯邪王仁德雖然高尚,但是名望還輕。哥哥您威名已經遠揚,應當對瑯邪王有所幫助。”正趕上三月上巳節日,元帝親赴水邊觀看人們洗灌。他坐著肩輿,儀表威嚴莊重,王敦、王導和許多名流都騎馬跟在后面。吳人紀瞻、顧榮,都是江南名士,他們暗中察看,見到元帝這樣威嚴,全都很敬畏,于是—一跪拜在路旁。王導因而獻計說:“古代為帝王的,沒有不以賓客之禮對待故老,關懷各地風俗,謙卑虛心,以招攬天下賢士。況且現在天下衰敗混亂,國家分裂,您的大業剛剛開始,正是急需人才的時候。顧榮、賀循都是這里眾望所歸的人物,不如把他們拉到身邊來,以拉攏人心。這兩個人來了,那就沒有不來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導親自拜訪賀循、顧榮,兩人都接受邀請到元帝的府中,這樣吳地人士紛紛前來拜見,百姓歸心于元帝。自此之后.逐漸尊奉元帝,君臣關系開始確立。不久,京城洛陽淪陷,中原上層男女大部分來到江南進亂,王導功元帝選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們一起謀劃大事。這時荊州和揚州社會安定,人口眾多,王導管理政事力求清靜安民,經常勸導元帝嚴格約束自己,砥礪節操,輔助君王,安寧國家。于是王導更受元帝重用,兩人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朝野上下都敬慕他,稱之為“仲父”。過江的士人,每有空閑的日子,就相約到新事飲宴。周顧坐在席間嘆氣說:“風景未變,舉目望山河已非舊時模樣。”大家相視無語,痛哭流涕。只有王導變了臉色,。心情沉重地說:“我等本當努力效忠朝廷,光復神州,何至于像一群楚囚相對哭泣!眾人于是停止哭泣,表示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