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32個文言虛詞(4)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二十五、矣
1、用于陳述句末,相當(dāng)于“了”。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吾計決矣。
2、用于感嘆句末。例:①甚至,汝之不惠。②吾村亡無日矣!
3、用于疑問句末,相當(dāng)于“了”、“呢”。
4、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例: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5、用于祈使句末,相當(dāng)于“吧”。例:①公子勉之矣!②蓋亦反其本矣。
[矣哉]表示驚嘆的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啊”。例:嘻,技亦靈怪矣哉!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二十六、已
1、停止。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已: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②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2、已經(jīng)。例: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②今南方已定。
3、語氣詞,同“矣”。例:①諸君無意則已。(則已:就罷了)②滋可痛已。③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4、同“以”。例:已后典籍皆以板本。
5、治愈。例:可以已大風(fēng),攣、痿、癘。
6、太。例: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
7、完成。例:距,又三月而后已。
8、已而,然后。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9、卻。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詳,飛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罷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后;過些時候。例:①已而夕陽在山。②已而相如出。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二十七、因
1、于是,就。例: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因取刃殺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2、依照,根據(jù)。例:①罔不因勢象形。(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②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里有隨著的意思)
3、依靠,憑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③我欲因之夢吳越。④因河為池。
4、趁著,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擊沛公于坐。
5、通過,經(jīng)由。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6、因為。例:①后因伐木,始見此山。②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
7、緣由,機緣。例:于今無會因。
8、沿襲。例:因遺策。
9、繼續(xù)。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二十八、于
1、對,對于。例:①貧者語于富者曰。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2、在。例:①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②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③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3、與,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②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③燕王欲結(jié)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②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5、從,自。例:①子墨子聞之,起于魯。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6、在……方面。例: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而藍(lán)。(本義項是指后一個“于”)
8、被。例:①君幸于趙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9、受。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本義項指前一個“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本義項指后一個“于”)②事急矣,請求救于孫。
11、給。例: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
[于是]
⑴在這時。例: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⑵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
⑶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這種情況下。例: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⑸對此。例:于是余有嘆焉。
⑹從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赍盤纏,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卻在這里撞見。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于是乎書。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二十九、哉
1、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例:①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
2、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例:①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②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3、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啊”。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4、表示祈使,相當(dāng)于“吧”、“啊”。例:幸寧心哉!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三十、則
1、卻,可是。例:①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2、那么,就。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③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
3、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例:《論語》六則。
4、用在對比句中,相當(dāng)于“就”。例:①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③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④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⑤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5、就是。例:①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②不然,則其所疏遠(yuǎn)。
6、原來是。例:①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②臨視,則蟲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則愛鈔。
8、同“輒”,總是,常常。例:居則曰:“不吾知也!”
9、原來已經(jīng)。例:①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②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則是]只當(dāng)是。例: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
[則則]贊嘆的聲音。例:連呼則則。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dāng)于“……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例:①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者:指人)②客何為者?(者:指 人)③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者:指物,藥)⑤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dāng)于“……的樣子”、“……似的”。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4、放在主語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設(shè)復(fù)句中,表示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的話”。例:①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7、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后,表示提頓。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數(shù)詞之后(翻譯時,要根據(jù)所列事物,在數(shù)詞詞后加上相應(yīng)的量詞和名詞)。
例:①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②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此數(shù)者:這幾點。)
9、放在后置的定語這后,相當(dāng)于“的”。例: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②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10、放在時間詞之后,表示停頓,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①近者奉辭伐罪。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11、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jié)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知識三十二、之
1、他,她,它(們)。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shù)者)②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話)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⑤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4、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后一個“之”)②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5、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寬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
7、調(diào)整音節(jié),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
8、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驅(qū)而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