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調研語文試題附參考答案(2)
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調研語文試題答案
1.(3分)D(取法:取以為法則;效法:仿照別人的做法去做。融匯:側重于“匯集”“匯聚”;融會:側重于把幾種不同的事物聚集起來有機地合成一體。精妙絕倫:形容精美巧妙到了極點;美輪美奐: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現在也用來形容雕刻或建筑藝術的精美效果)
2.(3分)A(B項成分殘缺,在“積極”后加“開展”;C項搭配不當,“借鑒和吸收”“成果”; D項句式雜糅,“通過……”和“以……為主線”雜糅)
3.(3分)C(各詩分別為:①(唐)王縉《九日作》;②(唐) 羅隱《七夕》;③(宋)梅堯臣《五月五日》;④(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4.B (③應緊承上句,據此可排除A、C;④①相連,故選B)
5.(3分)D(兩條曲線有些部分重合或接近,即國內與國際價格有時相同或相近)
6.(3分)A(登記)
7.(3分)C(佛法被天下人推重,除了自身經義,還有僧眾們的努力推廣)
8(1)(4分)于是讓他的門徒拿著簿冊到民間化緣,一有收入就登記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沒有不接受的。(“乃”“乞”“得”各1分,“乞民間”句式1分)
(2)(4分)用這樣的思想相互熏染,所以經過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賢者出現,也不能在這種環境中實現志向啊。(“相薰以此”“得志于其間”句式各1分,“以此”“作”各1分)
9.(4分)勤奮努力,專心致志,認真扎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每點1分,答出其中四點即可)
【參考譯文】
慶歷八年的四月,撫州有個菜園僧,法名可棲,得到同州人高慶、王明、饒杰等人一起出資,率領民眾在他的院子里建成了佛殿,把佛像安放在里面,然后過來要我寫文章來作記念。
起初,菜園在尚書省有登記,在城南五里有塊土地,但是地里長滿了草木,牛羊隨意踐踏,想找個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和尚可棲來到這里,卻高興的說:“這是世間荒廢的土地,世人都不來爭搶,我得到這里用來養老,這就足夠了。”于是靠行醫從世人那里收集資金,然后靠近這個地方建立起寢廬、講堂、重門、齋庖等房舍和客房,于是召集他的門徒住進去。唯獨佛殿的工程量最大,他估計自己的力量完不成,于是讓他的門徒拿著簿冊到民間化緣,一有收入就登記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沒有不接受的。慢慢積累,滿一月后費用湊夠,工程得以完成。從可棲來到這里居住(到現在),一共十年了。
我看佛教徒們,凡是要做什么事情,他們這些人都是勤奮努力,專心致志,不肯馬虎完成,不追求做得快,所以善于由小成大,變難為易,而他們所做的,沒有一件不如他們心愿的,哪里只是他們的說詞足以打動人呢?這其中也有智慧使然啊。像可棲這樣辛苦經營,一點一滴詳盡細致地選擇累積,忘卻十年時光的漫長,而達成他的志向,他能做到的原因,難道不近似這個道理嗎?啊!佛法原本正被天下人推重,而學習佛學的人又這樣善于耕耘。至于世間的儒生,學習圣人的道理,他們自以為已經學到了本事,等到他們出任天下之事,卻一點沒有勤勉的心志,堅持不懈的節操,老少聚集一起議論:“不過圖一時的好處罷了,怎么能希望傳世百年,達到教化的熏陶,獲得久遠的功效呢!”用這樣的想法相互熏染,所以經過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賢者出現,也不能在這種環境中實現志向啊。由此看來,反而比不上佛家學者堅持長久了。那么他們佛家興盛的原因,不正是儒家所固守的衰落了的原因嗎?為他們寫這篇記,不只是用來彰顯他們佛家的才能,也是為我們儒家之道不再通行而慚愧罷了。曾鞏記。
10.(11分)(1)(3分)交代早春季節,烘托和暖溫馨的氛圍,為下文寫“濃愁”作反襯。(每點1分)
(2)(4分)運用細節描寫,(1分)通過“剪”“弄”兩個動作以及“猶”字,(1分)寫出主人公心煩意亂、夜深無眠的復雜情感,(1分)表現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濃。(1分)
(3)(4分)首先由春景落筆,引出愁情;(1分)接著通過幾個典型的生活細節,多側面刻畫了主人公內心的孤寂愁情;(2分)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燈花的動作中結束全詞。(1分)
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調研語文試題附參考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