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附答案
山東高考語文閱讀原文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積極入仕體現為一種對國家體系的依附。當然,這種依附性尚不足以證明士人階級的存在完全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憂樂觀足以證明士人階級原本懷抱一種“孔顏之樂”的理想情操。“孔顏之樂”自宋儒周敦頤提出之后,已經成為宋明理學的核心理念。所謂孔顏之樂,就是孔子“疏食飲水”,樂在其中;顏子身處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究其本義,并非是說孔子以“疏食飲水”為樂,而是孔子將“不義而富貴”,視之輕如浮云。至于顏子之樂,則是倡導身處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處富貴,仍能堅持自己的節操。儒家又有“仁者不憂”之說。所謂“不憂”,就是不憂于未來,是一種不對個人未來禍害加以擔心的境界。至于萬民之憂,卻被儒家一直系掛心頭。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則憂其民,處江湖則憂其君”之論。
⑤隨著士大夫社會的確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開始發生異化,也就是從做官為了“養民”、“愛民”,進而異化為做官為了追逐個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對國家體系的依附,也從高尚的淑世理想,轉而變成單純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識。隨之而來者,則是官員為官意識、習氣的三大轉變:一是從“養德”轉變為“養態”,士大夫不再為可怒、可行之事而顯現出剛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寬厚渾涵,不再任事敢言、憂國濟時的俗狀;二是從“策名委質”轉變為“營營于富貴身家”,士大夫不再為了任天下國家之事而不顧個人的安危得失,而是營營于富貴身家,將社稷蒼生委質于自己,不再認真做事;三是“功名”觀念的轉變,也就是從做官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轉乾旋坤,繼往開來,轉而變為追求富貴。
(選自《中國官本位意識的歷史成因》,2014年11期《新華文摘》,有刪改)
山東高考語文閱讀題目
1.對“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按照原始儒家的觀點,其核心內容是兼善天下。
B.是原始儒家的理想,外在表現為依附國家體系。
C. 是原始儒家追求的憂樂觀,即懷抱“孔顏之樂”。
D. 后期發生了異化,出仕的目的轉向了個人私利。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②段從中國文化源頭說起,通過分析仕與隱的不同明確本文的討論重點,即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處江湖”。
B.第③段承上啟下,分析“士人必須出仕做官”的原因,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任職是士人實踐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 第④段進一步闡述士人出仕做官體現為對國家體系的依附,強調士人階級的這種依附主要不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
D. 第⑤段著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異化的情況,即做官目的、依附國家體系的性質、為官意識與習氣等的轉變。
3. 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仕與隱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服務天下百姓,后者是為了成就自我。
B.為了維持小農生存、實踐其公共理念,積極入仕成為士人的必然選擇。
C. 儒家的憂樂觀既包括“孔顏之樂”又含萬民之憂,主要是為兼濟天下。
D. 隨著士大夫社會的確立,士人對國家體系的依附開始異化并逐漸衰退。
山東高考語文閱讀答案
1.C(“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并非等同于原始儒家追求的憂樂觀,更不能喝“孔顏之樂”劃等號。)
2.A(“通過分析仕與隱的不同明確本文的討論重點,即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處江湖’”與原文意思不符。)
3.D(“士人對國家體系的依附開始異化并逐漸衰退”不合文意。)
山東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