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環保意識閱讀題及答案
古人的環保意識閱讀原文: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gǔ,捕魚的網),以成魚鱉之長。”據說此禁令產生于大禹時代,最遲也在先秦。這和今天實施的季節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轍。《禮記》里的規定就更加具體,什么時候可以伐木,什么時候可以捕魚,什么時候可以網鳥,什么時候可以逮獸……件件樁樁說得清清楚楚。不僅定性,而且量化;不僅制約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違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將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了“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的先進理念,如“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
這些規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國家的法律形式詔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詔令集》等。
中國古人環保意識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給自足,不輕易殺生;二是國家頒發律令,主導環保,促進了民間的環保習慣的形成。
古人的環保意識閱讀題目:
6.下列對全文內容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介紹中國古代的環保機構。 B.介紹中國古代的環保法律。
C.介紹中國古人的環保理念。D.介紹中國古人的環保意識。
7.下列對文本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舜帝時代,虞官伯益負責管理草木,治理山澤,又協助大禹治水。
B.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較具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不干涉。
C.中國古代的一些環保法令,體現了“保護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的先進理念。
D.古人環保意識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礎之上。
8.依據文本內容判斷,下列不能證明“古人重視環境保護”的一項是
A.為解決人口膨脹問題,西漢政府向西北遷徙了70萬人,大片森林變成了農田。
B.《禮記•曲禮》中規定:大夫不得整群地獵取鳥獸,士子不得捕獵幼獸。
C.《舊唐書》中記載:凡是打漁捕獵的活動,要按照當令時節進行。
D.唐代設置了虞部郎中、員外郎等職,主要負責京城綠化等工作。
古人的環保意識閱讀答案:
6、D
7、C
8、A
古人的環保意識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