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原文翻譯及賞析
觸龍說趙太后原文閱讀: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觸龍說趙太后原文翻譯:
趙太后剛剛掌權,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后不同意。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明白地對左右侍臣說說:“有再說讓長安君為人質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臉上吐口水!”
左帥觸龍(對侍臣)說,希望拜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走入殿內就用快走的姿勢慢慢地走著小步,到(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見您有很長寸問了。我私下原諒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體有什么毛病,所以還是想來拜見太后。”說:“我(也是腳行毛病)要靠手推車行動。”(觸龍)說:“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就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近來特別不想吃飯,于是強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歡吃的食物,對身體也舒適些了。”太后說:“我不能(像您那樣散步)。"太后的臉色稍微和緩了些。
左帥公說:“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愛他,希望(您)讓他補充黑衣衛(wèi)士的人數,來保衛(wèi)王宮。我冒著死罪來求您!”太后說:“答應您!年齡多大了?”(觸龍)回答:“十五歲了。雖然還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來托付給您。”太后說:“男人也疼愛他小兒子嗎?”(觸龍)回答:“比女人愛得厲害些。”太后笑著說:“女人愛得特別厲害。”(觸龍)回答:“老臣認為老太太愛燕后超過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時,(她上了車)還握著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惦念、傷心她的遠嫁,這也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這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子孫相繼為王嗎?”太后說:“是這樣。”
左帥公說:“從現(xiàn)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后)說:“沒有。”(觸龍又)問:“不僅是趙國(沒有),其他諸侯國子孫被封候的,其繼承人有在侯位的嗎?”(太后)說:“我沒有聽說過。”(觸龍)說:“這是這些被封侯的近的災禍及于自身,遠的災禍及其子孫。難道是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地位高貴卻沒有功,俸祿優(yōu)厚卻沒有勞,而且擁有的貴重寶器多了?,F(xiàn)在老太太讓長安君的地位高貴,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還給他很多貴重的寶器,卻不趁現(xiàn)在(您健在時)讓他有功于國,一旦您駕崩了,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老臣認為老太太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所以認為您(對長安君)的愛不如燕后。”太后說:“(您說得)對。任憑您怎樣支使他吧!”
于址為長安君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才出兵。
子義聽到這事說:“國君的孩子,可算是國君的親骨肉了,尚且還不能憑靠無功的尊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守住金玉寶器,更何況是人臣呢!”
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賞析: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氣氛極為緊張的局面:趙君新亡,秦兵犯趙趙求齊助,齊要長安君作人質愛子心切的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強諫,并聲稱“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在這樣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他深知要能說服趙太后,就必須讓她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然而,若從正面去講道理,則將不但無濟于事,反而會自取其辱。因此,必須順著太后溺愛長安君的心理因勢利導,巧說妙諫。
在爭取到面見太后機會后,觸龍先用緩沖法關切地詢問太后的起居飲食,并絮絮叨叨地與她談論養(yǎng)生之道,使本來“盛氣而揖之”、戒備心極強的“太后之色少解”。這樣,就從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為進諫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著,觸龍用引誘法懇切地為自己的幼子舒棋請托,以期讓太后產生共鳴,從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愛子之情。在她看來,觸龍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憐的“知己”了。她不僅“笑曰”了,而且饒有趣味地與觸龍爭論誰更疼愛幼子的問題,開始毫不掩飾地向觸龍?zhí)宦缎嫩E了。這就為下一步談論如何愛子的話題奠定了基礎。
觸龍抓住契機,用旁敲側擊的激將法說太后疼愛燕后勝過長安君。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發(fā)了太后的反駁“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千回百折,終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說的一句話。此時,他才可以正八經地談論他的愛子觀了。他于是從容回顧往事曰“媳之送燕后,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極力夸贊太后愛燕后而為之“計久長”的明智之舉,以反襯出她愛長安君的“計短”。由于觸龍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樣指貴太后不該溺愛幼子,而是批評她還愛的不夠,應像疼愛燕后那樣疼愛長安君,才算愛得深遠,所以太后聽著十分順耳,在不知不覺中已完全接受了觸龍彀中。一聲爽朗的“然”,就說明她已經完全接受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至此,觸龍的諫說已初見成效。他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剖析歷代諸侯子孫未能繼世為侯的教訓,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挾重器多”,卻“無功”、“無勞”。并以此作類比,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姐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青腆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且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鈞,揭穿了太后。始終順著太后愛子的心理,從為長安君的根本利益著想出發(fā),層層深人地啟發(fā)引導,情離于理,理表與情,終于使太后深受感動,心悅誠服,慷慨應“諾”。
觸龍的諫說自始至終未有一語提及“令長安君為質”,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說出“態(tài)君之所使之”,同樣沒有直接說穿派長安君入質于齊的話,與觸龍的精彩說辭彼此配合,相映成趣。雙方心照不宣,達成默契,絲毫不顯馗尬。文末用“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作結,使首尾圓合,結構謹嚴,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喜劇色彩,彰顯了觸龍諫說的卓著成效。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