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新課標閱讀真題
高考語文新課標閱讀真題原文
“哈哈,您還記得那件事哪!說實話,那時候我們看您在國內地位也很低似的,這里給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們丟份。加上那時我們畢竟還沒有親眼見過成功的三系配套雜交水稻,所以給您定工資估計為您在國內的10倍,想來您該可以接受。沒想到您還很有氣派!而第二年我們就看到中國政府給您頒發了科技特等發明獎,而且您的偉大成果也讓我們親眼看到了。所以我們后來一直為那件事感到慚愧。今天,也算是我們正式為您正名吧!”
“哈哈,原來閣下您也曾親自參與歧視我的‘勾當’啊!坦率地說,我們在國內是從來不爭經濟利益的。可是,到了您這里,拿多少錢可就關系到中國科學家的尊嚴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爭’到底啊。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打不相識’。這就像我們國際科技界的朋友們,實際都是同一陣地上的競爭對手。但是也正因為在同一陣地上競爭,才有機會成為朋友啊!我和您一見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們的友誼也將更加長久。是不是?”袁隆平說。
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使水稻平均畝產比原先增加20%以上。這項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不僅有助于中國已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為此,他被美國科學院選聘為外籍院士,院長西瑟羅納先生介紹袁隆平當選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發明雜交水稻技術,為全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湖南郴州農民曹宏球說“鄧小平送來了好政策,袁隆平送來了好種子”,他專門花錢雕了一尊漢白玉的袁隆平石像 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紹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攻讀博士學位,這些研究生學成后都選擇留在外國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開玩笑說:“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飛了,您可是白費心血了!”袁隆平則認真地回答說:“你們不要見識短淺。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未來,需要大量超過袁隆平的人才。優秀的人才的成長需要廣闊的自由天地,讓他們通通窩到我的手下來,受著我的思想束縛,而且我還無法給他們提供一流的研究條件。怎么能使他們成長為超過我的杰出學者呢?一旦祖國有條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他們隨時都會回來的。相反,如果他們回來而又無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來干什么呢?”
高考語文新課標閱讀真題題目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斯瓦米納森博士在他主持召開的一次國際水稻科技界會議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為世界著名水稻專家而廣為人知。
B.袁隆平因為發明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為全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貢獻,被美國科學院選聘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農民曹宏球為了感謝袁隆平給他送來了好種子,專門花錢請人雕了一尊漢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經他介紹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攻讀博士學位,為了成為超過老師的杰出學者,學成后都選擇留在外國工作。
E.本文通過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關事跡的描述,表現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的博大胸懷以及勇于探索、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2)盡管被國際同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內心卻“不由得黯然掠過一絲淡淡的悲哀”。這是為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3)有人說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飛了”,他是“白費心血”,袁隆平卻認為這種看法是“見識短淺”。為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4)袁隆平和斯瓦米納森是同行,可他們一見面就為尊嚴“打了一仗”,最終又成為朋友,而且認為彼此的友誼“將更加長久”。請你就對“同行”“
高考語文新課標閱讀真題答案
(1)答B給3分,答E給2分,答C給1分;答A、D不給分。
【解析】A“使袁隆平作為世界著名水稻專家而廣為人知”不只是斯瓦米納森博士的隆重推介,更重要的是袁隆平為全世界糧食安全做出的杰出貢獻。D袁隆平認,他目前難以為他的學生提供成為超過自己的杰出學者的條件。
(2)
①斯瓦米納森的推崇使他產生了對比聯想;②他尚未得到國內學術界某些權威的承認;③雜交水稻技術被視為不值一提的雕蟲小技。C注意對“送來”的理解。
(3)
①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未來,需要大量超過袁隆平的人才;②優秀人才的成長需要廣闊的自由天地,國外一流的科研條件更有利于杰出學者的成長;③一旦祖國有條件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他們也會隨時回來。
(4)觀點一:同行有可能成為朋友。
①彼此為同行,就有機會認識并可能成為朋友;
②同行的認可,又能給人帶來溫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觀點二:維護尊嚴,既要斗爭又要有一定的讓步。
① 斯瓦米納森曾因為擔心“丟份”而“歧視”袁隆平,當看到他“準備拂袖而去”時就馬上讓步;
②斯瓦米納森親眼看到袁隆平的偉大成果后主動為他正名;③袁隆平為維護中國科學家的尊
嚴而嚴正抗議,斗爭到底。
觀點三:經過“斗爭”的朋友,友誼才會更加長久。
① 不打不相識,通過斗爭可以加深了解,從而建立友誼;
②競爭對手間要保護友誼,必須真誠,讓對方感到溫暖。
【涉外交往中的禮儀語言】
這篇文章涉及到外交禮儀語言的運用。
在禮儀上,涉外語言與一般人際問交際語言不同。日常生活中的人際對話,雖然也要注意文明禮貌,但它屬于個人之間的交際,常常缺乏自覺性和約束力,因而會出現說話粗俗、隨意,甚至粗野無禮等很不文明的情況。而涉外語言則不然,它受到國家的約束,沒有隨意性,不能把禮儀當成虛假套路和例行公事,而需要把禮儀的根本精神、原則,以及禮儀的豐富內容,融進自己的言行之中。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動于心、發于情、止于禮儀”的良好禮儀風范。
涉外語言的禮儀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
一是真誠。即,以真實誠懇相見。“真誠”是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語言缺乏真誠實意就談不上“有禮”,自然不會帶來真正的信任和合作。
二是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彼此尊重,交際關系才能融洽和發展。
與友邦人士接觸,固然要注意使用禮貌語言,與一些有輕微敵意的人交流,也要注意用文明禮貌的語言去擺事實講道理,耐心說服對方,決不能用生硬的態度,以牙還牙激化矛盾,使敵意升級;與那些有嚴重敵意的人交談,也要巧于應付,適當禮讓。對待那些惡意的中傷誹謗,我們當然不能有絲毫忍辱退讓,在堅持原則,堅持針鋒相對斗爭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怒不可遏進行辱罵。1992年。我國有關部門對涉嫌竊取我機密的《華盛頓郵報》的駐京記者孫曉凡的住處進行搜查。1992年5月21日,在我外交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記者不懷好意地問:“請問孫曉凡到底違反了中國哪些法律?以便使其他記者引以為戒。”發言人吳健民答:“作為外國駐京記者,了解中國的法律法規是他們的責任,外交部發言人沒有為他們開法制課的義務。”面對這樣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吳健民沒有大動肝火地怒斥,而是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如果不知道中國的法律就沒有資格做駐京記者。”令那位記者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顯得十分難堪。這種文雅禮貌綿里藏針的反擊,遠比那針鋒相對的斥責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