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名人故事素材
相比之下,在個人品質上,愛因斯坦確是自然科學家中當之無愧的最光輝、最杰出的代表,他終生棄絕名利,以高尚的人格和可貴的治學精神獻身科學。
早在少年時,愛因斯坦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這些世人費盡心機追求的庸俗目標,在他看來是可鄙的。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認為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他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處世思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著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為發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這就是愛因斯坦,他的信仰,他的箴言,他的人格力量,單純得像透明的水晶,在無限的時空里永遠放射出眩目的光芒!
愛因斯坦的深刻本質藏在他的質樸個性之中;而他科學的本質藏在他的藝術性之中——他對美的非凡感覺。
——巴內什•霍夫曼
他的聲望并沒有使他的本質的人性發生一點變化。他一直逃避這種聲譽所能帶來的一切的榮華和危險。這種聲譽,從前他感到厭惡,現在依然如此。
——《愛因斯坦傳》的作者賴澤
每一個人,只要他同愛因斯坦有過真正的交往,那么在告辭而去時,都會為這個人的高尚品質所感動……在他為科學事業奮斗的一生中,絲毫沒有那種常有的殘酷競爭的意識,從不爭奪科學上的發明權。而這種意識和爭奪卻常常控制著科學家們,有時甚至毀掉他們的一生。
——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伯恩斯坦
他最出名的當然是他的相對論,那給他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但伴隨名聲而來的是一種愛因斯坦感到難以理解的盲目崇拜。令他驚訝的是,他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神話,一個真實的民族英雄。他被人看作一個奇跡,并得到皇室人員、政治家和其他名人的招待,公眾和新聞界把他當做一個電影明星而不是科學家。
——巴內什•霍夫曼
對于一個畢生努力追求一點真理的人來說,如果他看到有別人真正理解并欣賞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美好的回報了。
——愛因斯坦寫給一個美國學生的信
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烏爾姆小城。這一天,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帶著茫然的神情降生?但歷史注定要把這一天變得無比神圣。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無數存在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類溝通了文明的信息,他們也會為這一天脫帽致敬。
這一天的榮耀,就來自于一個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嬰孩的第一聲啼哭。遺憾的是,人類在經歷偉大瞬間時,又總生不出偉大的感覺。平凡、普通,沒有喧嘩也無激動,愛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過給他的父母帶來常人的歡樂。
愛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時代,恰逢慕尼黑大發展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拓進取的人格意志,通過各種渠道,浸潤著小愛因斯坦的心田。小愛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他常常瞪著兩只好奇的眼睛,緊閉雙唇,默默地跟著父母,默默地注視著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與神秘,一次次沖撞著愛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靜謐養成愛因斯坦獨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啟迪,給了他排除人世紛繁煩惱的慰藉。
1946年,業已67歲的愛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無顧忌地說: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我不久就發現了這種追逐的殘酷,這在當年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偽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飾著的。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于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
這當然不是淺薄的自我標榜,甚至不是對蕓蕓眾生的精神開導,他只會永遠按著自己的個性以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評判一切。所以,他并非因想鶴立雞群而顯得孤獨,而是他從來就無法理解,更無法去效法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時,所有的人朝一個方向前進,而愛因斯坦獨自一人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堅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信念的堅定使得愛因斯坦從不懼怕孤獨的痛苦,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訴人們:看,這才是正確的出路。
1950年12月初,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收到拉特格斯大學一位19歲的大學生親筆寫來的長信,這個學生在信中說:“先生,我的問題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為什么?’”他排除了諸如掙錢發財、博取功名或助人為樂之類的答案,他認為人活著“什么目的也沒有”。
這位大學生懇請愛因斯坦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并說明理由。他說:“請你不要照顧情面,如果你認為我已誤入歧途,煩請你把我引入正路。” 在回答這一強烈的求援聲時,愛因斯坦并不是敷衍一番,他相信自己的指教肯定會使那位大學生振奮起來,并減輕他的疑慮給他自己孤獨的心靈所施加的重壓。愛因斯坦在回信中寫道:
“為了探索個人與整個人類的生活目的,你進行了如此認真的努力,這使我深受感動。
……
“盡管如此,我們都認為,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認,在這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里,開明的古代希臘人和古代東方賢哲們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學校和大學。”
正如愛因斯坦自己所言:“我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來自一種想要了解自然奧秘的無法抑制的渴望,而不是別的什么目的。我對正義的熱愛以及為人類生活狀況的改善而努力奮斗,則與我的科學興趣無關。”他一生都在這個的問題上不斷地探索著。
1955年4月,愛因斯坦的生命到了盡頭。13日,他說:“當我必須走時,就應該走。人為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盡了我的責任,是該走的時候了。我會走得很體面的。”他堅持不注射嗎啡。18日凌晨1時15分,愛因斯坦停止了呼吸。當天下午,12位愛因斯坦最親近的人聚集在一起,與他告別。其中一人吟誦了歌德的詩句。詩曰:“我們全都因他受益,他的教誨惠及全球,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早已傳遍人間。他如將隕的彗星,光華四射,無盡的光芒與他永伴。”隨后,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這是思想者愛因斯坦留給我們的最后一筆精神財富。
高考語文作文名人故事素材:甘地甘地的愛就是上帝的愛。他用忍耐的愛敲打著英殖民者的良心,用博大的愛教育和聯合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用犧牲的愛讓人們在仇恨中清醒。
甘地是平凡的,他沒有泰戈爾的詩人天才,沒有遭受過瑪拉克里什納的那種神秘夢幻的折磨,也沒有受到維達卡南達的那種不可抗拒的熱情的驅使。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外表簡樸,學業平庸,毫不出色。他的體力、他的智力絲毫看不出在他的身軀里蘊藏著一種巨大的潛能。但是,甘地確實是偉大的人,他的偉大在于他的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孜孜不倦以及為人類的和平而費盡苦心。他的生活是一次努力奮進的長途跋涉,他以常人的步伐,一步步攀登著,當他到達頂點時,我們看到,甘地——他,已經超越常人。
甘地自內心發現了和平力量,成功地與他人分享,他幾乎獨自以只手之力將大英帝國趕出印度。為了這個目標,他透過謙恭、耐心、堅持、堅忍等美德的實踐,提升了高于一般人的心靈程度。
他曾這樣說:“我始終是個樂觀主義者,這并不是我要證明正義是繁榮的,而是我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最后正義一定會繁榮的。”“我的樂觀主義是基于發揮非暴力的、個人能力的無限可能性的信念上。”他所相信的正義和非暴力,是出自徹底地洞察自己,從而無條件地在自己的心靈打下一個對人類的絕對信賴,這信念即使是死也不能奪去、也不能破壞的。
甘地時刻都在用悲憫之心憐恤、以光明照耀、以仁愛之心拯救人心的陰暗、權謀的骯臟、暴力的血腥,他用生命譜寫了一個大寫的愛。
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斗爭中,或許他不會成功,或許他會像佛陀和耶穌一樣遭到失敗。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后代是一種教益,為此,人們將永遠牢記他。
——泰戈爾
他是個天生的宗教家、一個不可缺少的政治家。
——羅曼•羅蘭
在今天,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自由的締造者,我們的國父。他弘揚了印度立國的傳統精神,高擎著自由的火炬,驅散了四周的黑暗。我們時常不配作他的追隨者,違背他的指示,但不只我們,我們的子孫后代均將銘記國父的指示,銘記這個偉人——他的信心與力量、勇敢與仁愛的精神。我們將決不讓自由之火熄滅! ——尼赫魯
一位78歲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個世界,賦予世界新的希望;他所顯示的力量,可以勝過原子彈的威力。
——倫敦《新聞紀事報》
甘地全名叫莫漢達思•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甘地誕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波爾班達城。祖父和父親曾是一個小土邦的宰相,也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自小受印度文化熏陶,酷愛印度民族文化,同時也受到印度教中有關“非暴力”、“自制”、“寬容”、“以德報怨”等思想的影響。中學畢業后,甘地遠渡重洋,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考進倫敦大學,主攻法學。在英國期間,他潛心研究《圣經》,把____義中關于對惡人忍讓的教義與印度教義中“以德報怨”的思想結合起來,得出了“不抵抗”和“自我克制最高尚”的宗教結論。這一宗教結論后來又演變為政治上的非暴力不合作主義。
1893年,大學畢業不久,甘地受聘為一家印度公司的法律顧問,到南非任職。在南非期間,他目睹了白人殖民者如何歧視印度人的種種劣行,感觸頗深。這使他萌生了反對白人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的志向。甘地深入印度僑民當中,創辦學校,出版刊物,開展反種族歧視斗爭。二十多年間,甘地形成了完整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體系:即用罷工、請愿、絕食等非暴力手段,與殖民當局斗爭,爭取合法權益,最終達到民族自治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甘地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祖國。他把在南非積累的斗爭經驗和形成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帶回印度,脫下皮鞋、西裝,穿上土布衣衫,深入群眾,宣傳非暴力不合作主義,并成為印度國大黨的領袖。在這期間,甘地成功地領導過孟買農民的抗稅斗爭,還領導阿麥達巴德紡織工人按照非暴力不合作路線,堅持罷工,后來又使罷工轉化為絕食,迫使工廠主接受了為工人增加工資的斗爭要求。經過這些斗爭,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廣大群眾接受。國大黨發展成為擁有一千萬黨員的大黨,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機構。甘地也成為印度人民反英斗爭的最高領袖和“圣雄”。
1919年,甘地利用印度受十月革命影響的機會,發動了第一次全印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1930年,甘地又利用資本主義出現經濟大危機的機會,以反對英殖民政府的食鹽專營法為契機,發起聲勢浩大的食鹽進軍,掀起了全印規模的第二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甘地領導下,并經過長期的斗爭,直到1947年,英國政府被迫放棄對印度的統治權,印度獲得獨立。甘地為之畢生奮斗的事業,終于獲得勝利。
1947年8月13日,距印度建國僅剩一天半時間,圣雄甘地趕到加爾各答。此時的他應該留在新德里享受國父的榮耀,但是加爾各答的局勢已經使他不能夠再耽擱一分鐘。當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流血沖突愈演愈烈,為這個國家的前途蒙上了陰影。甘地確實滿心悲哀,他來到加爾各答,后來又來到德里,想要以愛的精神平息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教派騷亂和流血沖突。除了愛,他沒有別的武器。他到處走訪、祈禱、演說,忍受不理解的人們的辱罵和騷亂,他最后的辦法是絕食,“汝行乎,吾死”。他的精神終于感染和震撼了人們,人們的注意力漸漸從“街道上的暴行轉移到這張小床上來了”(尼赫魯語),加爾各答出現了和平和親善的景象。這樣,在同樣是印穆聚居的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5萬人軍隊沒有做到的事情(制止宗教騷亂),卻在這座250萬人口的,歷史上最倔強最血腥的,現在又即將如火山爆發的加爾各答城里,由一個手無寸鐵的老人做到了。這就是著名的“加爾各答奇跡”。
甘地一生有16次絕食,其中有2次是絕食三周,只喝一點蘇打水。他多次在絕食中瀕于死亡的邊緣,最后一次絕食是在他79歲的時候,在他死前半個月,共絕食121小時30分鐘。甘地如此談到自己吃苦的意義:“我們只受打,不還拳,我們用自己的痛苦使他們覺察到自己的不義,這樣我們免不了要吃苦,一切斗爭都是要吃苦的!自己受苦意味著對人的信任和希望,意味著對人性中某種善端的尊重。這也是一條自我懺悔,自我純潔之路。最后,如果你是正確的,你就會在經受重重痛苦之后取得勝利,如果你錯了,那么受打擊的只是你個人而已。”
甘地接著又把這種和平帶到了首都德里,辦法仍然是自己吃苦,自己默默地忍受犧牲,后來,他又準備徒步穿過旁遮普省的大地,前往從同一母體誕生的另一國家——巴基斯坦,一路宣講和平的福音。
1948年1月30日下午5時,人群突然一陣騷動,然后自動向兩旁分開,形成了一條通道。甘地從通道盡頭,慢慢地走過來。當甘地走到離戈德賽只有三步遠的時候,戈德賽向前走了兩步,按照印度傳統的方式,把手放在胸前,向甘地鞠躬。在人們都以為他是個虔誠信徒而沒注意時,戈德賽突然向半米遠的甘地連開了三槍。甘地手捂胸口,掙扎了一下,然后慢慢倒下。
甘 地 的 愛
如果我們所說的、所思考的一切,沒有一種行動與之相關照和相匹配,怎么對自己的工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否永遠相脫節?這個問題有點尖銳,但無可回避。因為事實上,很可能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正在一旁等著把我們的理念拿去付諸實踐。在這個無力的背景之下,甘地的偉大舉止正是我們一筆寶貴的不可忽視的財富。
甘地帶給我的第一個啟示是:人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只能像目前這樣寸步難行(這正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惑。我們許多人對改變自己再無信心)。甘地首先改變了他自己。他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個不斷實驗的過程,從飲食、穿著、交通方式最微小的事情開始,到精神、意志、行為方面的修煉,他每天都在試圖進一步完善自己。
他的方法也不復雜,而是每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到的。比如盡可能地自己動手,他年輕時在英國就開始自己熨衣服、替自己理發,晚年還親手下廚做他的不斷調試的湯。他說:“作為人類,我們的偉大之處與其說是在于我們能夠改造世界——那是‘原子時代’的神話——還不如說是在于我們能夠改造自我。”
當然,這對他本人也是一個逐步完成的過程。一次,有位婦女來求他說服自己的孩子不要吃對身體有害的糖果,甘地只是輕輕對來人說:“請下周再來。”這位滿心疑惑的母親一周后帶著她的孩子如約而至。甘地對這個孩子說“不要吃糖果了”,并和孩子嬉戲了一陣擁抱告別。臨走時孩子的母親忍不住問:“為什么上周您不說呢?”甘地回答:“上周我也在吃糖。”他堅持身體力行,最大限度地感染和帶動了周圍的人,令他們也同樣趕快行動起來,尋求生活的意義和真諦,放棄那些有損于身心健康和靈魂尊嚴的東西。通過改變自己和改變他人,甘地成功地改變了他的祖國的地位,改變了貧苦的底層人民的境遇。
比這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居然改變了他的敵人。他贏得了許多英國人的支持,他們反過來也開始接受他的理念,包括決策的上層階級和因遭到印度抵制而工廠關閉的失業工人。那些被派往印度工作的英高級官員在臨行前不斷被告知:小心這個人的魅力。
當然,最困難的正是這種身體力行。但如果我們自己永遠也不去做,那么還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小個子的甘地之所以擁有這樣大的力量,在于他不以仇恨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世界,他用以解決對抗的辦法不是另一種對抗。他運用的是一條完全不同于強權者的思路。他稱之為“非暴力”。這個偉大的觀念的基礎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整體。讓他人受苦就是折磨自己;削弱他人的力量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削弱全民族的力量。”
在整體的意義上,自己的敵人和自己其實也同為一體。于生命根處的痛楚和聯系可以使人放棄互相憎恨,放棄由于互相敵視而產生的互相恐懼。恐懼導致我們失去行為的力量,并且在失去真正的力量之后,失去自我控制(如運用暴力的方式。)
只有消除恐懼、建立完全的自信才能走向互相信任和深切的愛。“非暴力就是以愛報恨的能力,是面對最強烈的反對表現出的耐心和理解。”“只有當你覺得他人的幸福勝過自己的幸福,甚至他人的生命重于自己的生命時,你才能說你心中有愛。除此之外一切只是交換、取舍。將這種愛延伸到恨自己的人身上是非暴力的極限。它拓寬了自我意識的界限。”“我們可以用手毆打別人,也可以為他們擦去眼淚。”
與人們印象中的理解不一樣的是,“非暴力”并不僅僅是一種被動和消極的態度。它是一種需要巨大勇氣的積極力量。消除隔閡、將愛的力量加以推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恨者有愛最為困難。”但比這更困難的是,這首先意味著戰勝自己,戰勝自己身上的種種偏見和嫉恨。“我的非暴力是非常積極的力量。它不容納怯懦甚至優柔寡斷。暴力的人有希望變成非暴力。懦夫卻不然。”懦夫是一種遠離自身的人,他患得患失,不能面對自身和找出自己的力量。他對自身和自身存在的“漏洞”采取一種回避的態度,他被他自己所打敗。
當甘地最親密的戰友之一、歷史學家克里帕拉尼第一次聽到甘地表述要用“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放印度時,他也大吃一驚。于是他走上前,直截了當地對甘地說:“甘地先生,您可能了解《圣經》和《薄伽梵歌》,但您根本不懂得歷史。從沒有哪個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
甘地笑了。“您不懂得歷史,”他溫和地糾正道,“關于歷史,您首先得明白,過去沒有發生過的事并不意味著將來也不會發生。”
甘地繼續表述道:“這是一個充滿神奇的時代。人們不能因為某一事物或觀點新奇就認為它毫無價值。僅因為困難就說不可能,是與時代精神不符的。以前從未想過的事物如今日日可見;不可能正在變成可能。我們不斷地為在暴力方面的發現感到震驚。但我堅信,更多從未想過和看似不可能的發現將出現在非暴力方面。”
從甘地所取得的成果——1947年印度趕走了殖民者——來評價他的這番話,仍然有從結果來論是非之嫌。但盡可能地活在你所認定的真理之中,將一種人性的尺度帶到自己的生活中來,至少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意義,對挽回自己存在的尊嚴和價值有意義,哪怕結果遙遙無期。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考語文作文名人故事素材,供大家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