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哲人雋語,更是時代風尚。
“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中華文化,更是人類智慧。
兩河流域的輝煌化作一抹煙云,在歷史的天空留下遙遠而又凝重的一筆;古埃及文明早已隨時光化鉛,成為一段飽含滄桑的回憶;古印度文明也像是被蒙上歷史的風塵,暗淡了昔日的光芒。唯有華夏文明,與時俱進,歷久彌新,不斷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燦爛輝煌。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風霜不但沒有侵蝕它、湮沒它,卻為它添磚加瓦、增光溢彩了呢?
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與共”。
中華文明能夠一面繼承傳統,一面推陳出新。它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求同存異、兼收并蓄中不斷發展壯大。北魏時孝文帝改革,鮮卑族在華夏文明前選擇了交匯融合。蒙古人放棄了中原牧馬,卻也沿襲了漢人“勤農桑,務耕織”的制度優勢。八旗子弟踏破天門豪情萬丈,在入主中原后“興科舉,禮孔孟”,儼然已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與光大者。中華文化總是能以其兼容并包的頑強生命力走過歷史的風雨,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絕,漸行漸遠漸無窮。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中華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斷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內在要求。這種交流從古至今都存在著。
鑒真大師東渡,馬可波羅來華,玄奘西天取經,鄭和西洋送寶,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匯合是歷史的經驗,也是世界的大勢。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那時的神州大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并沒有因此就被排擠出去,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對中華文化起了深遠持久的影響。自隋唐開始,佛教經由中國義理的逐步改造,使中國化了的佛教教義,頗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三教合一,在中華文化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梁,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滲透。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個更加巨大的平臺,既有利于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利于各族文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壯大。2015年9月,新時代領路人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明確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革命性理念,倡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2017年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決議,載入了新時代領路人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式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當今時代,多極化趨勢日益深化,單一的文化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無法匹配精彩紛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オ是出路。不同文化類型應作為平等的對話伙伴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并在一種友好氛圍中逐步消除誤解、摒棄成見。“韓流”也好,日流也罷,“西流”亦可。如果兼容并蓄、運用得當,就一定能夠不斷提升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創新能力,一定能夠助力社會主義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傾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來,這是中華文化新的智慧與更大創造。
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作文篇2
撥開歷史的風塵,你會發現,一個氤氳著油墨味的“合”字,竟可以把握歷史大勢。由攻防回合到薈萃聚合,再到符合協調,最終和睦融洽,異中有合,合中有異,加以調和,方能協和萬邦。
費孝通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合”字便遵循著這樣一個歷史的邏輯。一攻一防是各美其美,因為文明的多樣,才會碰撞,才有回合;薈萃聚合是美人之美,欣賞多彩文化才有聚合;符合協調,則更進一步,美美與共,文明之間水乳交融;和睦融洽,自是吾儕戮力拼搏終所為之,協和萬邦,天下大同。
“攻伐回合”是聚合符合的基礎。無所異,自然就無所同,恰如古時哲人所言:“無所謂黑暗,自然就無真正的黎明。”蘇辛詞派豪邁奔放,鐵板銅鑼而歌大江東去;柳永詞派婉約清麗,與街頭巷尾淺酌低唱曉風殘月,截然不同的兩個詞派之間自有攻伐。豪放者以婉約頹迷之風而批判,婉約者以豪放音韻不足而反駁,但正是在二者一攻一守回合之中,才匯聚合成風格多樣、全面反映宋代市民生活的宋詞絕唱。恰如陰爻陽爻,長短相接,才構成八卦之變幻無窮。可見,所謂“聚合符合”,必得建立“攻伐回合”這一基礎之上,異中之同,更顯“合”字真諦。
“聚合符合”是多樣異彩的根本。在和而不同之中,創造并進一步升華出和睦融洽。多樣文明的交流聚合,為文明與文明間的融合創造了基礎。憶往昔,“萬里駝鈴萬里波,”聲聲駝鈴讓古絲綢之路上的文明聚合,讓“萬國衣冠會長安”的文化交融盛景成為可能;看今朝,日行千里的跨國高鐵續寫絲路傳奇,通江達海的海運盛況再現了“映日帆多寶舶來”的勝景。世界八大文明憑借互聯網聚合,雖各有不同,卻在彼此促膝長談的聚合之中融匯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文化。 這正應和了孔子千年前所言:“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多樣文明來之聚之,則協和萬邦的文化交融愿景亦可安之成之。
且看當今,風起云涌的國際社會,應該引起人們對“合”的更多關注。全球貿易與單邊主義一攻一防,是謂回合;激戰之余,不妨回眸歷史,與不同中求和,和而不同,共建一體化之經濟;于聚合后求和諧,協和萬邦,共盼世界經濟命運共同體。
放眼現實的浮沉,你會發現,一個從歷史里走出來的“合”字,竟可把握發展大勢——和而不同,協和萬邦。
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作文篇3
日前,《流浪地球》刷爆朋友圈,迎來票房、口碑雙豐收。電影中的家國情懷以及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的精神,讓數億中國人為之點贊。元宵佳節,故宮文化活動一票難求。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為何備受歡迎?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它已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血液,成為每個華夏兒女的心靈歸屬,展現為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詩詞大會中,不論是明目皓齒的兒童,還是白發朱顏的老人;不論是學富五車的才子佳人,還是走街串巷的外賣小哥,都展現著他們對古典詩歌的熱愛。他們喜歡的不僅僅是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詩詞,更是詩詞中所展現的美妙意境,所傳達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思,所傳遞的人生哲理、處世之道。《國家寶藏》中,每件國寶都讓人嘆為觀止,我們崇尚的不是文物價值幾何,而是每個國之重器背后的民族信仰、國家精神和文化靈魂。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也讓世界更加認同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自帶優秀基因。以和為貴,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各國人民和衷共濟,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的心態、仁者愛人的風范,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認同。《流浪地球》中,當人類共同的家園遭遇危機時,中國人民沒有采用諾亞方舟的方式獨善其身,而是勇于擔當,不拋棄,不放棄,精誠合作,不畏犧牲,救各國人民于水火。此種家國情懷,展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的夢想,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了最好的詮釋。
中國傳統文化富有生命力。任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歷史沉淀,五千年文明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歷經磨難而愈發璀璨奪目,在世界文化長廊中熠熠生輝。如今,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召喚下,中國傳統文化再次煥發出生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是先祖描繪的天下大同的美好情景,也是我們這個時代追求的共同目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達而達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中國傳統文化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藍圖中,發揮著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文明不滅,精神不老,中國傳統文化正星火燎原。
叩問心靈,我們對自己文化的珍視和熱愛也將由己及人,那就是理解并尊重各國的優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春風,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生機勃勃;而中國傳統文化也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家園溫暖如春,鳥語花香,清風怡人。
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作文篇4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幾粒星子墜入深海,隨之躍出一輪驕陽,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又不得不被歷史大勢裹挾著不斷向前。我們處于新時代的茫茫九流之中,高速運轉的時代陀螺將社會劃為一個個網格,把人們分成一個個原子。但我始終堅信,生命意志頑強向上生長,人們走出一個個網格,終讓吾國斯民,遙相守望,才是當代大道。
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大堂門口,飄揚著一面藍旗在風中迎風飛展,便是它改寫了歐洲近代史的滑鐵盧戰場。不朽的偉業、成敗的英雄,總是矗立在滑鐵盧和其他許多戰場上;永久的目光,總是注視著在炮火硝煙間最后升起的那面勝利者的旗幟。然而,歐洲告訴我們,最后升起的旗幟無關勝負,無關國家,無關民族,而是那面聯合的旗,與藍天同色。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偉大的構想,是一種跨疆越界的大善,是一種理性智慧的遠見,更是在歷史大勢所趨。任何一個高貴的民族,都應該低下頭共同商討這個巨大的事關全人類的命題,從而創造一個無比輝煌、無比光明的屬于全人類的未來。
曾經,我們以為人類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歷史早已教會人們珍惜和平與發展,但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版圖,一直波譎云詭。有的國家將國門打開,有的卻關門“退群”;有的經濟體高歌猛進,有的增長缺乏后勁;有的可能遍地黃金,有的滿目戰亂貧病……
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警報一直在為你我鳴響。氣候變化利劍高懸,核爆危機陰魂不散,霸權與恐怖主義的雙頭怪胎競相瘋長,基因技術與人工智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倫理與法律挑戰?
事實早已證明,而且還將不斷證明,很多邪惡行為往往躲在“民族”和“國家”的旗幡后面。我們應該撩開這些旗幡,把那些反人類、反社會、反生命、反秩序、反理智的龐大暗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合力予以戰勝。否則,人類將面臨一系列共同的災難。
大家已然看到,今天的絕大多數災難,已經沒有民族和國家的界限。無論是大疫當前抑或自然災害,這些都不再是文明與文明的矛盾,而是文明與非文明的沖突,我們自然要共同守護人類共同的文明。
沒有一個國家能退回孤島,自理人類的這些困難。只有深悟命運共同體的真義,穿過看似冰冷的商業與國家競爭,將一個個漂流的孤島連成共享繁榮的大陸,我們才可能在“天下為公中牽手大同,這個日夜旋轉的星球,才不會在浩渺宇宙中顯得寒冷寂寥。
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作文篇5
“沒有一個國家是一座孤島,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題記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2015年9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提出的治國理政方針理論。
那什么叫人類命運共同體呢?其實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包括了許許多多的內涵,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相互扶持這個方面吧!
你知道嗎?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制品,而纖維是石油做成的呢!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又是世界工廠,所以是服裝大國,我們自己的石油產量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自然而然要從中東等石油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去進口一些石油。
不僅僅是石油,中國每年要從海外國家去進口一些礦產、木材、精密儀器,還有糧食……
當然中國也常常向外國出口一些商品,比如說向日本出口一些玉米,大豆,雞肉,新鮮蔬菜,冷凍蔬菜,新鮮水果,還有酒精飲料;向韓國出口一些水、海產品,水產品制品,禽肉,大米和油籽;向美國出口一些玩具,家具,鞋,紡織品……
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依存,休戚與共,才能發展更好的未來。
就像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我們中國生病的時候,日本,韓國,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向我們伸出援助的雙手,到了后來,當他們陷入困難之際,中國疫情迅速好轉的情況下,立馬去援助幫助過我們的國家,并在“救援日本的物資上,我們寫下了‘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在援助韓國的物資箱上,我們寫下了新羅旅唐學者崔致遠的名句,‘道不遠人,人無一國’;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資箱上,我們寫下了古羅馬哲學家的名句‘我們是同一片海洋的浪花,同一棵樹木的葉子,同一個花園的花朵’……這些物資箱,既體現了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也讓全世界知道我們愿與他們一起,‘同舟共濟,共抗疫情!’”
“是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共同發展,一起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
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作文篇6
2020年,一場突發的新冠疫情讓原本高度發達的全球一體化進程仿佛一下子放慢了腳步。但是我相信:這根本阻擋不了全人類共謀發展的大趨勢,更加阻擋不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我們仍將朝著人類美好未來的星辰大海繼續努力地前進著。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始終和世界保持著密切廣泛的聯系。有些聯系有時甚至能夠改變中國歷史的進程。在商周時代,很多來自兩河流域的人類族群就曾遷徙到中國的腹地,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文化與技術。漢代時,張騫開通了西域的絲綢之路,不僅帶回來了很多植物的種子,還讓凱撒穿上了來自中國的絲綢。唐代時以西域的風物為時尚;宋代時中國的海船走遍南洋。馬可波羅在元代時來到中國,開啟了歐洲對東方的向往。三寶太監的寶船多次下西洋,甚至到達了非洲沿岸。正是由于來自美洲的土豆和玉米,使清代的人口大幅增加,活人無數……中國的歷史說明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從人類存在的一刻就已經開始了!這一進程不可阻擋,更不能逆轉,因為這是全人類的福祉和未來!
世界是全人類的世界,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個人的。如果某些國家或個人因為一己的私利而剝削、欺詐、侵略、蹂躪其他國家或個人的話,那他們必將成為全人類的公敵,而受到全人類的唾棄。只有在“同一世界”的理念下,才能讓經濟落后的地區慢慢發展起來;才能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安居樂業;才能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就是要全人類共同進步,共同走向和諧幸福。
作為中國青年,我們有幸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全球一體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會繼承歷史的經驗,運用“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先進的思路方法,和全世界的青年人攜起手來,共同創造更加先進、更加幸福、更加和諧的“同一個世界”!為人類的未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希望大家都能認同這一現實,一起攜手,共創未來!
“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
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作文篇7
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大國擔當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說,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居,是啊,在全球化的今天,‘天下一家’的理念被越來越多人認可,每個人并非孤立的一份,而是整個人類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并為此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每個國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它蘊含著幾千年的中國智慧指明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有著美好的.傳統思想。我們不僅僅希望自己都過得好,也希望其他國家過得好。"一帶一路”發展為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難得的機遇。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許多國家正是在一帶一路的帶領下看到了發展的曙光,我國在這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為世界各地的發展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的早期收獲,為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更多空間,為加強國際合作打造了平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新貢獻。又如在當今疫情蔓延的形勢下,中國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在確保國內防疫物資充足的情況下,無私地對世界各國伸出援手,大批地捐贈防疫物資,這就是一個大國的擔當我們始終秉持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我們深知:在疫情面前沒有人沒有哪個國家能超然物外,更能體現了共同體的重要性。
世界大勢,浩浩蕩蕩。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與實際中踐行的過程必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海面平靜隨之海底是否有暗潮涌動?一些歐美國家的有些言行或是行為是不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我對這種做法不敢茍同,這些歐美國家還并沒有意識到構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就算如此,在這”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世界形勢下,沒有一個國家免遭一些全球性質的災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歷史潮流。
對此世界各國應擺脫國界的鴻溝,攜手合作,所謂‘道不遠人,人無異國’既然同為地球村的居民,我們應該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敞開懷抱,同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