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國大綱卷文綜歷史部分試題卷及答案
2017全國大綱卷文綜歷史部分試題卷
A.朝廷的抑商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 B.休養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
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 D.原有規制受到商業發展的挑戰
13.東晉南朝詩人的作品在唐代成為模仿的對象。下列唐代詩人中,與東晉陶淵明詩歌風格相近的是
A.陳子昂 B.岑參 C.王維 D.李白
14.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后來內閣首輔“儼然漢唐宰輔”。明代內閣與唐代宰相的相同之處是
A.均能獨立處理政務 B.均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C.都擁有官吏任免權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務
15.蕪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漿染業中心,當時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蕪湖漿染,故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
A.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 B.區域間有著不同的市場需求
C.手工業技術水平日趨平衡 D.抑商政策阻礙區域經濟發展
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機器廠可興作業,小輪舟可便通達,今各省皆為厲禁……徒使洋貨流行”。建議“宜縱民為之,并加保護。”這種主張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紀70年代 B.19世紀80年代 C.19世紀90年代 D.20世紀20年代
17.明清時期,纂修族譜以尊崇人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名門望族、寒門小姓都以修譜為大事。這一現象反映出
A.宗族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沖擊 B.宗族成為社會等級的表現形式
C.理學成為維系宗族的思想基礎 D.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8.下表是國民政府中央農業試驗所的一組全國性抽樣調查數據
年份 佃農(%) 半佃農(%) 自耕農(%)
1935年 29 24 47
1936年 30 24 46
1937年 37 26 37
1938年 38 27 35
該表反映了當時農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變革 B.生產結構的調整
C.農業耕作方式的變化 D.土地兼并的趨勢
19.1958年一則新聞報道稱,某縣一農業社創造了平均畝(0.067公頃)產36956斤(18478千克)的驚人紀錄。來自各地的參觀者普遍認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這
A.顯示出農業合作化運動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體現了集體經營對提高生產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學技術進步極大提高了糧食產量
D.折射出人們改變經濟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20.開辟新航路的探險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資助下完成探險活動的,這主要是因為,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西、葡兩國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優越 C.商業資本發達 D.金銀需求量大
21.1928年,斯大林視察西伯利亞農村后說,蘇維埃制度不能長久建立在兩種不同的基礎上,即“聯合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工業和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小農經濟”。這種認識在實踐中體現為
A.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B.建立城鄉市場交換體系
C.實行農業生產關系改造 D.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
22.圖4為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形勢圖。該圖反映出
圖4
A.三國軸心最終形成 B.德國吞并了奧地利
C.慕尼黑土協定的后果 D.德國即將進攻波蘭
23.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成為美國總統后說“如果任何政黨試圖要廢除社會保障、勞工法和農場項目,那你就不會在美國歷史上再聽說這個政黨了。”這反映出艾森豪威爾的主張
A.受到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B.與民主黨政策逐漸趨于一致
C.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延續了共和黨傳統經濟政策
37.(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陰謀、屠殺、行刺,對某些人來說乃是獲得一場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價……必須來一場偉大的場面變化,必須有一種宏偉的舞臺效果,必須有一片宏偉的景觀來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它們全都在法國大革命之中。
(法國的國民議會)甚至于并不具有一個嚴肅的立法團體的面貌和形象……他們呢被賦予一種成力,就像那種邪惡原則的威力一樣,在進行顛覆和毀滅,卻沒有任何進行建設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類可以適應于進行更多的顛覆和更多的毀滅的機器。
——摘編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國革命論》(1790)
材料二 1906年,康有為在《法國革命史論》中認為,法國“欲以美國之政,施之法國,而不審國勢地形之迥異”,終致大亂。美國式政治體制雖為“至公至平之理”,但須循序漸進,若“未至其時”即賦予民權,便會導致民眾“彪悍持權,動輒屠誅,人皆不保。”中國倡言革命者,實為無病呻吟。
1907年寄生認為,法國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權”,其功“赫然可觀”。法國自18世紀以來王族貴族“驕恣暴戾”,國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謂革命“即不能不殺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國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棄武力,不會造成社會的破壞。
——摘編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柏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基本態度及其依據。(10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對法國大革命的兩種評價及其理由(14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主要因素(8分)
39.(2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約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了棉花種植。棉花種植技術傳入中國后,自漢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區有零星種植。南宋末,長江流域植棉漸廣。元初,“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黃道婆在松江傳授學自南海的技術,改良織機,使這里迅速成為棉紡織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時,各種農書都積極推廣植棉和棉紡織技術。棉花種植迅速發展并超過桑麻,棉花成為我國紡織業的主要原料。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材料二 公元1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入歐洲。15世紀,英格蘭出現棉花種植,隨后被英國殖民者帶到了英屬北美殖民地。棉織品的魅力漸漸征服了歐洲人,對棉織品的需求與日俱增。18世紀中葉,棉紡織業率先出現了機器生產,英國工業革命由此開始。工業化生產擴大了對棉花的需求。英屬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條件適宜,棉花種植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英國的棉花主要供應地。創造了所謂“棉花王國”的神話。美國的南方種植園主千方百計向中西部地區擴展棉花種植園,并且認為“人們不敢向棉花開戰,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開戰,因為棉花就是王。”
——摘編自[法]埃里克·奧森納《棉花國之旅》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元明時期棉花成為中國紡織業原料的主要原因。(10分)
(4)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棉花種植業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10分)
2017全國大綱卷文綜歷史部分試題卷答案
12 -16 :D C B A C 17 -21:C D D A C 22- 23:B A
37.(32分)
(1)基本態度:否定(批判)
依據:法國大革命方式激進;破壞巨大;過于追求形式,沒有建設性。(10分)
(2)評價:否定;肯定。
否定的理由:盲目學美,導致大亂;體制變革應循序漸進;革命帶來恐怖統治和社會動蕩。
肯定的理由:推翻專制,享有平等權利;革命爆發和處死國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帶來破壞。(14分)
(3)時代影響:個人的政治立場,思維方式,閱歷等;對歷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8分。本問題回答出2點即可賦滿分。)
39.(60分)
(1)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技術的改進與推廣;國家政策的推動;農書的推介。(10分)
(4)促進南部經濟發展;加強與英國的經濟聯系;推動奴隸制的擴展;加劇南北矛盾,加速美國內戰的爆發。(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