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2第20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歷史必修2第20課知識點
(2)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和財力,支持紅軍,戰勝敵人;后來又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2.內容和特征
(1)內容:①農業:實行________;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部實行________;③貿易:取消________;④分配:實行________。
(2)特征:兼有戰時和________的兩種特色,背離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3.結果:粉碎了國內外敵勢力發動的三次大規模武裝干涉,取得了________的勝利。
考點2 新經濟政策
1.背景
(1)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____” 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1921年2月,蘇俄一個海軍基地發生兵變,引起________等人的高度重視,決定調整政策。
2.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1)農業:以________代替余糧收集制,規定農民在交納________后,剩下的糧食由自己支配。
(2)工業:解除對大部分小型企業和部分中型企業的________;允許私人開辦小型企業;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政府以________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
(3)貿易:恢復________和商品交換。
(4)分配:廢除________。
3.結果: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于________。到________年,蘇俄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考點3 “斯大林模式”
1.背景:蘇聯成立;________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
2.主要表現
(1)工業建設:優先________,由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提供資金。
(2)經濟體制:實行________,實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
(3)農業建設:推行________運動。
3.成就與弊端
(1)成就:①它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________和新型的________。②在這一模式下,國家可以按照統一計劃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蘇聯迅速實現了________。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居歐洲第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位。③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也為后來________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①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長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②國家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③長期執行________,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④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來因為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為以后________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必修2第20課練習題
1.假如俄國的農民伊凡,將自己家里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出售,然后將一部分賺得的錢在商店里買了一雙馬靴。你認為這件事不可能發生于( )
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
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
2.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表明了( )
A.蘇俄暫時放棄了共產主義原則
B.蘇維埃政府開始從國情出發,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C.新生的政權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
D.蘇維埃政府對資本主義道路的嘗試
3.20世紀30年代初,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它”是指蘇聯的( )
A.農業集體化道路 B.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C.社會主義制度 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這是流行于當時蘇聯的一則笑話:某家庭主婦到食品店買肉,“有肉賣嗎?”“沒有”。“那牛奶呢?”“我們只管賣肉,過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賣的。”
材料二:下圖是我國某一歷史時期使用的糧票和布票。
A.高度集中而僵化的計劃經濟模式一度造成物資短缺
B.蘇聯市場管理混亂,不如中國使用票證規范
C.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力發展緩慢,人們生活必需品匱乏
D.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了城鎮居民的正常生活。
5.右圖漫畫題為《片面的經濟》,反映了20世紀三十年代蘇聯的國民經濟狀況。該狀況是( )
A.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B.軍事工業遙遙領先
C.民眾衣食住行先進
D.經濟體制健康發展
6.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特征,除舊布新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手段。20世紀,面對社會的動蕩或劇變,世界上許多國家進行了改革。如20年代初的俄國、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期的美國、70年代末期以來的中國。
(1)上述幾個時期在蘇俄、美國、中國三個國家各自進行了什么改革?各自產生了什么影響?
(2)中國的改革與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點?
歷史必修2第20課練習題答案
1.B 2.B 3.D 4.A 5.A
歷史必修2第20課知識點及練習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