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修訂說明
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修訂說明
——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就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修訂答記者問
問:為什么要修訂考試大綱?
答: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范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復習備考的依據。修訂和頒布年度考試大綱是一項例行工作,教育部有關部門每年都邀請專家,依據高校人才選拔需求、國家課程標準調整以及考生實際水平變化,對考試大綱進行修訂。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的總體要求,2017年要全面推進考試招生制度各項改革,考試大綱作為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進行適當的修訂調整。
問:考試大綱修訂堅持怎樣的原則?
答:本次大綱修訂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整體穩定,推進改革創新。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穩定與創新的關系,在保證考試大綱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考試內容改革成果,確保高考內容改革的順利推進。二是優化考試內容,著力提高質量。科學設計考試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三是做好與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銜接,在高考考核目標中適當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梳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層次與關系,體現素養導向。
問:主要修訂了哪些內容?修訂的過程是怎樣的?
答:這次大綱的修訂工作是在廣泛調研、聽取包括高考命題專家、課程標準修訂專家、教育測量專家、中學教學研究人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意見基礎上形成的。考試內容的主要變化是:在強調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合理設置必考內容與選考內容,滿足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契合課程標準的修訂方向。語文科是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設為必考內容,以適應高校對新生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物理科是將以往的動量和近代物理等選考內容列為必考,目的是滿足高校對人才選拔和未來培養的基本素質要求,又有利于引導中學教學加強對物理基本理論的教育教學。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等科刪掉了部分選考內容,以減少重復考查。此外,考試大綱還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凸顯育人導向。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在數學中增加數學文化等內容。
問:如何保證新大綱更好地引導教學和復習備考?
答:為了保證新大綱更好地指導教學備考,教育部有關部門日前組織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考試機構相關人員和基礎教育教研部門負責人開會,集中宣講2017年考試大綱修訂的目的、意義和內容,部署考試大綱宣傳和適應性測試等工作,指導各地及時合理調整有關學科的教學安排和學生的復習備考,保證考試內容改革平穩順利實施。同時組織專家,對部分重點學科大綱修訂內容進行解讀,正確引導教學;全國各省教育考試機構和教研部門也將組織本地區的基礎教育研究專家、高中一線名師對考試大綱修訂內容做深度解讀,并為考生備考提供指導。
2017高考考試修訂大綱內容的疑問
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范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復習備考的依據,往年多在年末的11、12月份或次年初發布。今年10月發布,時間有所提前。
根據《通知》,英語大綱沒有變化,語文、數學、物理等8個科目有所調整。例如,語文大綱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取消修訂前二選一的選考模式;數學則增加了數學文化的要求,在現行考試大綱三個選考模塊中刪去“幾何證明選講”。
值得注意的是,物理的必考內容變化較大。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塊分別為選修2-2、3-3、3-4和3-5,修訂后的考試大綱刪去選修2-2的內容,將選修3- 5的內容列為必考。
教育部考試中心稱,這一調整“順應了課程標準修訂的趨勢”。有分析認為,選修3-5中涉及了原子物理、動量和動能問題,與當下國家科技發展的熱點相符,更有利于高校人才選拔,但考試范圍“增加一本書”,復習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
質疑1
物理調整為何超出課程標準要求?
“在保證考試大綱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考試內容改革成果,確保高考內容改革的順利推進。”《通知》對2017年高考大綱修訂的基本原則作出如上表述。
不過,有專業人士對《通知》提出質疑。吉林省教育學院高中教研培訓部副主任、物理教研員戰青指出,《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里有明確規定,模塊3-5是選修和選考內容。新的高考大綱卻將其改為必考,超出了課標要求,對于未選修3-5模塊的學生不公平。
據悉,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南都查閱發現,模塊3-5在課標中確為選修,主要包括碰撞與動量守恒、原子結構、原子核及波粒二象性的相關內容。
按照課標的表述,報考高等學校的學生,考試內容應包含共同必修課程物理1、物理2,以及部分選修模塊。選修模塊考試內容的選擇,應根據報考學校的類別與專業的需要確定。
質疑2
閱讀量增加就能帶來能力提高?
按照修訂后的大綱,語文考試的閱讀量增加,以往可以二選一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都將作為必考內容。加上原來必考的現代文閱讀,2017年的考生要做三篇閱讀。
據悉,一篇2000字的文章,閱讀加答題的時間約在15-20分鐘。一位從事高三教育十多年的語文老師說,如果其他題量不變,語文答題的時間會更緊張,學生精讀比較難,可能影響他們真實水平的發揮。
為何要進行這樣的修訂?《通知》里有簡單的解釋: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信息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處理能力”。但前述語文老師認為,現在學生的學習量太大,不是單純的量大就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質疑3
是否違背“三年早知道”原則?
戰青還提出,教育部在距離高考8個月的時間節點上變更考試內容,使廣大考生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不符合高考改革“三年早知道”的原則。其他多位教師也對南都記者表示,大綱的調整有些突然。
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在當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袁貴仁強調,加強高考改革的風險評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在近三年的高考改革實踐中,這一原則其實并未得到完全落實。正面典型如上海和浙江兩處試點,2014年宣布啟動新高考,2017年實施。而江西于2014年12月初宣布高考使用全國統一卷,留給學生的調整時間僅僅半年。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一些調整沒有做到“三年早知道”,政府教育部門和考試部門的理由是屬于“微調”,并非“重大”教育決策。“高考影響千家萬戶,再 微小 的調整也會影響到考生。”熊丙奇說,不能政府教育部門和考試部門認為是“微調”,就可以提前調整。
部分師生則選擇冷靜應對。有教師說,大綱調整對復習時間和安排有影響,但大家面臨的都是同樣的變化和難度,就考試公平性而言問題不大。另有專家表示,調整內容在全部考試中占比有限,考生不必過于恐慌。
根據《通知》,大綱是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專家修訂、審定的。征求意見的過程是怎樣的?為何在臨考8個月時發布,且部分內容超出課程標準要求?記者就相關問題向教育部詢問,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看過“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修訂說明”